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趋势 教育趋势
学佛故事高考_佛说高考
tamoadmin 2024-05-16 人已围观
简介1.弘一大师禅修的故事 《净土圣贤录》记载,康熙二十一年七月初九,常熟地区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名叫孙翰的人,在病死一日一夜后居然又复活了。家人异常惊奇,询问缘故。他讲述自己死去之后的情景时说:「当时,我的魂魄被阴间勾摄,暂时羁押在阎罗殿下,四周漆黑一片。突然,在黑暗中见到炽盛的光明照耀天地,虚空中布满了香花。阎罗王赶忙伏在地上顶礼,恭迎西归的大师。正因为被大师的光明所照,我才得以放还阳间。」 无
1.弘一大师禅修的故事
《净土圣贤录》记载,康熙二十一年七月初九,常熟地区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名叫孙翰的人,在病死一日一夜后居然又复活了。家人异常惊奇,询问缘故。他讲述自己死去之后的情景时说:「当时,我的魂魄被阴间勾摄,暂时羁押在阎罗殿下,四周漆黑一片。突然,在黑暗中见到炽盛的光明照耀天地,虚空中布满了香花。阎罗王赶忙伏在地上顶礼,恭迎西归的大师。正因为被大师的光明所照,我才得以放还阳间。」
无独有偶,有一位吴氏子也在同一天病死,过了一晚复活。据说,他也见到了与前者同样的情形。
这位西归的大师,孙翰询问隶卒后得知,正是截流大师,那一天是大师往生日。
截流大师住世五十五载,著作不多,在《净土圣贤录》中并未列为祖师。然而,大师深契佛心,得念佛三昧。道德隆盛,修证境界更是不可思议。直到民国年间,印光大师慧眼独具,将其推定为净土宗第十代祖师。
大师讳行策,俗姓蒋,字截流。为明末宜兴蒋司农第八子。父名全昌,号鹿长居士,与憨山德清、法雨仲光、箬庵通问等禅宗大佬为方外之交。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即憨山大师圆寂三年,全昌梦到憨翁进入内室而生子,因此为儿子取名「梦憨」。
天启六年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年代。当年的五月三十日,北京王恭厂火药库附近发生了一次神秘的大爆炸,造成至少两万余人死伤。此次大爆炸似乎预示了一个更大灾难的到来。七年,熹宗崩。朱由检继位,是为崇祯帝。
截流大师出生成长的时代,大明王朝即将倾覆,国家内忧外患,战乱频仍,山河破碎。处于这种风雨飘摇的环境中,相信那时候的大师对于「人命无常、国土危脆」当有更加深刻的感受。成年后,父母相继去世,即发起出世之志。二十三岁时,到武林(今浙江杭州)理安寺,礼拜父亲的故旧、箬庵通问禅师出家。出家后精勤修行,曾经五年不倒单。如此用功修行,自然大有进益,使他顿彻诸法源底。
箬庵通问禅师圆寂,大师处理完师父的后事,即移住报恩寺,当时的报恩寺为玉林通琇国师住持。在报恩寺,他遇到了同参息庵瑛师。这位息庵瑛禅师虽然参禅,但却劝说截流大师修行净土法门。此后,他又遇到了钱塘樵石法师,樵石法师引导他学习天台教观。于是二人一同进入净室,修法华三昧。
这段时期,大师宿世的智慧被激发出来,使他能够彻底了达教下的精髓。由此,宗门教下都能融会贯通。
然而,即便通宗通教,大师自觉宗门教下之修法理论皆有深意,探其本源,但觉无能超乎净土教法者。应当修行净业,归心净土,遂发愿求生西方。康熙二年,结茅屋于杭州法华山西溪河渚间,专修净业,并命名所居住的地方为「莲柎庵」。在此期间,大师晨昏礼诵,余时课佛,精进修行。经过六年的努力,终于证得念佛三昧。
自利成就之后,则开始了他度化众生的事业。康熙九年,应虞山普仁院所请,大师离开西溪。在普仁院的十三年中,大师倡导兴建莲社,积极阐扬净土法门。一时莲风普扇,当时的学人都尊大师为修行导师。
在常熟,他最大的成就是首倡集众念佛七。大众在七日之中同心念佛求生净土,此种行法,使得许多社会不同阶层的居家学佛念佛人士,虽不能长期住于庙宇之内修行,亦可在短时期内同修念佛法门,同愿求生西方净土。此种行法可谓是清代以降「打念佛七」之滥觞。
在大师所定的《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中,不仅规定了堂中如何布置,班首轮班,如何绕佛等事宜,还对佛七中违犯规矩如何处罚等事有明确说明。
大师特别提到,做此规定意在「制止放逸,助成胜行」。并开示学人佛七中应该保持的心态:「一生悠忽,止此七日精进,各须激切奋勇,不惜躯命。无论行住坐卧饮食便利,一句洪名,当如呼吸不断,不可斯须停止,俄顷夹杂」。
大师在谈到精进佛七中念佛的方法时,开首就说:「七日持名,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杂,非必以快念多念为胜也。但不缓不急,密密持去,使心中一句佛号,历历分明。着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亦不沉没,如是持名,可谓事上能一心精进者矣。」
截流大师还曾发起过一次长达三年的佛七,在《起三年长期示众》中,大师开示,念佛当发三种心:第一,发痛惜光阴心;第二,发专求出离心;第三,发和顺守约心。
大师特别注重净土法门信心的建立。在《劝发真信文》中,大师开示说念佛应具三种信:
「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曰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
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矣。
次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也。具如上真信者,虽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
然而,若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一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步耳。」此语对孜孜求人天福报而不在信心上努力者,不啻顶门一针。
另外,在《示丁耕野居士》的书信中,大师提出了一个很多念佛人需要面对的严峻问题:今时净业行人有终日念佛忏罪发愿,而西方尚遥、往生不能保证者,原因何在?只因「爱桩未拔,情缆犹牢故也」,「唯贪爱能漂溺行人,障往生法」。
接着大师又提出因对方法说,若果真能世间的念头轻微,道心勇锐,见欲如避火坑,忆佛如恋慈母,净业清课,发大誓愿永不更改,「则净业一分成熟,于生死岸头,庶得解脱也。」
大师不但大力阐扬净土法门,自己亦于每日六时念佛外,持佛名万声,以为定课。
由于截流大师的影响力,继晚明莲池大师的云栖寺之后,普仁寺成为清初重要的净土道场,时有「小云栖」之誉,后世更称之为「佛七祖庭」。
大师坐化往生之刻,有位远乡童子正在吃午饭,忽然扔下筷子倒地不起,过了半日方才复苏。有人询问,回答说,有截流和尚往生,土地让我持幢幡去相送。
从这几则事例中,足见大师一生念佛,临终蒙佛接引往生,确凿无疑。
我等净业行人,若能服膺大师之教,具真实愿,发忻厌心,视三界如牢狱,视家园如桎梏,视声色如鸩毒,视名利如缰锁,视数十年穷通际遇如同昨梦,视娑婆一期报命如在逆旅,唯以念佛求生净土为务。果能如是,若不生净土者,诸佛皆成诳语矣。
弘一大师禅修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人类的伟大导师,关于他有很多的感人故事,如;
有—个妇女,丈夫抛弃了她,她唯一的一个孩子又得病死了。这个妇女痛不欲生,抱着死去的孩子来到佛陀面前,请求佛陀发大慈悲,无论如何要救活她的孩子,否则她也不要活在人世上了。
佛陀说:要救活你的孩子,你必须去找到一户从来没有死过一个人的家庭,向这家人讨来一粒芥菜籽,就能救活这孩子。这妇女走了无数的家庭,但没有一个家庭是从来没有死过一个人的。最后这妇女明白了:人总是要死的,每个家庭都经历了死去亲人的痛苦。佛陀教导这个妇女说: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要想解脱生死的烦恼,唯皈依佛门,达到正觉涅磐境地。于是这位妇女皈依佛陀,成为比丘尼
1942年的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一代高僧,南山律宗十一代祖师弘一大师取吉祥卧安然示寂。而大师去后,其思想与事迹,仍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中国佛教界,一直至今。
说起弘一大师,大家都知道在他出家之前,家境优渥,才华横溢,旅日留学,学成归来更娶得日籍妻子,可谓是处处如意的人生赢家。因此当他出家之后,引起当时社会各界的轰动。
弘一大师为何出家?说起来这却和一段禅修的经历有直接的关系。恰逢弘一大师圆寂76周年,本期「名人与禅修」,禅风君为大家带来的是弘一大师与禅修的故事。
虎跑闭关,人生转捩
1916年11月,时值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假期。杭州西湖边的大慈山下立定了两个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人。在友人的介绍下,他们走进了虎跑寺。
这两人,正是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师李叔同,以及校工闻玉。他们来到虎跑寺,不为了进香求取什么,而是为了在这里开始一次为期17天的闭关。
那时的虎跑寺,人迹罕至,静谧非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两人选择了这里作为闭关的地方。
而正是这一次的闭关,让李叔同性情大变。甚至结束了闭关回到学校后,渐渐成为了纯素主义者。两年后,李叔同终于在他闭关的虎跑寺出家,从此以弘一大师之名为人所知。
那么,在这次闭关里,李叔同到底经历了什么,让他放下一切,毅然出家呢?这还得从他闭关之前说起。
友人相约,筹备闭关
李叔同在学校有一位同事名为夏丏尊,与他非常要好。1916年夏天,夏丏尊阅读一份来自日本的杂志时发现了一篇关于断食疗法的介绍文章,便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将这一发现告诉了李叔同。
李叔同本就患有神经衰弱、手足麻木等病症,对于这一疗法深感兴趣。于是与夏丏尊相约,找个机会一起去闭关。
夏丏尊当时说完之后就没再过多在意,但一向认真的李叔同却开始了解断食的具体操作方法,并着手筹备择地断食的事宜。
作为一代大才子,李叔同不仅在美术音乐等方面卓有建树,更精通金石镌刻,加入了西泠印社。因此,当他想要找个地方闭关断食时,便找西泠印社的叶为铭打听地方。
叶为铭听罢便为他介绍了虎跑寺,并托虎跑寺的护法居士丁辅之介绍李叔同前去虎跑寺。于是一切准备就绪。
闭关断食,禅修调心
很快到了11月学校放假。李叔同在上海有家眷,往常到了这些假期,他必然是返回上海与家眷见面。夏丏尊并不知道李叔同着手准备闭关的事,以为这个假期也会如以往一般。
正是在这个假期,李叔同带着校工闻玉来到虎跑寺,住在方丈楼下屋里开始闭关。入关之后,李叔同将一切与外界应酬接洽的事务委托给闻玉,让闻玉在他闭关结束后转达。
闭关断食,并不是一入关便即不吃饭。李叔同的断食,是循序渐进的。从最开始将食量减到平时的三分之二开始,慢慢减少食量,直到「不食人间烟火」,几天后又逐渐恢复饮食,总共经历了三个时段。
在这期间,李叔同每天都以日志的形式记录下了期间的身心感受。杜绝了应酬事务之后,李叔同每天的空余时间颇多。这闭关期间里,他主要做的便是三件事:打坐、写字、刻印。
断食静坐,身心轻安
刚开始减少食量时,李叔同时常感觉到「腹中如火焚」,后来身体逐渐适应,于是感到「精神稳定,腹中舒泰」。等到他完全断食时,已不觉饥苦。随后连续七天,只喝虎跑冷泉,不再进食。
在这几天里,李叔同「静坐以待寂灭,习字以观性灵」,随着饮食断绝,而静坐定力提升,他感到「思丝虑缕,脉脉可见。文思渐起,不能自己」、甚至「精神界一片灵明,思潮澎湃不已」。
这样独特的体验,是李叔同前所未有的。而伴随着思想的清晰灵明,他开始感受到身心的调适愉悦。晚上日落而息,睡得特别踏实,一夜无梦,轻快无比。
此时,断食禅修带来的法喜充盈其心,李叔同已经不把治病当做自己的首要关注点,而在这样的体验中,他也在「静坐时,耳根灵明,大地间无不是众生嗷嗷不息之声」的体验中,长养了无限慈悲。
当他逐渐恢复饭食时,寻常的粗茶淡饭,在内心定静澄澈时显得奇香无比。结束闭关后,这段独特的体验让他深深记在了心里。
皈依学佛,茹素读经
回到学校之后,夏丏尊才得知李叔同闭关的事,不免大感惊异。夏丏尊观察到,李叔同的身体确实比以前要好。据他回忆,那时李叔同尚未完全茹素,但胃口比以前好了很多。
很快到了新年年假,李叔同又一次到虎跑寺去。这一次,他便在虎跑寺受了皈依,成了正式的佛弟子。
夏丏尊观察到,李叔同从这时开始在家中供佛像,持念珠,读佛经,并开始断荤腥,茹素食。以往李叔同会阅读宋明理学和道教的书籍。自皈依后,宋明理学还会看,但道教的书籍,便已疏远。
那时李叔同实际上颇为享受这样的居士生活,因此也时常到虎跑寺挂单。后来出于种种原因,李叔同多次想要辞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职务,终因夏丏尊挽留而留下。
但在夏丏尊眼里,却只觉得李叔同因信仰而苦了自己。因此便放出狠话来:「这样做居士终究不彻底,不如索性做了和尚吧。」不曾想,正是这一句话,促成了李叔同最终的出家。
最开始夏丏尊对此颇为懊恼自责。在他那时看来,学佛出家是一件苦事。他认为自己将友人劝上了一条苦路。不过随着弘一大师的言传身教,夏丏尊终于改观,理解了弘一大师在出家生活中的乐处。
禅意生活,依律而住
弘一大师为人敬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其重视律学。当时弘一大师有感于晚清以降佛教界戒律松弛的乱象,故而特别弘修戒律,并以身作则严持律仪。
他对于戒律的持守有多严格呢?他的学生丰子恺曾委托他书写佛号,寄了宣纸给他。他书写完毕,宣纸有多,便特意写信询问多余宣纸如何处理。
有次通信之时,丰子恺随信附上了回信的邮票。邮资有多,弘一大师便也悉数找回。后来丰子恺再有委托,便会注明:纸张邮票等有多余的,都送给法师。
弘一大师对于戒律的持守,严格到这种程度,在很多人眼中似乎是自找麻烦,过得很苦。但实际上弘一大师自有其乐处。
《八大人觉经》中提到:「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这实际上正是弘一大师能在戒律中得自在的根本原理。
禅意的生活,并不在形式,最为关键的是「少欲无为」四字。早在弘一大师出家前那次闭关中,他就在断食禅修里体验到了这样的法喜,因此严守戒律,在少欲的生活中得乐,也就顺理成章。
禅风君认为,弘一大师出家前的这次断食禅修,实在来说不仅是一个疗病的经历,或者生活的体验,更是一个禅意生活的开端。
从那时起,他的文艺因为有了禅的智慧,仿佛有了灵魂;他出家后看似苦行的生活,也因为禅的滋润,而自得「孔颜乐处」。
对于禅意的生活,一次闭关禅修的经历,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但又有几个人能像弘一大师那样,开始了,便一直走下去呢?
上一篇:高考成绩省排名,高考排名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