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科技 教育科技

高考人数增减_高考人数增加

tamoadmin 2024-07-03 人已围观

简介1.2023年全国高考人数官方公布2.四川高考参考人数20213.2019全国高考人数趋势 增加还是减少4.今年高考人数比以往增加还是减少5.高考报名人数下降 网友:录取比例会提高多少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中国教育在线日前发布《2012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近4年全国高考人数下降140万,高考中“三放弃”,即放弃报名或考试、放弃志愿填报、放弃报到现象日趋普遍。以高考大省河南为例,高考报名人

1.2023年全国高考人数官方公布

2.四川高考参考人数2021

3.2019全国高考人数趋势 增加还是减少

4.今年高考人数比以往增加还是减少

5.高考报名人数下降 网友:录取比例会提高多少

高考人数增减_高考人数增加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中国教育在线日前发布《2012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近4年全国高考人数下降140万,高考中“三放弃”,即放弃报名或考试、放弃志愿填报、放弃报到现象日趋普遍。

以高考大省河南为例,高考报名人数今年仅有约82.5万考生报名,4年间共减少16万人。这样的情况也同样发生在其他省市,2008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创纪录的1050万人,此后就开始逐年减少,1020万、946万、933万,再到今年的900万。

在报考人数连续锐减中,受冲击最大的自然是那些数量庞大的高职高专院校,去年全国各省市就都存在没有完成录取计划的现实。以高考大省山东为例,专科分数线连年下降,2002年专科二批分数线为350分,2010年文理科都只需要190分,去年则只需180分。除此之外,二本一志愿缺额近2万个,近千所院校生源不满,几十所院校遭遇零投档,高职出现了4.2万的生源缺口。难怪有专家预测,未来十年间我国部分高校将面临破产关门的危机。

昔日齐挤独木桥,今日为何会锐减?除了适龄人数这个主要原因外,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上大学回报率太低,三本或者是高职高等院校教育质量不高等,也迫使众多考生放弃了高考。

国家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直接导致1990年代左右的人数大量减少,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都出现了人口“负增长”。而众多考生放弃高考的原因中,又可以分为几个方面,既有出国热的因素,也有经济的因素,还有一个是社会环境的因素。出国热导致很多高中毕业生直接出国留学;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在无力支撑的情况下,选择不读书;社会上广泛存在的“读书无论论”观点导致很多学生将参加高考之后的“毕业就失业”的现状联系起来,从而放弃高考。

2023年全国高考人数官方公布

1)高考人数增加影响最小的就是前多少名了,人数增加,但是拔尖的不会增加不会那么多,985、211影响小;

2)中上等学的压力有点大,压线985、211附近边缘的学生稍微松懈可能掉入普通院校,稍微努力一把就是重点高校;

3)本科线边缘的考生影响最大,现在分数线下沉但是不意味着你能上,就拿山东来说,超过本科线50分可能都存在滑档,这样使得边缘生特别多,勉强三本或偏好的专科,这一类往往还不是小数目。

四川高考参考人数2021

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200万,是历史最高纪录,也是受疫情影响后的第一次全国性高考。这场考试是中国高考史上的一件大事,并关系到千万学子的未来。

随着高考的临近,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考生关注起今年的高考政策变化,比如招生计划的增减、考题难度和类型等。据悉,2023年高考的改革侧重提高选拔质量,将围绕素质教育、多元评价、公平竞争等方面实施新政,以期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疫情的影响,2023年高考将于6月中旬开考。各地教育部门已经积极开展有关工作,确保考场安全。同时,考题难度也备受关注。据有关专家透露,2023年高考数学试题将侧重于基本考点,而语文则更加关注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2023年全国高考的结束标志着青春和梦想的完美谢幕。接下来,千万学子要面临考试成绩查询、志愿填报、录取等一系列重要决策,需要全面科学地考虑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慎重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未来道路。

此外,2023年全国高考的教育改革也备受瞩目。近年来,中国教育部门不断推出一系列教育改革举措,旨在优化教育体制、提高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具体来说,2023年教育改革重点涉及到调整考试内容和题型、提高教育公平性、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等方面。除此之外,2023年教育改革还将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综合素质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全国高考的考生群体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据统计,随着中国国内人口结构的变化,高考报名人数也随之出现了波动。相比于过去,更多的中西部地区的考生参加了2023年的高考,这也反映了教育资源向内陆地区倾斜的趋势。

总之,2023年全国高考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庄严的时刻,涉及到千万个家庭和千万个未来。无论是考生还是家长、教育工作者和政府,我们都应该为了千万个未来贡献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希望每一个考生都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为自己的未来描绘更美好的画卷!

2019全国高考人数趋势 增加还是减少

2021年四川高考报名人数69.8万人,其中职高毕业生15.3万人。

2022年四川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考生57.56万人。 2021年四川省高考报名人数达到近6年的新高,69万人报考,除去春季单招录取学生之外,实际参加夏季高考的学生为51.5万人,根据四川招生计划汇编统计的本专科招生计划总人数为39.16万人,计划本专科录取率为76.04%左右。

录取总人数相对2020年减少了约1.56万人左右。 在录取总人数中,理科录取计划23.89万人,占总计划人数的61%;文科录取计划人数为15.27万人,占比约为39%左右。本科计划总人数为21.31万人、专科为17.85万人,本科录取率为41.38%(按夏季高考人数统计)。本科计划录取人数中,理工类15.59万,占本科生招生计划总人数的73.2%;文科5.71万,占本科总计划的26.8%左右,每录取2.73个理科生,才有1个文科生的机会。

2022年高考成绩预计6月23日向考生公布。

另外,高考志愿安排在通知考生成绩之后填报,其中本科提前批志愿填报截止时间为6月25日17:00,其余本科志愿填报截止时间为6月29日17:00,专科志愿填报时间为7月5日17:00。所以,接下来的志愿填报要谨慎且认真!

第一步,位次

考生在查分后会有一个对应的位次或者排名,用这个位次去对应2021年的位次,然后2021年位次的对应的分数去做参考即可,要注意的是这儿不是一个绝对的数值,而是一个区间,同样参考最少3年的数据。

第二步,确定报考批次

一般分为三个类别,提前批+本科批(专科批),本一批+本二批,本二批+专科批,根据自己的分数选择批次填报,被退档的考生除了注意接下来批次的填报时间外,也要关注该批次的征集志愿。

第三,框选院校范围

从大范围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然后再一步一步地缩小范围。最简单的方法,在自己的实际高考分数上下增加或减少几分,第一次的时候,可以把区间扩大一点,有的学校波动是很大的,在这个区间进行院校选择,要注意的是提前批的部分院校不受这个限制;然后根据我们的目标条件去排除就可以,比如专业,地域等等条件怎么考虑。低分段的考生要注意批次调整的院校,首年新增的院校,以及波动非常大的院校,常见的大小年,还有因为政策要素影响,是机会还是风险。

第四,通过招生计划和招生专业去排除

框选好学校之后,再根据2022年的招生院校和专业进行排除,因为有的院校会停招,有的院校招生专业会发生很大变化,另外就是扩招或者缩招的院校需要重点关注;还有就是同层次的院校,有多所院校的时候,我们选择一所还是多所,一般选择留一所就可以。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我们选择哪儿的数据,还有填报网站,总之最后都要以考试院发的数据进行检查,确保数据准确。

第五,通过招生章程去筛选

每一所目标院校都要详细查看招生章程,要关注每一所院校的录取方式、单科成绩要求,同分排序,有没有专业级差,体检是否满足等等;如果目标院校中有不符合条件的,那么再进行排除和筛选;比如专业优先还是分数优先,或者是专业级差,每年很多高分被调剂,浪费分数的考生,很大程度就是忽略了专业的录取规则,想当然的认为分数高就优先录取。

第六,院校梯度设置

通过以上几步的筛选,剩下的院校基本上就是我们要填报的院校了,这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定位主院校和院校的梯度设置,主院校有可能是一所大学,并且专业也是确定的,或者2-3所都是可能的,其他的几所只是应对风险的。而主院校是放到第一个志愿还是2-3个志愿,就非常的关键,不同的排序意味着录取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在排序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全部是稳的院校,或者就是全部都很集中,没有梯度;这种情况下,考生就得重点把握这几所院校,然后再进行排除;

当然,考生在院校框选的时候,要做一个备份,而不是全部删除了,后面补救的时候,又得重新来一次;后续调整增减的时候,就非常方便了,另外建议考生最好全部填满,而不是空着,哪怕院校已经很稳了,如果万一出现大变化呢,至少还是有录取的情况。

第七,院校方案的二次三次检查

通过以上的步骤,我们得出了我们的方案表了,但是在填报到系统的时候,还需要二次三次的一个检查,确保咱们的方案万无一失,也是咱们填报好坏的一个关键。

今年高考人数比以往增加还是减少

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可谓是一直庞大的队伍,高考报名人数有970万人。那么2019年高考人数会呈现怎样的趋势变化呢?是增加还是减少呢?考生只有知道人数才知道自己的竞争力大不大。赶紧来了解一下吧!

1 2019年高考人数预测

未来高考人数的变化,应与高考报名人数及其同龄人口数量的比值相关。2000、2002、2004、2006、2008和2009年10年间的全国高考人数分别为371万、510万、723万、950万、1050万和1020万人,而与其对应的同龄人口数则分别为2310万、2031万、2319万、2457万、2621万和2513万人,二者比值分别为16.0%、25.0%、31.0%、37.0%、40.0%、40.0%。由此可估计,报考人数与同龄人口比值大约在40.0%左右趋于饱和。

未来高考人数的变化,还可根据其3年前高中入学人数与18年前的出生人口数进行测算。以预测2010年的高考报名人数为例,全国2007年的高中入学人数为840万人,而1992年出生人口数为2137万人。若2007年入学的840万高中生全部参加高考,而1992年出生人口数2137万人,二者之比为39%,与上面得出的40%结果基本吻合。两种测算方法的差别在于,采用入学高中生数为基准时,其毕业时会有10%左右流矢或放弃高考;而采用高考报名人数测算时,其中包含了中专、职高和复读生等高考生。二者为互补关系,后者人数会略大于前者。

如按40.0%饱和计算,未来10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可由1992-2002年的出生人口进行推算。该10年间,每隔两年的1992、1994、1996、1998、2000和2002年的出生人口数量分别为:2137万、2121万、2078万、1991万、1702万和17万人。由此,按40%的高考饱和度进行推算,可得2010、2012、2014.2016.2018和2020年约10年间的报考人数分别为:855万、848万、831万、796万、681万和659万人左右。考虑到中专生、职高生、复考生及高中教育发展等因素,实际人数可能比预测多出50-100万人左右。但若考虑到就业难、赴国外留学及人口统计误差等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导致未来10年的高考报名人数低于上述预期。无论如何,未来10年的高考人数总趋势是必然是逐年减少。

(数据来源网络,仅供阅读参考,2019全国高考具体人数待考生报名之后才能准确得出。)

1 2018年高考总人数爆发增长

全国高考人数曾在2008年达到历年顶峰(1050万人),之后逐年减低,于2013年达到近年低点(912万)后,趋于稳定,2014-2017年的高考人数均为940万左右,而今年高考人数再呈爆发式增长,达到了975万,为近年最高,看来今年的高考竞争要比往年更激烈一些。

河南、山东、广东雄踞前三。从各省份高考人数来看,排名靠前的均是人口大省。

1 全国高考生源下降趋势将延续

整体的,各个高校都要进行观念的转变。就是要从过去的高高在上,等着学生来上门,转为真正的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需要作为办学的依据。然后根据这个依据来进行实际教学。对学校的管理,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把学校办成真正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为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使命服务。只有实现了这一点,大学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教育部也在积极引导一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目前,全国已经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按照岗位对接。

高考报名人数下降 网友:录取比例会提高多少

今年高考人数比以往增加了。

新高考需要自己选科,并且更加注重思维的培养,所以确实是新高考更难一些。并且新高考在志愿填报上也会更加困难。新高考的“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选科比较难。

在旧的高考模式下,考生只需要在文理科之间进行选择,即物化生和政治史。在新高考模式下,3选6模式下有20个科目组合,12选3模式下有12个科目组合。从这么多组合中很难选出一个既有前途又适合自己的。

二是辊面更柔韧。

新高考政策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个性发展,更加注重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新高考试卷的考查更加全面和灵活,也就是说,考生仅靠死记硬背和掌握基础知识是不可能取得高分的。他们必须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方法论和思维方式有更深刻的把握。

第三,志愿填报比较难。

旧的高考的志愿填报按院校选拔,新高考的志愿填报按专业/专业群选拔,也就是志愿填报的观念和思维要改变。此外,考生需要选择最多300个志愿。如何选择和排序这些专业和专业群,对于新高考的考生来说也是非常困难的。

新高考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一些弊端。比如一些高中的软硬件设施不完善,很难实行走班制。比如分级制导致成绩相同质量不同等问题,学生压力不减反增。

高考报名人数下降了,如果高考招生指标数不变,那么考生录取比例会提高。提高多少呢?要看报名人数减少多少。比如说,某省市去年报名并参加高考人数是16万人,招生指标数是12万个,则录取比例是75%;今年高考报名并参加高考的人数是15万人,招生指标数仍旧是12万个,则今年的录取比例是80%;今年的录取比例比去年提高了5%。

注意一点,高考报名人数是截止到高考报名日期后的统计数字,每年的高考报名人数的增减对比有意义,但报名后并不一定会参加高考。所以,实际参加高考的人数增减对比,比单纯对比报名人数的增减更有意义。

文章标签: # 高考 # 人数 # 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