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热门专业 热门专业

高考散文阅读专题,高考散文阅读复习

tamoadmin 2024-07-11 人已围观

简介1.如何结合高考考点进行散文阅读教学2.高考语文如何做散文阅读理解3.高考语文阅读题的方法和技巧4.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5.散文阅读:《刺与花-玫瑰心结》6.请各位前辈谈一下高考语文阅读(文言文,科技文及大散文)的答题技巧,可说其中一个,各抒几见,谢谢!!!  散文阅读  (1)分析散文段落(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学习目标:掌握并运用分析散文句子、段落在文中作 用的常用术语和一般方法

1.如何结合高考考点进行散文阅读教学

2.高考语文如何做散文阅读理解

3.高考语文阅读题的方法和技巧

4.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

5.散文阅读:《刺与花-玫瑰心结》

6.请各位前辈谈一下高考语文阅读(文言文,科技文及大散文)的答题技巧,可说其中一个,各抒几见,谢谢!!!

高考散文阅读专题,高考散文阅读复习

  散文阅读

 (1)分析散文段落(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学习目标:掌握并运用分析散文句子、段落在文中作 用的常用术语和一般方法

  高考真题展示

 ●2007年《麦天》第16题:“头顶一团火球, 身上汗珠子擦丁又出。早晨起个太早,白天累一 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 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 看有什么作用? (6分)

 ●2009年《上善若水》第11题:开头一节的 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常用术语内容上:

 ●突出了……,表现了……,营造了……

 ●与… …相对比,强调突出……

 ●以……作衬托,突出了……

 结构上:

 ●引出下文……

 ●为……作铺垫,

 ●设下了悬念

 ●与……相呼应(照应)

 ●承上启下开头一段话或一句话的作用

 内容:

 点题 :渲染了…氛围 奠定了感情基调(景物) 与后文…形成对比,强调突出了… 为后文…作衬托,表现了…… 交代写作目的

 结构:

 总起全文 引出下文… 为…作铺垫 设下了悬念,埋下伏笔(小说) 首尾呼应文中一段话或一句话的作用

 内容:点题 与…形成对比,强调突出了… 为…作衬托,表现了 使情节曲折生动,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结构:承上启下 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 引出下文… 设下了悬念;埋下伏笔 与…相照应或呼应文末一段话或一句话的作用

 内容:点题 点明中心(画龙点睛、卒章显志) 揭示或深化主题,升华感情。 与…形成对比,表达了… 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的思考

 结构: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与…相照应(回答前文某个问题) 总结全文

 例:《麦天》:“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了又出。 早晨起个太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 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

 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学生答案一

 (1)写出了天气的火热,以及男人们收麦 的辛苦,引发了下文妻子心疼丈夫而做可口的饭食

 ( 2) 写男人们收麦的情景,与题目:麦天形成了呼应。

  学生答案二: 为后文作铺垫。照应前文,呼应题目。

  参考答案

 ①强调(突出/表现)麦天男人的劳累 (内容上),为写妻子心疼丈夫作铺垫; (结构上)

 ②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 (结构上)

 ③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剌躺在 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结构上)

  重点强调: 内容与结构不可以割裂开来分析,二者有机结合,不可分离。

  解题方法:

 1、从内容方面分析:(1)概括本段文字直接表达的内容。 (2)考虑表现手法,看本段内容是否 与前后文中的某一内容形成对比或反衬。

 2、从结构角度分析: 与前后文形成照应、铺垫、悬念……

  重点强调: 内容与结构不可以割裂开来分 析,二者有机结合,不可分离。课堂练习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

 ①这段文字表明我是在有风的环境中长 大的;②点明题意;③引出下文对小城生活场 景的描述;④首尾呼应。(每点1分)

 2.文章第⑥节写《战台风》这出戏,有何作用? (6分)

 答案

 ①内容上写出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 态度,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不自量力(2分); 和下文人对风、对自然态度的转变形成鲜明对比, 揭示了“在风中长大”的主题(2分)

 ②结构上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写到的台风肆虐, 开启下文对于人在大自然面前低头的评述(2分)。

 3.结尾一段独句成段,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

 ①点明题意,首尾呼应;②卒章显 志,揭示文章的主旨:文中的“长大”不仅 是“肉身的生长”(身体的成长),更是摆 脱了愚昧思维(认识上获得了觉醒和进步)。 (第一点1分,第二点3分;写出“卒章显 志”“揭示文章的主旨”得1分,准确解说 “长大”含义得2分)

如何结合高考考点进行散文阅读教学

一是语文常识,如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等等。这是可以套用的,只要记住了,这一类的题目都只要往上扯就行,但扯也要有点水平,结合一下原文的内容。

二是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这是前面的升华了。读 一篇阅读,你起码要掌握住它大致的行文脉络(结构形式)和中心思想,知道文章在讲些什么,要表达些什么。文章所讲的内容与它要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即表面与内在是一致的。

高考语文如何做散文阅读理解

连续带几年毕业班,发现很多的学生一提到散文阅读就皱眉头,我们老师在教这个内容的时候,也常常没有头绪,照复习用书讲了,但是到头来,很多学生考虑的时候还是没能能很好的统观全篇,把握文章的主旨,抓住作者的思路,对应回答各个考点,或是是不懂如何进行组织语言,或是手忙脚乱,牛头不对马嘴,没有答到相应的采分点。学了好几年的散文,加上月考题都碰到类似的题目,但是最终也没提高,导致学生学习语文,或是复习语文的兴趣不是很高,影响高考的发挥,也影响他们的人文素质提高,针对这些情况,笔者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授课要法,认真研究《高三总复习用书》中散文阅读的各个考点,汲取名校的教学经验,借鉴本组同仁的经验,对高三散文阅读的教学作了相应的的调整。并制定了一个较为科学的教学计划,坚持实施,通过几个月地努力,效果良好,这种感觉,使我体验到了以前教各个知识点时从末有的踏实感,因为这个教学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热情也比较高,自己感觉也没有那么累,在整个教学的环节,学生是主人,而我只是引导者,并在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到了学生的独特的维方式。文学作品阅读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一定阅读量,分组进行评分

这一阶段准备将近40篇散文,内容涉及到写景抒情、记叙写人、哲理性散文等各个不同的方面的散文,主要给学生积累一定阅读量,真正理解什么是散文阅读,让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散文,熟悉散文的大至内容。这一

阶段,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由班级选出比较得力的小组组长,从高二下半个学期开始,在每周周二、四晚自习,发一篇散文阅读及练习题,按高考的时间标准来给学生做题,并由各个小组组长,组织组员对同学的练习评分,每次由组长选出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在课前十分钟左右对习题进行讲解,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熟悉高考试题题型,把主动权让给学生,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性,激发同学对散文阅读的热爱之情,老师再加以适当地点拨,并且小组成员两周变换一次,让每位同学熟悉评分标准,积累一定语感,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通过典型高考不同类型散文题,引导学生学会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而把握整篇文章的主旨。

这一阶段,学生在原来积累的基础下,已经有一定的语感,但是由于学生原来一些不太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时抓不到要点,阅读速度慢。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要教会学生快速阅读。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每人必须备好笔,每一次阅读学会勾连文章的主旨。为了更好地把散文的我主要把散文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记叙性(写人)散文、第三类:议论(哲理)性散文。并要求学生把握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化整为零,标画圈点。以自然段落为单位,标画圈点领起句段、过渡句段,标志事件阶段过程的时间词,标志段落之间语意因果、转折、并列的关联词,标志层次的总分词语,段落间的指代词,段落中心句,表达主旨的议论抒情句段。

第二步:化零为整,合并提取。合并,对总分段落、前后因果段落、前后并列段落合并归纳,形成几个层次。

提取,以层次为单位,提取主体内容。一般截取原文语句加以组合。

第三步:添加勾连,浓缩成文把标画圈点和提取的文字进行前后勾连,适当添加关联词,形成一篇逻辑较为通顺的简易小短文(原文本的浓缩版)

通过这样的阅读训练学生对散文的主旨把握就更加清晰了,学生阅读散文也没那么吃力,很快就把握这篇文章的主旨。并且和学生利用三篇高考散文阅读《叶圣陶在四川》、2009年全国2卷《岳桦》《木车的激情》,并分别整理归纳出了记叙写人、写景抒情、哲理散文比较典型思路:1、记叙写人类: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由实到虚,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2、写景状物抒情散文: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3、议论哲理类: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在这个阶段注重的是让学生如何快速地把握文章的主旨,读懂文章,梳理出文章的思路,为下一阶段分析高考命题的特点做好了铺垫。

第三阶段:通过典型的篇目分析高考的命题特点,让学生学会根据高考的考点进行命题。

在前面两个阶段的积累下,学生通过对高考评分标准、对散文阅读已经很有比较信心,也很想更深层地对散文阅进行研究,对高考的命题比较感兴趣。在这一阶段,我主要是找来了2008年全国高考题《总想为你唱支歌》给同学阅读,同学根据度这一篇高考题,结合前第二阶段的梳理文章思路,总结出了高考命题的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1、作品结构a、线索的考查b、思路结构的考查c、语段的作用d、穿插类语段的考查;2、理解语句a理解词语的含义b、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c、综合鉴赏语言类3、作品表达技巧a、叙述技巧b、表达技巧4、形象内涵纳a概括形象b、主要形象的作用c、次要形象5、主旨和情感a概括文章的主旨b、评价思想和态度。归纳这些考点之后,学生通过分析高考命题的答案,概括出一些高考答题的步骤和方法。

归纳出考点之后,我让学生阅读了江苏省高考题《上善若水》先和学生理出这篇文章的思路:

上善是最高的善。(总领)

离堆……玉垒山,因仰赖杜甫、陆游才名扬天下,而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为)都江堰,绝不危及生态;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的神话。(上善之作)

伫立(于都江堰的)水边,我的心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然而)一想到黄河、长江、淮河(这些)赖以生息的湖泊频频告急,我快要窒息。(对比现实)好在都江堰有。(只有都江堰还没被污染了)。

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使它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众多后任,(也一直在)追踪李冰的足迹,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后人有情,……给他们立了碑,供人瞻仰。他们与都江堰同辉。(李冰及其后任是上善之人)(希望我们也要像李冰那样做上善之事)。

接着试对应各个考点进行命题,结果学生的命题非常的好。有些同学设的命题不仅接近高考,甚至设问的方法,比高考更加有深度;有些同学趁早着这个机会向同学和老师;抛出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让老师或同学一起帮助答题,有些同学是提出问题之后,自己总结文章的答题步骤。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散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对考点的认识深刻,身为老师,我在这个阶段,我的观点和学生擦出了思想的火花,感受到了教学的快乐。散文阅读的教学不再是简单的说教和简单布置作业,而是学生不断合作学习探究的结果。

第四个阶段:强化训练巩固阶段

学生经过上面的三个阶段,对散文阅读把握,已经很好了。但是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仅仅是分析、归纳远远是不够,散文阅读还要要我们有心灵去感悟,去接受每类散文不同风格的洗礼,和各种题型变化的把握。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为高考做好各项准备。因此我选用了配套练习的十六篇的练习加以强化训练巩固,让学生的做题感觉增强,强化答题标准、评卷标准。

总之,经过这样有准备的高三文学作品总复习,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的技巧能够灵活应用,放手让学生做题、答题、评卷,归纳,命题设题。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让学生信心十足走上2013年高考的战场。

高考语文阅读题的方法和技巧

散文是一种非常美的抒情性文章,弄懂她,最重要的是读!通过多读几遍来了解作者的表意,但,高考又具有他的特殊性。那么,我们提倡读三遍,第一遍粗读,第二遍带着问题读,明白问题答案的大概位置,最后再回答时读一遍。这是我的习惯,好象还可以,希望能对你有点帮助,你可以试试!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

答语文阅读题的时候适当的运用答题套路可以得到更多的分。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⑴设疑法(悬念法)好处(思维方向):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⑵写景法好处(思维方向):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④渲染气氛。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3)其它还有: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

散文阅读:《刺与花-玫瑰心结》

 想要了解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的小伙伴,赶紧来瞧瞧吧!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资讯!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

 一、不空题

 在绝对不空题这一点上,可能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提醒过吧,因为做语文卷子,尤其是阅读,空题那可是大忌,即使完全不会也不能一字不答,多多少少能写什么,就写什么。空题会给整个改卷老师非常不好的印象,答对答错,碰对一点和正确答案相符的点,老师都会给点分的,要知道真正的高考那可是一分值千金啊。

 二、字迹工整

 再说一个印象分吧,提高高中阅读的质量无非就是为了真正的高考,那么像语文这样灵活性很强的科目,就应该想尽办法在这科上多赚几分,把字练好,答题时字迹工整,重点基本都抓住了,老师就会给高分。如果字写得乱七八糟,即使答得都正确,没准老师手一抖就要给扣一两分了。

 三、看题型、题量

 一般情况下,高中语文试题中阅读的部分都有好几种题型,当拿到卷子时,应快速浏览阅读题型,抓自己最擅长的题型先做,如果没有擅长的题型,就先抓题量少的,阅读量少的先做。

 四、看分值

 所谓的看分值,就看清楚阅读问题中所给的分值,例如一道问答题是十分,那你就应该至少答五点和题目有关的答案。这样估算一点2分,才能刚好到10分。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多答一两点,给分老师会择优选择。

拓展阅读: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的高分技巧

 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三、散文的线索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四、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感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它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甚至修辞,才能既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理解其深层含义。

 五、散文的意境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具有含蓄深邃的美。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不能忽略了语言的揣摩,要调动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情感,获得主观体验,才能达到思想的共鸣与升华。

 六、散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

高考语文考试有什么技巧

 1、心态摆正

 心态是考前必备的!历年高考前名列前茅但由于心态不好,名落孙山的考生比比皆是。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有利于考场发挥,如果你考试前一晚有些失眠,别怕,take it easy!只要你不把它当回事,它就不是事!

 2、物品备齐

 不论是大考还是小考,都需要我们提前准备好考试过程中用到的物品,重要的是证件,然后就是笔墨了!提前准备是一个必备的好习惯,以防丢三落四的情况发生,每次考试需要将这些物品随身同行。如上午考完了放在一个地方,下午走的时候还是一起拿走,不要到时候上午考完了又抽出来,下午走的时候再现放进去。

 3、时间安排合理

 考场时间是固定的,即使你有满腹知识,没合理把握时间将他们付诸于试卷就是无用!语文考试中作文的比重比较大,考生应该预留一定的时间另外,对于文综理综的综合考试,一定要学会合理分配时间。综合科目的答题没必要刻意按照统一的答题模式,但最好分科进行,不交叉答题。答题时,应先做自己最拿手的科目。

 4、草稿纸合理使用

 在高考考场上,监考老师在发试卷和答题卡时,也会给每一位同学发一张草稿纸,草稿纸一般每个人只有一张,而数学、物理、化学这些科目需要大量演算,甚至有些题目还要画图来理解和解答,因此草稿纸更不够用!小鹿教你一个方法——折叠折叠再折叠,然后分区域使用。这样使用时就不会东一题西一句了,回头检查做题步骤时也可以清晰明了。

 5、答题规范

 答题的规范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考生慢慢养成,相同的题目,很多考生都不会做,为什么有人得分了,有人就一分未得呢?这就是答题规范的重要性!如物理多选题的规则是错选不得分,选不全得部分分。因此,考生答题时一定要注意,选择的每个选项一定要自己有充分把握,否则宁可保一半的分,也不要强行冒险。

 6、相信第一感觉

 考场上的时间有限,做完一遍题目都有些困难,更别提有机会检查了!所以考生在答题时最好相信第一感觉,实践证明第一感觉对的试题,答案出来时80%以上都是正确的,除非是自己完全瞎猜,否则不要轻易改动第一感觉选出的答案。

请各位前辈谈一下高考语文阅读(文言文,科技文及大散文)的答题技巧,可说其中一个,各抒几见,谢谢!!!

刺与花——玫瑰心结

家门口有一片新开垦的小花园——玫瑰园,早晚间总有很多人游园行走,我不常去。 众多的花卉里,对于玫瑰我不太青睐,这有点溯源。我的 高考过去二十多年了,清楚记得那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是以带刺的玫瑰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那可能是我第一次对此花有抵触。我的语文一直都弱,考试最怕最担心,而语文又是第一门考,想象有多紧张!考场上,苦思冥想,总算完成了写作。最后的72分(满分120)足以证明我的那篇文章并不怎样。就这样带刺的玫瑰刻在了心里,多少年一提到此花,都会心有郁结!

经典**《红玫瑰与白玫瑰》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这是影片里最经典的语句。年少不是很懂,年纪渐长,看了多次,终于明白了:朱砂痣还是白玫瑰?凄凉以及生无可恋的故事。

大上海的影视剧里,听的最多的歌就是《玫瑰玫瑰我爱你》,旋律明快,歌词形象鲜明,诗意盎然,表现了"风雨摧不毁并蒂连理"的情怀,这首歌曲和《夜上海》都成为了旧上海的一个标志,。数遍听,慢慢领悟,逐渐懂了点,多年的心结总算可以打开了。如今每看到各色的玫瑰花,我会细细观,数数它的花瓣,闻闻花香,轻触花刺,手痛。 这么艳丽的花,怎么就带刺了?

“生活如同一朵玫瑰,每片花瓣代表一个梦想,每根花刺昭示一种现实。” ——法国作家阿尔弗莱?德?缪塞

石榴树

有一段时间没去园子走了,偶然路过,不经意间发现,林子里的石榴树结了果,青涩的石榴,掩藏于绿叶间。 记得上次穿过林间,逢一树树榴花正艳,浓密的绿叶间点缀着朵朵层层叠叠却又小巧别致的红色石榴花,娇艳的姿态,招蜂儿蝶儿飞舞。大诗人杜牧曾这样赞颂石榴花的艳红:“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此花惹得杨贵妃喜穿绣有石榴花的裙子,从而有了“石榴裙”一说。我兴致勃勃的拍了照,绿树红花映衬灿灿的笑脸。

一回头,已经近两个月了,不曾驻足。 很多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只在花儿盛开时节,观赏赞叹,此后便全然忽略。有谁去留意细弱而瘦小的榴枝?待到饱满熟透的石榴在街市上,便只顾品尝其美味了。石榴静静结果,一点点成熟的期间,无人问津,但它最终以饱满的姿态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夏花绚烂,秋实硕果,道法自然。

石榴花:成熟的美丽、富贵和子孙满堂。 《本草纲目》记有:“榴花”主治:阴干为末和铁丹(即铁粉)服,一年变白发如漆。干叶治心热吐血,又研末塞鼻止血,亦傅金疮出血 关于石榴,它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相传女娲炼石补天时,将一块红色的宝石失落在骊山脚下。有一年,安石国(安国指今日的布合拉,石国指塔什干)王子打猎,在山林里看到一只快要冻死的金翅鸟,急忙把它抱回宫中,又是喂食,又是治病。金翅鸟得救后,为了报答王子的救命之恩,不远万里,将骊山脚下的那块红宝石衔到安石国的御花园,不久就长出一棵花红叶茂的奇树,安石国王便给它赐名“安石榴”。

“拜倒在石榴裙下”是句比喻男子对女性崇拜倾倒的俗语。这句俗语的产生与唐明皇和杨贵妃有关。据说杨贵妃很喜欢石榴,为此,唐明皇在华清宫西绣岭、王母祠等地种了不少石榴供贵妃观赏。唐明皇爱看杨贵妃酒后的醉态,因此,常把贵妃灌醉以观赏她那妩媚之态。而石榴是可以醒酒的,故在观赏之后,唐明皇常剥石榴喂在杨贵妃口中。对此,朝中大臣很是看不下去,所以对杨贵妃侧目而视,怨言日生,杨贵妃为此很不高兴。一天,唐明皇邀群臣宴会,请杨贵妃弹曲助兴。杨贵妃在曲子奏到最精彩动听之时,故意把一根弦弄断,使曲子不能弹奏下去。唐明皇问是什么原因,杨贵妃乘机说,因为听曲的臣子对她不恭敬,司曲之神为她鸣不平,因此把弦弄断了。唐明皇很相信她的话,于是降下旨意:以后无论将相大臣,凡见贵妃均须行跪拜礼,否则格杀不赦。从此,大臣们见到杨贵妃都诚惶诚恐地拜倒在地。因为杨贵妃平日总喜欢穿绣有石榴花的裙子,所以那些大臣私下都用“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话来开玩笑

听蝉——树静蝉鸣

正午暑难耐,但闻蝉鸣声。 窗外,蝉鸣声声声入耳,无惧炙热,蝉儿们的歌唱使得炎夏的正午添了些许情趣。脆脆的蝉声,心头的燥热不觉间散了,睡意全无。小时候乡村孩子们爬树捉禅的影子一幕幕显现。

老家的池塘旁,高高的树上成群的蝉儿,组成一个庞大的合唱队,歌声响彻村庄,飘向田野。大人孩子们端着香喷喷的面条,池塘边吃饭纳凉,蝉儿伴唱,淘气的孩子急匆匆用了饭,开始了捉蝉比赛,捕捉多的,就做了他们的`头儿。挺仗义的大孩子们,把他们的成果分享给胆小不敢爬树的孩子。小伙伴们还会挑选出鸣声响的蝉儿,互相斗,相互乐。就这样,夏日里,很多孩子度过了午后及傍晚嬉闹时光。

一树槐香满心扉

漫步校园,槐花已开,一朵朵,一串串,一簇簇,掩映在一片嫩绿之中,白的纯洁,紫红的妩媚,一阵清香随风飘散。闻槐香;立树下,温馨记忆满心头。 小时候,在槐花盛开的日子,村子的池塘周围,高大的槐树叶茂花繁,孩子们兴致勃勃的摘花了。他们敏捷地攀上去,撸下一把把花瓣,塞满嘴大嚼起来,直叫一个香。胆小的我们寻低处的采摘,有时候便扛着长长的钩镰钩树杈,一把把摘下,放在事先预备好的袋子里,带回去。母亲在水里洗干净,伴上一些面粉,放在锅里蒸,十几分钟蒸馅便熟了,吃来有滋有味。 后来久住城市里,逢槐花开去郊外赏花增添了无尽的乐趣。有时间回老家,特意叮嘱母亲,早早摘掉自家院门老槐的花,清洗干净,临走时带回来,学着做花糕。那又是一种别样的生活体验! 槐花飘香:在树上,在村里,在母亲的手掌上,在我的记忆里。

春日踏雪

踏雪寻梦,冰雪情缘,一世思恋! 你不静下来听一听,春风就会吹过了。再不去郊野看一看,那些雪儿就融了。 感悟大自然的造化,春天的白,雪白的韵味,柔柔,淡淡,轻缓而飘逸,就这样滑过指尖,一种几乎察觉不出的冷。一种迷人的小景致。 看着雪中嘻玩的童鞋们,有了一种打雪仗、滚雪球的冲动! 春来与雪相遇,不必总写诗句。只管尽兴赏玩,陪她随风化去

午后出游

越是紧张烦倦的时候,出去走走,自我释放压力,缓缓疲惫不堪的心。有时候表面看去很开心的人,其实太多的事压在心中,不必歇斯底里的倾诉,用独有的方式去排遣。 行走,不必很远,不需很久,短短的几个时辰足够了。很久以来养成了漫无目的的行走,边走边观熟悉的景致,换种思维去理清心中的郁结。有好几年都不曾来这儿了,新鲜稀奇感充满了心间。尤其是冰雪世界里一个个熟悉的童话人物就那么逼真展现在面前,可爱的孩童们放肆的玩,尽情的乐,童真童趣童乐,再怎么紧张的心也刹那间轻松了! 坐在湖边,鸟儿轻轻掠过水面,划船的人儿悠闲自在,桥上人来人往,热闹中的静是多么的难得。“风中一鸟过,扶柳看江湖。红尘千万事,终了总归无”,“大江大河养气,小山小水疗心。一草一花一树,教人沉吟至今”。(老树画画)。 有时真想出走,只要一个自由。世间哪有自由?心中找个自在!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必远行,心中有景便是最美的风景

高考语文阅读题历来是大头,2005年全国卷及各省市自主命题卷该部分分值从58分到74分不等,包括科学类文本(科技类、社科类)、文言文本、古诗词文本和现当代散文文本的阅读。阅读题得分情况则成为学生高考语文成败的关键。

进入高三不少同学在高考复习阶段,陷入题海而不能自拔,结果却是进行低水平重复,既浪费时间又不解决问题。要克服这种低水平重复,就要站在具体的题目外,树立一些文本解读的意识,把握一些文本解读的规律,熟悉答题的基本思路;然后在正确的解读意识指导下,根据有关规律,遵循答题思路,从而准确快速地作答。

不少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拿到卷子就看题目,然后再回过头去看文本,似乎节省了不少时间,实际上往往对题目的“解答根据”不甚了了。自己为什么这么答都不知道,又怎么能够确保答案的正确无误呢?

文本阅读特别是高考语文各类文本解读首先要明白一个规律、树立一个意识——“阐释的循环”。即,综合文本各部分语言文字(含标题、注解文字)获得该文本的中心意思(不等同于以前所说的“中心思想”),然后用这一中心意思去反观各个部分;在答具体题目时,也紧扣这一中心意思。很明显,这一过程,包含两个基本环节。“阐释的循环”的实质是对文本局部与整体关系(互为因果、相互制约)的把握,即局部构成整体,整体决定局部。这就是高考语文阅读题答题的“首位意识”。

这一意识是目前众多高考复习指导资料往往忽略的,或者语焉不详,或者认识的高度还不够。

下面以2005年高考全国卷П散文阅读题为例来说明“阐释的循环”规律。

春天的梦 苏叔阳

黎明,窗外飘着雪花,静静地,静静地……啊,多像梦的使者。蓦地,几行诗句涌上心头:

闪亮的雪花,轻柔晶莹

每一片都是一个温馨的梦。

让树枝看见了新绿,

让街道看见了浓阴。

哦,在这落雪的早晨,

我忽地闻到了丁香的芬芳,

听见了蜜蜂的歌唱…

春天是可爱的吗?特别是在这里,短促得犹如蜉蝣的生命,只一闪,就是烈日炎炎的夏天。

春天是值得留恋的吗?特别是在这里,常常有漫天的风沙,吹干你生命的汁液。

但我还是喜爱她,像喜爱我最倾心的恋人;我还是执拗地追寻她,像追寻早已消逝了的我的童年。

因为再短促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可以看得见积雪里萌生的小草,枯枝上吐出的嫩蕾。可以看见绿色,这生命最基本的色素;

可以看见鲜红,这滚烫的血液的火焰。而没有了色彩,也就没有了旋律,没有了诗歌,没有了舞蹈,没有了运动,没有了一切!春天赋予世界以色彩。

再寒冷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只要挺得过那风沙,人们总会脱去厚厚的外装,活动一下僵硬的躯体,唤醒沉睡在灵魂里的种种追求。春天赋予人类以希望。

因为有了对春天的渴慕,对春天的梦想,我忍耐住了许多寒冬。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好像比现在冷得多。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可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我曾在作文里发过人生如梦的叹息。我那时只有十岁呀。可是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我真像一棵小草伸出了青春的嫩芽,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在我的面前伸展开来。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春天与希望同在,春天与温暖俱来。哦,我怀念,怀念那给了我们民族和我们民族所有子孙以幸福、以理想的1949年的春天。

我也还记得过了二十年后的那个严冬。我在长城以外的一个荒凉的村庄,经受脱胎换骨的革命教育,我记得那带着冰碴的红高粱面糊糊,记得那缩肩拱背的农民木然的眼睛,记得那阳坡下避风的土洞。在那儿,眼光木然的农民,用一小堆枯叶为我燃起野火,烤暖我的脚,烤暖我的心,送给我一个烤熟的土豆。在那儿,我曾经蜷缩着睡去,梦见了春天;淙淙的水,摇曳的花。梦见妻子温柔的手臂,小儿子的笑脸--他那时刚刚出生不久。靠了春天的梦,我熬过了践踏灵魂的岁月。

又是一个春天。祖国的大地被泪水飘起,人们哭诉一个巨人的长睡,仿佛他带走了所有的人内心里对春天可怜的梦幻。然而,春天毕竟来了,虽然迟了,虽然挟着风沙,虽然难免还残留着严冬的寒气。可她毕竟是春天。

地球上不能没有春天,人生里不能没有梦幻。我愿春风把梦吹撒到一切人的心头。

我们不能苛求春天,因为春天是冬天的产儿。她有母体的印痕,但她不同于母亲。她娇嫩、柔弱,可她有长长的未来,她的每一个细胞都是希望的种子。严冬所诞生的并不是严冬。因此,人类才向她呼唤,才把她赞颂。

晶莹的雪花,正在为春天铺下襁褓,阵阵的鞭炮正在为春天催生。我在梦中焦渴地呼唤着春天,又将在春天里编织新的梦幻。

啊,祖国的春天呐,家乡的春天呐!就算你短促到只有一瞬,为了这一瞬里所凝集、所包容的未来的一切,我也愿意献出我的生命。

春天快来吧!

1981年2月3日春节前夕 北京

对这篇散文,命题者一共设置了四个题目。

1.作者写春天的梦,为什么要从冬天的雪花写起?(6分)

2.作者感受到的家乡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概括(6分)

3.“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4.本文的题目是“春天的梦”,文中又多处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6分)

要正确解答这四个题,首先要读懂这篇散文。

读懂这篇散文,需要弄清“春天”在文中的“所指”,“梦”所表达的情感倾向。

根据“阐释的循环”的第一个环节——“综合文本各部分语言文字(含标题、注解文字)获得该文本的中心意思”。根据文本解读规律“叙事、写景性文本中抒情、议论性语句是理解文本的关键句”,可知以下这些语言文字是我们在第一个环节应该把握的:

(1)“啊,多像梦的使者。”(“使者”带给人希望,雪花会带给人什么希望?春天就要到来了。——笔者注,下同。)

(2)“但我还是喜爱她,像喜爱我最倾心的恋人;我还是执拗地追寻她,像追寻早已消逝了的我的童年。”(我对“春天”喜爱至极,追寻不已,不然怎么会去梦它呢?)

(3)“因为有了对春天的渴慕,对春天的梦想,我忍耐住了许多寒冬。”(什么样的“春天的梦”有这么大力量?)

(4)“哦,我怀念,怀念那给了我们民族和我们民族所有子孙以幸福、以理想的1949年的春天。”(点明“春天”在这里指的是北京解放、新中国成立。)

(5)“我也还记得过了二十年后的那个严冬……靠了春天的梦,我熬过了践踏灵魂的岁月。”(1949年的“二十年后”是1969年,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践踏灵魂的岁月”也正是指的“文革”时期。)

(6)“又是一个春天。……巨人……。然而,春天毕竟来了,虽然迟了,虽然挟着风沙,虽然难免还残留着严冬的寒气。可她毕竟是春天。”(“巨人”是中国的代名词,“又是一个春天”指改革开放的社会变革。)

(7)“地球上不能没有春天,人生里不能没有梦幻。我愿春风把梦吹撒到一切人的心头。”(这里的春天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春风把梦吹撒到一切人的心头”就是心与心的交流。)

(8)“我们不能苛求春天,因为春天是冬天的产儿”(新中国也有不足,改革开放过程中也还存在问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会有不如意。)

(9)“啊,祖国的春天呐,家乡的春天呐!就算你短促到只有一瞬,为了这一瞬里所凝集、所包容的未来的一切,我也愿意献出我的生命。”(作者写到这里,直接点明了春天的隐喻——“祖国的春天呐,家乡的春天呐”,并表明自己愿意为之献出“生命”的态度,可见热爱之深——当然会做“梦”的了。)

这需要养成一个习惯,在读书时首先把这些表现作者主观情感的句子画出来。然后,综合这些句子,即可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的认识:本文不是写一般意义上的春天,而是指带有社会历史意义的春天;作者之所以盼望春天到来,是因为祖国一度陷入了严冬,家乡人民曾经一度饱受苦难。作者因此渴望自然界的春天,更渴望祖国迎来希望,渴望人间充满真情。

现在,就可以进入“阐释的循环”第二个环节,“反观”具体题目,锁定答题区间,组织答案。

第一个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题目问“作者写春天的梦,为什么要从冬天的雪花写起”,可知答题区间在开头部分:一、雪花以“闪亮”、“轻柔晶莹”给人带来“温馨的梦”,就像春天的“使者”;能够忍耐寒冬,才能给迎来春天的希望,因为严冬的雪花才能带来春天,人们在严冬中更渴盼春天。

最后形成的答案便可以是“①严冬过后是春天,严冬之中更易引起人们对春天的期盼的渴慕。②作者觉得雪花是春天的使者,能给人以“温馨的梦。”(答对一处给3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个题:考查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能力。答题区间是“黎明”至“三十多年前”中对家乡的描述部分。在筛选关键词时,仍然要紧扣作者的表达意图(中心意思)。最后形成的答案是“作者感受到家乡的春天是短促的,寒冷的,风沙漫天的,充满生机的,充满色彩的,给人带来希望的”。(短促寒冷风沙漫天充满生机充满色彩带来希望,每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五点即给6分)

第三个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我们常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里文中语句的含义,自然得在中心意思的统帅下来理解。“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即指北京的解放,“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的意思是“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即使命题人不特意指出“结合上下文”,也是需要把这句话放在整个“语义背景”中来理解的。最后的答案是:“故都(北京)的解放,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答对“故都(北京)的解放”,给2分;答对“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给2分。意思对即可)

第四题:考查鉴赏能力。这个题的解答离开了对中心意思的理解就无从落笔。(当然也涉及写作技巧的问题,另文再叙)最后形成的答案是:“作者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表达出两层意思:寒冬中,春天是一个梦,她给人以温暖和希望;艰难时,社会的变革、人间的真情像是充满春天气息的梦,她更能给人以温暖和希望。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巧妙而有效地凸现了本文期盼春天、渴望变革、呼唤真情的主旨。(从自然和人类社会两个层面分析出“春天”与“梦”的关系,给4分;分析出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的效果,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通过对以上考题的解答过程的展示,我们可以更加坚信一个基本认识:无论是平时的阅读,还是高考阅读题的解答,都必须牢固树立“阐释的循环”这一“首位意识”。

“阐释的循环”,不是对文本解读过程的机械划分,而是对文本解读的规律性把握。文本解读过程的实质是读者与作者、与文本双向对话的过程。(答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另文再叙。)在对话中,首先要从对方的片言只语(局部)中明白对方的意图(整体),然后再回过头来理解一些具体的文字(局部)。西方阐释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狄尔泰明确指出:“在这种局部和整体互为因果、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种恶性循环。阐释者在这一循环中,通过把握整体和局部之间相互指明性质的交互作用来达到对文本的正确解说。”

============================================

若君想知更多,请于此网站下载相关.

文章标签: # 春天 # 散文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