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科技 教育科技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汇总及详解答案_高考文言断句训练

tamoadmin 2024-06-14 人已围观

简介1.用/给句子断句(即划停顿)文言文2.文言文断句六大方法及例句3.高考文言文断句的方法?有例子对照再好不过?4.必须学会的文言文断句的五个技巧点,提高语文考试古文成绩5.字弈文言文断句6.高考文言文断句的方法有什么?7.高考文言文断句的规律和技巧8.2020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断句方法1.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吴人有养猴于笼十年/怜而放之/信宿(没过两夜)而辄归/曰/未远乎/异而舍诸

1.用/给句子断句(即划停顿)文言文

2.文言文断句六大方法及例句

3.高考文言文断句的方法?有例子对照再好不过?

4.必须学会的文言文断句的五个技巧点,提高语文考试古文成绩

5.字弈文言文断句

6.高考文言文断句的方法有什么?

7.高考文言文断句的规律和技巧

8.2020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断句方法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汇总及详解答案_高考文言断句训练

1.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吴人有养猴于笼十年/怜而放之/信宿(没过两夜)而辄归/曰/未远乎/异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其习/遂无所得食/鸣而死。

(3分,对3处得1分,6处得2分,8处得3分) 断句步骤总结:1.通读,凭语感断,先易后难;2.抓词语,① 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 “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 “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②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③抓语句核心,一般是谓语,然后前后追问,进行推断。3.观句式:对偶句、对举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

4.利用上下文内容的关连、呼应断句;5.找名词(或代词)。名词或代词往往充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即可确定停顿。

6.找顶真。顶真是古汉语一种常见的修辞形式,句子往往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主语,也就是现代汉语的兼语句。

7.依总分。文言文的句子,也有总分式的,我们可据此判断停顿。

8.检查:利用翻译、语法分析或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当然,如果我们能够掌握比较丰富的文化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迅速而准确地断句。

比如行政事务、名物制度等。总之,这道题考查同学们综合运用文言知识的能力,如果我们能掌握一定的方法,再辅以必要的训练,相信在高考中取得满分是完全可能的。

2.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B 2.B 3.(1)道理是明白了啊,却没有申述的地方。

父亲年老却要受刑罚,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2)我想到蔡定是这样孝顺,这在当时是应该被表彰的,但是这样的事情没有被上面知道,蔡定也没有办法让自己被世人所了解,所以就为他写了这篇传。 4.(1)到官府哭诉,请求代父做牢;(2)自请到军队效命;(到战场杀敌)(3)情愿当小兵;(当杂役)(4)临死前写状书,陈述死因,希望父亲能被免罪;(5)投河自尽。

(5分,每点1分) 5.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1.小题1 分 析:案:官府的文书。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并且联系课本中出现的意思进行判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小题2 分 析:A副词,将;连词,尚且;B.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词; C.主谓之间表停顿代词,他;D.如同,像如果。文言虚词要注意平时积累,根据词性分类记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小题3 分 析:(1)关键词 “刑”“其……乎”各1分,大意1分。 (2)关键词:“旌”、“闻”、“无以”各1分,大意2分。

翻译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强调字字落实,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小题4 分 析:此类题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划定答题区域,按题目要求概括作答,要注意条理清晰。

考点:筛选概括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小题5 分 析:评分意见:划对2—3处, 1分;4—5处,2分;6—7处,3分;8—9处,4分。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另外要注意的是:找虚词、看修辞、辨句式。 [参考译文]教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才会受到尊重;真理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懂得敬重学业。

所以国君不以对待臣下的礼节来对待下属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在祭祀中臣子担任祭主时,也不应以臣下之礼来待他;另一种是臣子当君主的老师时,也不应以臣下之礼来待他。在大学的礼仪中,作老师的人虽然接受国君的召见,也不必按臣礼面朝北,这是为了表示尊教老师。

考点: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E 级。

3. 文言断句(限划13处)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孙子兵法 兵势》 翻译: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象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象江海一样永不枯竭。

象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宫、商、角、徵、羽不过五音,然而五音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不完;红、黄、蓝、白、黑不过五色,但五种色调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而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

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奇正相生、相互转化,就好比圆环旋绕,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呢。

4.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 诗书故而不切/ 春秋约而不速/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 则尊以遍矣/ 周于世矣/ 故曰/ 学莫便乎近其人 (每划对两处得1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中结构相同的句子,“礼乐法而不说/ 诗书故而不切/ 春秋约而不速”“学莫便乎近其人”。断句技巧:1.读全文:拿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通读,弄清文段大意,知道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表达了什么内容,力求对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根据内容将能断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地方,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2.寻找比较明显的文言标志断:⑴句首的语气词 :“其、盖、凡、窃、诸、敬、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2) 句末语气词:“也、矣、欤、哉、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3)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3.注意文言特点,固定句式和和修辞:比如古文中固定格式,对比、对偶、排比、顶针、反复等。可以给学生一些固定格式如:者。。也,以。。为。。 ,因。。故,无乃。。乎,得无。..乎,为。..所。。 ,见。..于。。等等。

用/给句子断句(即划停顿)文言文

陈万年教子文言文断句如下:

一、原文

陈万年/乃/朝中重臣也/尝病,召子/咸/教戒/于床下。语/至三更,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万年/乃/不复言。

陈万年是朝廷中显赫的大官,(他)曾经病了,叫来儿子陈咸跪在床前告诫他,说到半夜,陈咸睡着了,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想要拿棍子打他,说:“你父亲教育你,你反而睡觉,不听我的话,这是为什么?”陈咸叩头认错,说:“我都明白您所说的话,主要的意思是教我谄媚奉承!”陈万年才不敢再说。

二、特殊句式

1、欲杖之。:(陈万年)想要用棍子打陈咸。省略主语。

2、咸叩头谢:陈咸(赶忙)跪下叩头道歉。省略动词。

3、具晓所言:您说的话(的意思)我都知道。省略描述性词语。

4、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我作为)父亲教育你,你反而打瞌睡,不听我的话,这是什么道理?省略描述性词语。

5、大要教咸谄:(您)大概的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马屁。省略主语。

三、启发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会在孩子身上印下深深的烙印,所以说,作为父母要做一个合格的榜样,但也有教孩子走歪道的父母,文中陈万年就是其中一个。“子不教,父之过。”父亲如果不给生养子女良好的教育,这就是做父亲的过错。陈万年喜好结交权势,对他们卑躬屈膝,文中内容对他极具讽刺之意。

2、不要光阿谀奉承与听信谗言。

3、儿子揭露了陈万年内心的虚伪。

文言文断句六大方法及例句

断句:

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具体标点如下:

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原文: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译文:

管仲被捆绑起来,从鲁国到齐国,在路途中又饿又渴,经过绮乌地方时向边防人员讨吃东西,绮乌的边防人员跪着喂他,很尊敬他,边防人员乘机私下里对管仲说:“你如果侥幸被流放到齐国没有死还被齐国任用,将要拿什么报答我?”管仲说:“如果真能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将要任命贤能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评定有功劳的人,我用什么报答你呢?”边防人员怨恨他。

高考文言文断句的方法?有例子对照再好不过?

关于文言文断句六大方法及例句可以参考如下内容: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例句: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二、虚词断句法。

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例句: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三、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句: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四、语序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例句: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食帛。

五、修辞方法断句法。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

例句: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六、总分关系断句法。依据总分关系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断句。

例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必须学会的文言文断句的五个技巧点,提高语文考试古文成绩

有5个途径:

1、找虚词:

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新序·刺奢》)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2、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3、依总分:

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4、据修辞: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例〔5〕顶真:具告沛公∕沛公大惊。(《鸿门宴》)

例〔6〕: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例〔7〕对称: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例〔8〕反复:“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5、辨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例〔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10〕: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例〔1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字弈文言文断句

学习古文的首要原则是要学会和掌握“断句”的技巧,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古文内容的理解和主题,那怎么断句?如何确保断句的正确性以及合理性呢?那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点:理解古文篇章中关键字词、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含义

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需要了解一些固定字词的含义,如常出现的“是”翻译为“这样”,“子”对应“你”,“走”对应“逃跑”,“岂”对应“难道”,“乃”对应“竟然”,“孰”对应“哪个”等等,这些常用文言文字词表网上都有总结归纳,可以默背牢记!基本上掌握了差不多100个左右的古文常用字,基本上古文阅读是不会存在障碍了!

第二点:掌握基础的古代文化常识

古文中出现的文化常识其实要比现代文、近代文要容易一些,考试出现的知识点也一般集中在作者人名、朝代、字号、官爵封号等等,而且名家对应的著名作品集的考试内容也不外乎这几类,所以古文文化常识相对容易掌握,只要记得不混淆即可!另外需要了解作者习惯的表达方式和行文习惯,这个只需要作者对应选取他最著名的篇幅即可,比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诸葛亮的《出师表》等等,先掌握这些名家最为有名的文章之后,再去延生阅读内容!

第三点:熟悉古文中常用的一些写作手法规律

这就需要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比如看到文中出现“曰、云、谓”的字词,则可认为文中开始出现对话或者引用之类的内容,这是很明显的古文中的规定标志!比如王安石的“伤仲永”中写到“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其中有一个“曰”字则可认为开始说话的标记,正确答案是“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第四点:对于句首、句尾的特定词语进行判断和辨析

这点只要我们抓住句首和句尾重要的字词作为断句的识别,比如常用语句首的“盖、夫、是时、后、既而、寡人”等等,用于句尾的字词“与、邪、乎、哉、也”等等。可见句首用的第一人称开头的比较多,而句尾用语气词的比较多,所以我们可以熟悉这个规律,一句句子先找有没有用开头的字词,然后如果有句尾的词出现就可以先断定这是句尾。

第五点:根据古文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

惯用词语一般是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达疑问的词语。此外,还可以用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者修辞手法来断句!

这五点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断句”,克服这个难关除了平日多看一些古文阅读外,也可以多做一些常规断句的训练。方式也很简单,可以用一些已断句的简单古文来开始进行断句的训练,先自己开始断句,然后再对照实际此句的标点符号是否写的对,这样的训练可以提高自己对常用古文字词的理解!

高考文言文断句的方法有什么?

1. 文言文《学弈》如何断句

断句: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奕球/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欤?曰:非/然也

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要是弈秋讲的,他都学习;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着搭弓拉箭把天鹅射下来。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

弈:下棋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虽然。

之:指弈秋的教导。

鸿鹄:天鹅。

援:引,拉。

缴:本课指带有丝绳的箭。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他,指前一个人。

俱:一起。

之:他,指前一个人。

俱:一起。

弗若:不如。

矣:了。

为:谓,说。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其:他,指后一个人。

然:这样。

感悟

学习不可一心二用,必须专心致志。 或做事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方可成功! 若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

2. 《学奕》文章怎样断句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想要取来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扩展资料 《学弈》是选自《孟子·告子》上中的一个故事,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弈秋是第一个史上有记载的的围棋专业棋手,也是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从事教育的围棋名人。关于弈秋的姓名,清代学者焦循《孟子正义》里作有说明:古之以技传者,每称之为名, 如医和、卜徒父是也。

此名弈秋,故知秋为其名,因通国皆谓之善弈,故以弈加名称之。

3. 文言文中出现“之”字怎样断句

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断句的基本方法:

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4.找出动词 ,明确句意。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题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归”“贺”,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6.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7.利用总分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如《谋攻》的最后一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显然是总说分承的写法了。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法了。

8.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例: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断句也就容易多了。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觑。”(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 无所措手足”。

9.利用对称句式。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如“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句式工整,都为四字一句,据此可正确断句。

高考文言文断句的规律和技巧

方法一: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方法二:虚词断句法。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方法三: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方法四:修辞方法断句法。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方法五:总分关系断句法。依据总分关系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断句。

2020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断句方法

高考文言文断句的规律和技巧如下:

1、找名词,定句读:名词、代词作主语,可在其前面断开;作宾语,在其后面断开。

2、找动词,定句读: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3、找虚词,定句读:虚词也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断句的地方。

4、审修辞,定句读: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多四六句,断句时可以利用。

5、察对话,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 、引文常常用“曰”“云”“问”等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语文文言文怎么断句?我们要想给断好句,还要会运用语法,要了解 句子 的句子结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断句 方法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断句方法

 1 读懂语境

 语境即所断句子的上下文,阅读的时候,要弄明白上下文讲了什么内容。借助上下文可推知所断句子的大致内容,如:借助上下文可以推断中间需要断开的句子应该是“郭嘉劝说曹操不要急于攻打袁绍的两个孩子”。根据这一理解去断句,才不至于将句子断破。

 2 抓住标志

 标志即对话标志,文言文对话标志常有:“曰”“云”“言”,对话标志词后一般都停顿。需要注意的是,对话标志前的主语一般只在第一次对话时出现时,后面的对话会省略主语。另外,对话标志前的名词或代词有的作宾语有的做主语,应该能区别开。

 3 注意虚词

 这里所说的虚词,主要指句尾语气词(如“与、邪、也、矣、焉、耳、哉”等)、句首发语词(如“夫、盖、至若、若夫、唯”等)、疑问代词(如“何、胡、安、曷、奚、盍”等)、关联词语(如“虽、纵、向使、苟、故、是故、则”等)。一般在句尾语气词后要停顿,在句首发语词、疑问代词、关联词的后面要停顿。

 4 找到动词

 古代汉语,句子多以动词为核心,找到一个动词,几乎相等于找到了一个句子。如:下图例文中,一共出现了11个动词,那么初步可以确定大概要断为11个句子。

 5 借助名词、代词

 名词、代词一般在句子中做主语或宾语,其前有动词一般做宾语,其后要停顿;其后有动词,一般做主语,其前要停顿。

 6 发现句式

 这里的句式主要指对比句、对偶句和排比句。它们往往句式相同,结构一致,在句子中比较明显。只要能发现这些句式,断句会变得很容易。

2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

 1 句意判断法

 首先要通读 文章 ,对全文内容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接着详读断句句子这一段,了解这一段的具体意思,再读所要断句的句子的上下文,了解上下文的意思,最后读所要断句的句子了解其大致意思,然后根据其大致意思,给所要断句的句子,按照意思是否通顺、连贯、完整的原则,给所给的句子按照意义进行切分进断句。

 2 标志判断法

 一些句子句子标志清晰明显。标志判断法就是通过分析所给语句的语言标志来给句子断句的断句方法。标志包括标志性句式,标志性词语。一些特殊的句式的具有特殊的句式结构,如判断句、反问句、被动句、固定句式、修辞等,我们可以按照这些句式的结构特特点进行断句。标示性词语指的是一些对话词、动词、名词、虚词、专有名词、发语词。在这些标志性词语的前后,一般要进行停顿。

 3 语法推断法

 一些句子语法结构简单清晰我们要想给断好句,还要会运用语法,要了解句子的句子结构。常见的句子语法结构有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我们这些句子的谓语动词,然后再厘清他的主语、宾语、状语等,就可以顺利给句子断句。

3高考文言文断句技巧

 1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2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4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4文言文怎样有效的断句

 1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 “史官曰”。

 4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文章标签: # 断句 # 文言文 # 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