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热门专业 热门专业

高考政治物质_高考 政治

tamoadmin 2024-07-31 人已围观

简介1.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知识分布:第一章到第五章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方法及答题规范要点3.重庆新高考政治考哪几本书4.高三政治重要知识点归纳5.政治历史物理组合能报什么专业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是高考文科生的必考科目,而且是一门拉分的科目。下面是我推荐给大家的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1.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知识分布:第一章到第五章

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方法及答题规范要点

3.重庆新高考政治考哪几本书

4.高三政治重要知识点归纳

5.政治历史物理组合能报什么专业

高考政治物质_高考 政治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是高考文科生的必考科目,而且是一门拉分的科目。下面是我推荐给大家的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原理内容: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 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方法论:

 ①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②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

 ①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

 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重视认识的反作用。

 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和处理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求: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是有条件的,具有多样性:世界上每一具体联系都是有条件的,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要求: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5.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要求: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要求: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6.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要求: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和处理问题。

 (2)发展的状态: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要求: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发展的趋势: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要求: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支持新事物;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的普遍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 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要求: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要求: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要求:①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2)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决定事物的性质。主次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它们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要求:要求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把握主流(主要方面)同时,又不能忽视支流。

 9.辩证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要求: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1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要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

 11.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要求: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12.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1)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要求: ①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②做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③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知识分布:第一章到第五章

一、基础

1、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2、商品交换要求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5、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用劳动为基础。

6、商业保险建立在商业原则基础上,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

7、市场经济是市场在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8、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9、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10、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

11、出口是对外贸易的基础。

12、商品服务市场是基础市场。

13、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

1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1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16、价值观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17、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基础和必经阶段。

18、实践不仅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19、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基础。

20、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21、实践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基础。

22、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23、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进行个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24、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需要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

25、我们应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现象进行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6、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27、政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28、民主是专政的基础。

29、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的基础。

3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的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31、“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

32、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

33、中国***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4、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35、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6、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二、前提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商品服务市场是基础市场,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前提。

3、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4、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效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5、我国的体制改革是以维护社会主义根本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为前提的。

6、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是我们获得正确认识的基本前提。

7、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8、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9、 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10、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11、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

12、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

13、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

14、顾全大局,是成就大事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15、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16、劳动群众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前提。

17、民主与专政是相辅相成的,互为前提的。

18、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19、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20、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的统一为前提的,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

21、中国***是执政党,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

22、和平是发展的前提。

2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三、目标

1、世界贸易组织是目标是:各成员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其他贸易障碍和歧视待遇,充分利用世界,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促进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2、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民币发行事宜,并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同时对各金融机构实行监管。

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4、夺取和维护,是政党的政治目标。

5、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四、目的

1、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的需要。

2、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3、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4、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在于,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方面的作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产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的目的是在于向会员国提供短期,协助解决其国内经济困难,以平衡其国际收支的逆差,促进国际间的货币合作,维持国际经济的稳定。

6、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更好地认识、改造世界。

7、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8、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目的是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9、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

10、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11、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目的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12、国家对外活动的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

1.主权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因素,国家具有主权属性。

2.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3.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着国家性质。

4.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世界上不存在超阶级的民主。民主总是属于统治阶级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5.民主和专政的辩证统一,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6.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7.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8.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9.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是坚持国家专政职能的重要依据。

1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12.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1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14.民主程度是指民主原则和民主精神实施的程度、状况和水平,它的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15.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16.中国***领导下的以中国为主体的武装力量,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17.我国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18.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19.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而且为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0.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21.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

22.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23.中国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起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25.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26.在我国,凡属国家管理范围内的一切重要制度,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直接或间接创建和决定的

27.“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28.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一个中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管理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将享有更多的自治权)。此外,在院授权之下还可以在经济文化领域方面处理某些涉外事务。)

29.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30.中国和中国人民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31.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

32.暴力机关的存在是其他国家机关权力得以实现的保障。任何性质的国家都以暴力机关为后盾

33.在我国,国家并不单独决定国家重大事务,而是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

34.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均不得干涉

35.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36.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7.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8.依法治国是党***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9.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40.实行依法治国,人民群众是主体,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41.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42.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43.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4.实现依法治国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45.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

46.我国现阶段实行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制度

47.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48.政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49.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50.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5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公民同违法侵权和腐败现象做斗争的法律武器

52.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法律制裁

53.权利与义务是不可分离的。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

54.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55.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

56.政党和国家的紧密联系是政党区别于一般政治组织、社会团体的根本标志。

57.掌握国家是政党实现本阶级利益的根本途径

58.中国***成为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的核心,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的性质决定的。

59.中国***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60.中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党的指导思想是保持党的性质的决定因素

61.中国***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政治领导是根本,思想领导是灵魂,组织领导是保证

62.党建问题:⑴党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⑵突出党的思想建设。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

⑶党的组织建设最根本的是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要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⑷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标,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⑸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6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理论的精髓

64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65.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66.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67.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68.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是对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根本要求

6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70.。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工具

71.民主党派从来不是单一阶级的政党,而是带有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

72.中国***是执政党,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73.中国***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4中国***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75.中国***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76.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77.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基本特征。共同心理素质有极大的稳定性,是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特点。

78.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是首要的前提条件,为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了地理空间和物质基础

79.我国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

80.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经由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转变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

81.坚持民族平等、民主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82.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83.族的团结和没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84.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

85.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没有民族团结

86.民主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没有民族平等和团结,就不会实现共同繁荣。

87.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没有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最终会影响民族团结的巩固和民族平等的全面实现

88.在现阶段,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89.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90.宗教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民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

91.科学和宗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思想体系。宗教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92.宗教也曾是农动的旗帜,对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宗教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调节人际关系的作用

93.教已成为教徒独立自主自办的事业,推行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和三自(自传、自治、自养)的方针

94.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95.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坚决打击一切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违法犯罪活动。

96.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目的是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广大教徒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同全国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是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政治基础。

98.把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的群众联合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这也正是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99.迷信泛指对人和事物的盲目信仰和崇拜,以欺骗群众、索取钱财为目的的活动,破坏社会生产、妨碍社会正常秩序、危害群众身体健康。

100.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是一切邪教的共同本质

101.国际关系主要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02.国家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

103.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

104.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相悖是引起国家间摩擦或冲突的根源。

105.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和实现国家目标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的重要尺度。

106.国际法对国家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107.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108.联合国的原则: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109.安理会对国际问题的调停和裁决实行5个常任理事国一致的原则

110.我国在安理会坚持实事求是的伸张正义的原则,参与解决国际争端,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好评

11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112.世界的和平局面又是不稳定的。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113.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114.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115.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116.强权就是真理”,这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核心思想,最大限度地追逐利益是某些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根本原因。

117.中国提出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第一,政治上各国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第二,经济上各国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

第三,文化上各国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文化。

第四,安全上各国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相威胁。

118.国际格局向多极化转化

119.。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

120.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着我国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

121.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22.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123.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12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

125.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第三世界国家的真正优势在于团结与合作。团结是第三世界力量的源泉,合作是第三世界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126.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方法及答题规范要点

导读对于在职人员,很多人深感自己的学历会影响后期的发展,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进行学历提升,成人高考作为提升学历的途径,一直深受在职人员的喜爱,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是成考专升本的重要科目之一,所以学好成考政治也是十分重要的,想要学好相关内容,就需要明确各章节知识点分布,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第一章到第五章的具体内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的绪论,中心任务是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本章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是: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等基本概念,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及其

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切实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

本章的中心任务是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原理,着重阐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学习本章,要求了解物质、意识、运动、规律等基本概念。理解物质与运动 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的关系。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三章: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本章的中心任务是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学习本章,要特别注意了解联系、发展、矛盾、量变、质变、否定等基本概 念;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主要内容、唯物辩证

法诸范畴及其辩证关系。能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来分析解决遇到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第四章:实践与认识

本章的中心任务是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本章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是:了解实践与认识、主体与客体、感性认识与理性 认识等基本概念、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征、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

作用以及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第五章: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本章的中心任务是从静态的角度揭示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与基本结构。

本章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是:了解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国家等基本概念。理解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掌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基本原理,学会用唯物史观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关于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知识分布:第一章到第五章,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那么成人高考学历真的“不值钱”吗?其实不是的,对于在职人员,这是很好很有效的学历提升路径,并且取得学历国家认可,所以还是很值钱的。

重庆新高考政治考哪几本书

导读: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一起学习吧!下面网的我给你们带来了《》供考生们参考。

 高考各科考试答题规范:政治

政治

1.政治术语的恰当运用

要使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进行答题,而不能使用生活化语言答题。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都是专业术语,如:经济生活中市场调节、价值规律等;哲学生活中的物质、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变、质变、认识、实践、人生价值等;政治生活中的国家职能、民 *** 利,依法治国、国家利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

2.语言表述要准确

使用专业术语答题时一定要做到科学、严谨、准确。例如意识的能动作用不能写成意识的反作用,人民民主专政不能写成人民专政,宗教信仰自由不能写成宗教自由,对人民负责原则不能写成对人负责原则等等。

3.思路要清晰

使用专业术语答题时要注意文字叙述的逻辑性、条理性和完善性。既要做到语言精炼,又要答全要点,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接近一致。

例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发展。”本题的用意有二:一是考查考生对矛盾概念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原理的掌握和理解,同时对该题的辨析, 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希望引导学生注重对书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学习和掌握。此题要求学生紧紧地抓住矛盾概念,运用所学的辩证法基本知识和原理,对之进行层层分析。在辨析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思维的清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里的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这种矛盾不同逻辑矛盾,也不同于 人为制造的矛盾,人为制造的矛盾不能推动事物发展。”考生若能从这几个方面思考的话,那么就很少失分,反之则较多失分。

4.字型规范

字迹要工整,以行楷为主。字的大小以宋体四号为最佳。尽量杜绝和美术上应用的特殊字型。

5.注意答案分层

每一个知识点都要用合适的符号,如:①②③④等分开,让批阅试卷的老师能清楚地发现知识点。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方法

1比较复习法:

在复习中,使学生能运用比较法进行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如组成酶与诱导酶的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高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比较;三大营养物质的来源和去路的比较,三大营养物质均可来自食物,除蛋白质外,均可贮存,均可由其它物质部分转化;碳回圈、氮回圈、硫回圈的比较,比较它们进入生态系统的途径、形式及回到无机自然界的途径、形式;还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三大遗传规律的比较,各种育种方法的比较,等等。

2串连复习法:

复习时可把分散在各个章节中的知识串联起来,使学生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如有关蛋白质的知识主要分散于第一、第二、第五章中,第一章中介绍了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基本单位、合成场所、结构和功能。第二章讲了蛋白质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等。第五章谈到了蛋白质的合成受基因控制,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生理过程。复习时,可以把这些知识串起来复习,使知识更系统化,这样可提高学生解综合题的能力。

3联想迁移法:

如线粒体,可联络到呼吸作用、能量转换器、细胞质遗传、酶的专一性、膜的结构功能、各种基质、线粒体数量多的细胞、细胞的衰老等等。又如复习膜的流动性,可联络到主动运输、内吞、外排、受精作用、细胞融合、卵裂、递质的释放等。一般常用的思维有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只要我们方法得当,往往就会事半功倍。

高三政治重要知识点归纳

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等。重庆新高考政治一共为10本。

1、经济生活。经济生活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2、政治生活。政治生活的内容更多地涉及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的问题。

3、文化生活。文化生活指阅读、写作、文娱、体育及其他艺术方面的活动。

政治历史物理组合能报什么专业

#高三# 导语与高一高二不同之处在于,此时复习力学部分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与高考考纲相结合,尤其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此时需要进行查漏补缺,但也需要同时提升能力,填补知识、技能的空白。 考 网高三频道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三政治重要知识点归纳》助你金榜题名!

篇一

一、国体

 1.国家(含义;属性)

 (1)含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构。(或者说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属性:具有主权属性、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国体

 (1)含义: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具体地说,就是国家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2)决定因素: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

 (3)判断标志:国家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这是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

 3.民主

 (1)含义及其阶级性: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统治阶级内部),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国体(“在一定阶级范围”,即统治阶级内部)和政体(“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统一。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抽象的、完全的民主和全民的民主是不存在的。

 (2)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民主与专政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另一方面,民主和专政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4.国家职能:

 (1)含义:是指国家在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中所负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了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根本任务和主要任务。

 (2)分类:对内职能(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对外职能(保卫职能和交往职能)

 (3)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5、我国的国体:

 (1)名称及含义: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

 (2)首要标志,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的阶级基础,(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基础。)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4)特点及优点:广泛性和真实性。第一,民主具有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的广泛性。第二,民主具有真实性。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篇二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第6、7、8点组合)

 6.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7.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8.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9.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政治历史物理组合能报什么专业如下:

1、高中选科物化政可以选的专业有计算机类,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材料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动化,土木工程,交通运输,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建筑学等专业。

2、经济学类、管理学类等文理兼收的专业,也较适合选考物化政的学生报考,且这类专业中不乏一些热门流行专业。代表专业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工程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电子商务,旅游管理,法学,外交学,社会学,情报学。

3、女孩物化政可以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通信工程等专业。应用物理学专业属于典型的物理学类专业,是一门理工科专业,本科学制为4年,毕业以后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主要学习的知识包括机械运动原理与规律,热运动,电磁与光的现象,物质微观结构,量子现象等,这个专业比较适合喜欢物理的同学进行报考。

拓展:

新高考

新高考3+1+2只对应专业,专业方面将“物理”和“历史”设定为首选科目,且必须二选一,通常来说,一所大学里什么选科要求的专业都有,即只要成绩足够,无论选考什么,都能进入目标院校中,众所周知,“3+1+2”模式新高考与“3+3”模式新高考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将“物理”和“历史”设定为首选科目,且必须二选一。

新高考3+1+2对应专业:历史+政治+地理:艺术专业、传媒专业。历史+政治+生物:日语、体育、医学类普通生。物理+化学+政治:可报专业98.9%,物理+政治+地理:可报专业99%。

文章标签: # 国家 # 发展 # 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