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热门专业 热门专业

高三一轮历史_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tamoadmin 2024-07-09 人已围观

简介1.对于高中历史的一轮复习怎样看待及对待2.现在高三了,在一轮复习历史,我们老师说历史一轮复习主要是解决问题,她上课比较慢,必修一都没复习完,3.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总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4.高考历史对于没有基础的同学怎么复习。一轮复习进行了两个多月了。每天听老师讲课听不懂,而且老师要求5.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开始时老师应该告诉学生哪些问题6.语文,历史高考总复习有什么好的方法?有好的

1.对于高中历史的一轮复习怎样看待及对待

2.现在高三了,在一轮复习历史,我们老师说历史一轮复习主要是解决问题,她上课比较慢,必修一都没复习完,

3.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总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4.高考历史对于没有基础的同学怎么复习。一轮复习进行了两个多月了。每天听老师讲课听不懂,而且老师要求

5.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开始时老师应该告诉学生哪些问题

6.语文,历史高考总复习有什么好的方法?有好的学习方法的题出来大家分享一下。谢谢

高三一轮历史_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高中历史复习攻略

一、把握内容取舍,突出“重点”复习,达到高效性

高中历史设置多个选修模块,体现历史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与选择性,给学生学习历史提供较多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拓宽历史视野。对多个选修模块,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教材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建议,教师可根据学情选择合适的选修学习内容。同时高考试题对选修内容的考查特点和提高得分的实际需要决定了在复习备考中必须进行内容的取舍。合理取舍复习内容,是高考复习获得高效的重要策略。怎样对选修内容的精准取舍成为高考备考研究的重要课题。结合高考试题的特点分析和高效历史学习的需要,可依据“联系”的原则可从两方面确定复习的“重点”内容: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内容、与社会热点联系紧密或有重要反思借鉴价值的内容。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指出现行教材的模块分割与专题排列易导致支离破碎的认识,因而要求教师在具体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时候要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注意不同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之“形散神不散”,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历史概貌;同时高考试题对历史问题的考查要求是强调对历史知识的完整准确理解的考查,所以在复习中要对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重点复习。选择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内容,是引导学生形成通史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与历史认知的需要。在选修一改革模块中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专题有梭伦改革、商鞅变法、欧洲宗教改革、戊戌变法。复习梭伦改革,可对必修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背景与结果了解更完整、全面,学习商鞅变法能对复习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必修二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补充认识,学习宗教改革可对必修三宗教改革中人文精神的发展的体现或内涵理解更准确、透彻,复习戊戌变法可更准确理解维新思想的内容与意义。本着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原则取舍,教材中的北魏孝文帝改革、阿里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可舍弃。另外出于必修内容复习需要教师可适当增加改革方面的复习内容如对理解古代中国土地制度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帮助的古代赋税制度改革、作为辛亥革命重要背景的清末新政等。

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特定的教学目标,要通过历史教育使学生了解与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学生关注对中华民族与全人类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事件的意识。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复习选修内容的取舍可依据与社会热点联系紧密或有重要反思借鉴价值的原则。当今中国正处于改革的深入发展阶段,通过对历史上一些有借鉴意义的改革的学习,为中国改革事业的健康与成功发展提供一些启示,避免弯路。根据与热点相关联的原则可确定复习重点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明治维新。这三次变法中商鞅变法实现秦国社会转型,改革分阶段进行,没有太激进;王安石变法中政府的干预与管理经济来调解社会矛盾的做法,明治维新中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配合进行以及改革者的坚定决心与意志对中国改革事业都能够提供有益启示,如改革要分步进行,要有坚定信念与意志去进行改革、改革措施间的配套性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复习引导学生思考对当今改革的借鉴意义,有效实现知识与情感态度的目标。合理取舍复习内容促进备考高效性。

二、多比较,总结规律认识,突出科学性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运用正确方法进行科学复习备考,是提升复习备考效果的重要途径。比较分析方法是学习历史的良好方法,也是高考能力考查要求之一。学习历史目的之一是探寻历史发展规律。认识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要通过对相关历史事物的比较才能实现。在历史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比较找异同。在对历史事物进行比较时,得出的“异”即为个性特点,“同”为历史事物的普遍规律或特征。在历史选修一内容的学习中,可采用比较分析法,可以对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特点进行总结,形成学习模式,举一反三,同时感悟改革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而深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认识。无论教学还是高考考查,改革史的知识要点都包括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作用、改革特点、成败原因、规律认识等方面。我们在复习时可以在对重大改革比较分析基础上从这些方面进行总结。

首先从背景来说,之所以改革有三方面的因素:面临严重危机需要调解社会利益冲突与矛盾巩固统治(包括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发展的内在推动、学习先进经济文化与习俗的需要。

从主要内容来看,改革可分为局部调整和全面改革:局部调整涉及政治或经济军事等某一方面,全面改革则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内容。

从历史作用上讲,可以从直接作用或影响、深远意义或影响方面进行归纳。改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工程,其作用或影响必会延伸较长时期,因此对其作用的分析要做到全面。

对改革特点,可以从改革的阶级性质、内容的全面与局部、结果的成败与是否彻底等方面归纳概括。

对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可以从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是否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最高统治者的态度、改革者自身的决心与意志、措施是否行之有效符合实际、革新力量与保守势力的对比、用人得当与否、正确策略等方面入手。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是改革的预期目标是否实现和改革的积极影响是否得以维持而不看改革者个人结局。

从对改革的认识或得到启示的分析,可以改革目的、过程、结果等方面归纳:改革是革除弊政调解矛盾巩固统治和富国强兵的手段;改革是创立新事物必然会遇到阻力决定改革进程不会一帆风顺呈现曲折性;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对改革评价的标准可以依据:(1)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2)坚持历史的标准(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3)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4)以新史观──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等进行多元评价;(5)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6)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7)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比较分析总结规律,不仅能够提高运用科学方法学习历史能力,做到复习备考的科学性,而且有助于增强比较、归纳概括等历史思维能力。

对于高中历史的一轮复习怎样看待及对待

高中历史必修1——2011届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1、我国奴隶社会夏朝建立、商朝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主要政治制度:夏启创立的王位世袭制、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以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

2、夏商时期政治制度:

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②特点: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③行政管理:中央:设想、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伯。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度有直接的影响。

3、西周分封制:

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的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内容:周王授予诸侯土地和人民,诸侯有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自己的疆域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的权利。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形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瓦解:①原因:受封的诸侯国实力强大,王权衰弱。

②表现:出现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

4、西周宗法制:

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形成相对独立的大宗和小宗。

特点:由嫡长子继承,利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作用: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学习探究

一、分析理解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的关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表)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里)

3.礼乐制度是维护保证分封制、宗法制推行的工具。

二、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

1.早期政治权力实质上是一种强权。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 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 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 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4.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1、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形成与春秋战国、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宋元发展、明清强化,近代衰亡。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2、皇帝制度建立的目的:显示君主的权势和地位。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它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本质是封建君主专制。

3、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是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负责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任免权由皇帝决定。

4、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向丞相汇报工作。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

5、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管理体系,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发展完善。

学习探究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是什么 ?

1.积极: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秦朝国力日益增强,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②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 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消极: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阶级矛盾激化, 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

二、分析对比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异同。

1.相同点: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③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2.不同点:①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上:分封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绝对服从中央。

②传承制度上:分封制爵位和领地世袭;郡县制由皇帝直接任免。

③建立基础上:分封以血缘为基础;郡县按地域划分。

④历史作用上:分封制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1、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有时对抗朝廷。汉景帝平定“七国治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在中央汉武帝重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中期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唐朝在中央设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在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3、北宋初期在地方①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加强了中央集权。在中央①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②后来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

4、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但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还设宣尉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在中央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统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5、选官、用管制度:秦朝百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汉朝实行察举制,举孝廉;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依靠门第,不重才能;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按学识才能选官,其“公开竞争、公平考试”的原则,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学习探究分析对比郡县制与行省制的异同。

郡县制 行省制

不同点 盛行时代 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 确立并开始于元朝

与中央的

关系 (1)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地方机构(2)长官由皇帝任免 (1)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一一中书省的派出机构(2)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相同点 作用 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地位 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1、明清两朝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①明太祖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②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宫内的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③康熙帝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物;④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宰相制度废除的根本原因:是这一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直接原因是:丞相权倾朝野骄恣擅权。内阁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皇帝政务繁多力不从心;后来内阁大学时有了票拟权,内阁地位提高,内阁首辅权压众臣。。但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 机构或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3、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亲政后,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最后集权与皇帝。雍正帝在宫内设立军机处(有官无吏、皇帝钦定、跪受笔录),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学习探究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历史的不同发展趋势及认识。

1.17、18世纪的中国在政治上空前强化君主专制,在经济上重农抑商,在外交上闭关锁国, 影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文化上实行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2.17、18 世纪的欧洲在政治上通过加强君主专制来反对罗马教廷的控制, 实行君主开明专制;在经济上实行重商主义;在外交上鼓励对外扩张, 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 文化上, 启蒙思想蓬勃发展。

3.认识:加强君主专制和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的初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明清时期消极作用日益显现, 成为历史发展的阻碍, 中国已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1、古希腊文明的环境是以海洋为依托,航海和海外贸易条件优厚,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古希腊城邦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2、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是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确立,伯利克利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代表了古希腊文明的最高成就。

3、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的是议事会,最高司法与检察机关是陪审法庭。十将员会是由十个地区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克利斯提尼执政期间,还实行“陶片放逐法”,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

4、伯利克里时代,真正参加公民大会的是所有成年男性公民,为鼓励公民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为公民发放“戏剧津贴”。

5、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政治制度。

6、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民主的氛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小国寡民体制下造成直接民主泛滥,成为政治腐败、社会的隐患。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被北部崛起的马其顿所灭。

学习探究分析概括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主要特点有哪些?

(1) 雅典公民在城邦政治生活中占据主体地位, 是城邦政治的核心。

(2) 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

(3) 体现奴隶主公民多数人的意愿。

(4) 体现公民的个人自由与平等。

(5) 开放官职, 通过抽签、举手表决等方式产生权力机构。

(6) 制定严密的制度,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监督。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1、罗马法从形式上分为习惯法与成文法。习惯法的特点是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2、罗马成文法主要包括;《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成的《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3、罗马成文法的核心内容: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其中公民法适用于共和国时期罗马公民;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4、恩格斯认为罗马法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它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稳固了罗马国家的统治基础。但它也保护奴隶制度,维护私有制,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5、罗马法对世界的影响:①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步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②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司法、反对封建斗争有重要影响。③当代很多法律制度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如: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时期颁布的《民法典》都以罗马法学说为理论基础。罗马法的影响甚至远及亚洲。

学习探究中国与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较。

比较内容 中国

古希腊、罗马

神话特点 实用性、集体、等级、治理等 理性、个体、平等、主宰等

发展趋势 趋向专制 走向民主

政治改革、法律制度 加强君主专制、法律是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工具。

古希腊进一步实行民主,并以法律作保证,古罗马先是共和,法律限制其专横,后是独裁,对君主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文明延续与否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有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文化进步,并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有力保障,促使文明进一步延续。 缺乏强有力的权威,国家不统一,经常分崩离析,易摧毁文明,破坏文明的发展历程。

认识 人类文明史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时代、阶级的局限性。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出现,而且在议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本原因是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侵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1649年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此后英国成为

共和国。但统治者争权夺利不断,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了复辟王朝,其实质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贵族的妥协。

3、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以明确法律条文限制国王权利,保证了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4、工业革命后,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保障了资本主义发展。1721年沃尔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标志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内阁首脑是首相,由国王任命多数党的领袖担任。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内阁与首相的关系是共进退。首相实际掌握国家大权。此后,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5、作用: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它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产生巨大的影响。

学习探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 以责任制内阁为核心。(2) 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 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 即政府首脑。(3) 内阁对议会负责, 由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及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4) 以代议制为基础, 议会掌握国家主权。(5) 实行分权原则。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1、美国宣布独立的时间是1776年《独立宣言》的发表,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的时间是 年,根据1787年宪法,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联邦共和制政体开始确立起来。

2、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权,司法权由最高法院掌握,三者独立平等,但相互制约,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3、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突出了“分权与制衡”原则,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但它仍存在着不足,例如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有种族歧视烙印。

4、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他们不仅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得以大特色,两大政党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学习探究分析、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1. 相同点:①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政体, 其核心特征是代议制民主;

②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2. 不同点:

比较项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世袭 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国家元首任期 终身制 任期制

国家元首的权力 “统而不治”的虚君 掌握国家的实权

政府首脑 首相 总统

政府的产生 议会产生 总统任命

政府与议会的关系 以首相为首的内阁是由议会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并对议会负责 以总统为首的政府与议会(参众两院)是制约与平衡关系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一、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l) 大革命前的社会状况

①政治: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 , 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矛盾尖锐。

②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家公开反对君主专制, 抨击宗教神权, 号召人民争取自由民主。

(2)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①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792年建立共和国, 此后共和制和君主制斗争不断。

②1870年,普法战争后,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法共再次建立共和国。1785年初,在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下,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

二、1875 年宪法的内容

1.内容:(1) 立法权属于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2) 行政大权由总统掌握,由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任命权、缔约权、特赦权;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2.特点: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又相互制约。

3. 作用:(1) 使资产阶级掌握了众议院、参议院、内阁和总统等关键职位, 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得到确立和巩固。

(2) 为法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习探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及作用。

(1) 特点:

①由通过普选产生的议员组成议会, 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

②一般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③现代国家大都实行政党政治, 实现政治上的制衡, 更有助于民主政治实行。

(2) 作用:

①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 保证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利益, 具有先进的民主精神, 对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关系, 有效地防止封建王朝的复辟活动, 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③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下, 无产阶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合法斗争, 有助于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一、鸦片战争

1、背景:

①国际:18世纪中后期,英法美已经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相继开展工业革命。

②国内:此时中国清政府统治下,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外交上坚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与英国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

③导火线:1840年,借口钦差大臣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在虎门海滩销毁缴获鸦片,英国借端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④根本目的:是为了开拓海外市场、掠夺生产资料。

2、经过:1840年6月,英国军舰在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英军沿海北上,最后到达天津白河口 ,威胁北京。道光帝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与英方“议和”。在议和时英军于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道光帝对英宣战。清军满族将领海龄在镇江战役中牺牲。1842年8月,英军侵入南京下关江面,中国战败。

3、结果:清政府屈辱求和,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4、影响:①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②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1856年,列强提出修约要求遭拒绝,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战火再燃。

2、过程:①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法国加入。

②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进逼天津,于1858年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③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了《北京条约》。

④美俄两国也趁火打劫,特别是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的大片领土。

3、危害:①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大侵害。

②中外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中国人民反抗

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学习探究

一、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矛盾;中国人民从此担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继续:①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②战争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③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扩大:①侵略国家增多,由英国一国扩大为四国;②侵略区域扩大,由东南沿海扩大到中国北部沿海各省以及内地;③主权丧失更多,由领海主权丧失扩大到内河航运权的丧失;④领土割占更多;⑤影响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①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②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2、经过:①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挑起战端;②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③黄海大战,由于李鸿章保船避战,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④日军进攻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⑤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4、影响:①大片领土割让,使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破坏;②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③新开辟的通商口岸,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④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⑤列强争相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背景: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反帝爱国运动,他们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经过:1900年6月,英、美、法、俄、德、日、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在廊坊、天津和北京打击侵略者。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联军统帅瓦德西帅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劫,罄竹难书。

3、结果:1901年 9月,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4、危害:①巨额赔款,使清政府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的关税受到了列强控制;②设立“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和侵华大本营;③允许外国驻兵京津至山海关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④按列强旨意惩办官员和设外务部,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⑤《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学习探究

一、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1)《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中国的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以附属岛屿,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相继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而《马关条约》则赔款2亿两白银。清政府为偿付巨额赔款,一方面加紧搜刮人民,另一方面大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南京条约》开放东南沿海五口通商,《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一步向内深入。

(4)《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适应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要求,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获取同样利益。他们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榨取巨额利润,并且利用关税特权,严重排挤和摧残着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以上四个方面比较可以看出,《马关条约》在每个方面对中国的侵略都比《南京条约》更加深化,它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概括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历史进程,并归纳出列强在侵华过程中呈现出哪些趋势?

1、进程:(1)1840-1842 年鸦片战争及其随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856-1860 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3)1894-1895 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及其签订的《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地化程度大大加深。(4)1900 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趋势:(1) 侵略中国的国家:从一国到列强共同侵略。

(2) 经济侵略的特点: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3) 政治侵略特点:从局部宰割中国到扶植代理人控制中国内政外交。

现在高三了,在一轮复习历史,我们老师说历史一轮复习主要是解决问题,她上课比较慢,必修一都没复习完,

边背边总结 把知识点串成线 把时间的前因后果都联系起来

举例说明:

第一次工业革命

原因:一个前提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

五个条件 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市场和原料:殖民扩张;劳动力:圈地运动;技术积累:工场手工业;市场需求

结果:提高生产力;生产关系——自由主义;阶级关系——工业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城市化;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初步形成

你可以把结果和以后的事件联系起来 自由主义导致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革命和改革;无产阶级导致马克思主义产生;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初步形成,同中国近现代史联系,导致鸦片战争

还可以同类事件进行归类

举例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三个阶段 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

可以共同总结 背景 原因 成就 结果 影响 等

总之 不要光背书 还要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把知识串成线 结成网 但也不能不背书 因为最起码选择题是考书上细的知识点的

加油! 没问题的!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总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同学不要慌。古人云:以史为镜知兴替。等你高考结束,可以看看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你会发现历史原来如此有趣。回归正题,你目前面临几个问题。一是觉得老师的复习进度慢。二是觉得脑子里没有货物就没办法做题。三是历史整理耗时多且没有成就感。我们来一个个的解决。第一,必须与老师同步,吸收消化老师所讲的。不要自乱阵脚,步步为营,为二轮复习夯实基础。第二,我在老师讲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补充一点,那就是发现问题。先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所以这个阶段题目做不出来,你应该高兴,给你解决问题的机会。把所有的错题错在哪儿理清楚,接着思考这道题的考的知识点。然后把相关知识点的错题放一块儿,那个知识点的考点就无所遁形了。第三,向你推荐一个好方法。找5-6人,大家分工合作,每人负责课本不同的章节,整理好了复印,大家资源共享。还有利用网络资源,比如公务员考试中的历史部分的资料就很精练,在此基础上在补充即可。希望能帮到你,我高考历史136,不知道现在这个分数是不是算高的~

高考历史对于没有基础的同学怎么复习。一轮复习进行了两个多月了。每天听老师讲课听不懂,而且老师要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

 基本要求:知道凡尔赛体系,理解凡尔赛体系的实质。

 发展要求 :分析凡尔赛体系的不稳定性。体会“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1、构成:《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和约

 1919年6月28日 (1)《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同盟国承担战争责任;重新划定德国疆界;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严格限制德国军备;德国支付大量赔款。

 (2)性质:是协约国强加给战败德国具有掠夺性和强制性和约

 (3)评价 进步性:会议形式解决争端;谋求和平的努力;民族自决;缓和矛盾。

 局限性 :埋下了会滋生出罪恶的种子;大国强权政治;和平的短暂性。

 2、影响:(1)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2)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3)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

 (4)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欧洲地位削弱,美苏日崛起

 (5)其中又隐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

 3、系内的矛盾(不稳定性):

 (1)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性的惩罚:德国滋生强烈复仇情绪

 (2)战胜国列强之间:分赃不均:美意不满

 (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列强矛盾: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

 (4)新的:列强主要考虑削弱战败国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来安排领土,没有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

 4、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

华盛顿体系

 基本要求:了解华盛顿会议的召开,理解《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条约的内容及作用。了解“中国山东问题”,认识山东问题的解决是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

 发展要求:分析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华盛顿会议

 l.背景 (1)巴黎和会留下遗缺,亚太地区的矛盾没有真下缓和 (2)战后美日英国在亚太地区的争夺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 (3)为争夺霸权,美、英、日三国的海军军备竞赛(4)中国掀起反帝爱国运动

 2、发起国:美国

 3、目的:为了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平息中国反帝怒潮

 4、时间:1921年11月—1922年2月

 5、参加国: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个国家。

 6、操纵国:美、英、日

 7、主要议题:英日同盟问题、海军军备竞赛问题、中国问题

 华盛顿体系

 1、构成:《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

 A 《四国条约》(1)签订国:美、英、法、日(2)内容:缔约各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 。英日同盟终止(3)影响:对美:拆散了英日同盟,扫除了在太平洋的称霸障碍。对英:维持了与美日的表面关系,后英日矛盾日渐激化。对日:同盟解散利益受损,但一战的获利大多承认,也获得了与欧美列强平起平坐的地位。

 B 《五国海军条约》(1)签订国:美、英、日、法、意 (2)内容:分别规定了它们各自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 (3)影响:对美: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并驾齐驱,抑制日本势力膨胀.。对英: 丧失了海上霸权。对日: 受到抑制,但英美不得在其附近建立海军基地,实际了日本在这一区域内拥有战术上的优势。总评:是第一个裁军协定,暂时缓和了大国的海军军备竞赛,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不能制止战争

 C 《九国公约》(1)签订国:九国(2)内容:形式上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 完整”.再次确认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3)影响:实质上“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侵略中国创造了条件

 2、体系内的矛盾:(1)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美日、英日、美英等国的矛盾

 (2)列强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间的矛盾:中国与列强矛盾

 3、影响 (1)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补充和继续,,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华盛顿体系(2)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又达到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3)日本,英等国受到抑制(4)中国是的受害国(5)最终形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华体系

 考点释疑中国山东问题的由来与解决

 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德国强占胶州湾。

 1914年秋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对德国宣战,日本侵入中国山东,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占有的权益

 1915年以支持袁世凯做皇帝为条件,提出“二十一条”,其中包括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中国山东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并加以扩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日本在战争时期夺取的原来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必须由中国收回。这一合理要求,被控制这次会议的英美等国所拒绝,由此导致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代表拒签和约。

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和英美反对日本独占中国而施加的压力,日本与中国在会外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件》,日本归还中国山东主权,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但日本仍保持了一些特权和很大的经济利益。日本还被迫放弃了“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这是对凡尔赛和约中关于山东问题不公正条款的修正,是中国取得的外交成果

 考点释疑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异同

 相同点:背景:在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世界性会议

 过程:会议都是由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的,充满矛盾和斗争

 结果:会议签订了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的一系列条约;都涉及中国问题并侵犯中国主权;条约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决原则,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

 作用:新的国际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不同点: 巴黎和会是一战的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会议,成立了新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形成了凡尔赛体系,英国和法国成为会议的胜利者;

 华盛顿会议遏制了日本在远东的侵略势头,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形成了华盛顿体系,美国成为会议的主导者和胜利者。

 国际联盟

 基本要求:知道国际联盟的建立、主要机构及国际联盟盟约的主要内容。

 1.背景:A一战的巨大损失使人们渴望建立能维护和平的国际体系 B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倡导建立国际联盟盟约,以此领导世界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2.时间:1919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并被列入《凡尔赛和约》。1920年生效正式建立。总部:瑞士日内瓦

 3.主要机构: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秘书处

 4.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并且声称要裁减军备,制裁侵略

 5.盟约原则: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委任统治。

 6.操纵:英法。由于美政治军事实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落空加上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

 7.解散:二战时名存实亡。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宣告解散

 8.实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9.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10.评价: A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为以后联合国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经验

 B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C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阻止新的世界大战(原因)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开始时老师应该告诉学生哪些问题

可以自己做历史的大事年表。用表格做比较好,第一列为时间,从古到今的时间;第二列为中国大事,要对应左边的相应时间,也是从古到今;第三列为世界大事,还是对应左边第一列的时间的大事。还可以做得更细,将中国的、外国的历史事件分为政治事件、经济事件、思想文化事件,即表格从左到右,第一列是时间、第二列是中国政治、第三列是中国经济、第四列是中国思想、第五列是世界政治、第六列是世界经济、第七列是世界思想。

这个工作很繁杂,但在做的时候可以督促你看书,将历史事件提出来。做好后你就对历史线索和框架比较清楚了,便于记忆。而且在做题时你会发现,前面的事件就是后面事件的背景,后面事件就是前面事件的影响,前后事件是有因果关系的。进入近代以后的历史事件还要中外联系起来思考。

最后,对于特别重大的历史事件要特别去记忆影响。

语文,历史高考总复习有什么好的方法?有好的学习方法的题出来大家分享一下。谢谢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是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最核心阶段,高考成败与否,关键取决于一轮复习质量好坏,因此,我认为教会学生高效地搞好第一轮历史复习至关重要。学生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考情,明确方向。

学生进入高三后,首先要认真地做2010—2012年近三年高考真题,从中让学生自己体会、体验高考试题、高考水准,明晰考情。不难发现高考试题无论如何变化,其实都离不开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养成,都离不开对主干知识的掌握及知识网络的构建。之后,学生自己反思自己水平“距离高考有多远?”以便明确自己备考目标、方向。

二、剖析自己,找出问题。

(一)课堂上:

1、上课思考热情不高,依赖老师对知识的梳理。

2、有些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还不是很熟悉。

3、感觉历史知识非常零碎、乱,希望加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讲解。

(二)平时训练:

1、做练习题时喜欢看着课本做。

2、喜欢做选择题,不愿做问答题。

(三)正规考试:

1、细小知识点不会,特别对时间很头痛。

2、语言表达不到位,知识点知道,就是用不上。错别字太多。

3、考试时间紧,答题抓不住重点,写了很多但得分很少。本文转自:京翰高考网

4、审题不清、不全、不准、不细,有些材料看不懂,特别是文言文。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是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最核心阶段,高考成败与否,关键取决于一轮复习质量好坏,因此,我认为教会学生高效地搞好第一轮历史复习至关重要。学生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考情,明确方向。

学生进入高三后,首先要认真地做2010—2012年近三年高考真题,从中让学生自己体会、体验高考试题、高考水准,明晰考情。不难发现高考试题无论如何变化,其实都离不开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养成,都离不开对主干知识的掌握及知识网络的构建。之后,学生自己反思自己水平“距离高考有多远?”以便明确自己备考目标、方向。

二、剖析自己,找出问题。

(一)课堂上:

1、上课思考热情不高,依赖老师对知识的梳理。

2、有些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还不是很熟悉。

3、感觉历史知识非常零碎、乱,希望加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讲解。

(二)平时训练:

1、做练习题时喜欢看着课本做。

2、喜欢做选择题,不愿做问答题。

(三)正规考试:

1、细小知识点不会,特别对时间很头痛。

2、语言表达不到位,知识点知道,就是用不上。错别字太多。

3、考试时间紧,答题抓不住重点,写了很多但得分很少。

4、审题不清、不全、不准、不细,有些材料看不懂,特别是文言文。

4、高效练习、整理错题,矫正提升。

(1)学生练习答题时,常常存在以下问题:

A.答题不规范。①格式不规范②错别字较多③答错试题位置(注:今年混答得分高于分条得分。)

B.学科能力弱。①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答题不细致、不全面。②解读材料的能力较弱,审题中抓不准关键词。③语言表述不准确。⑤不能够依据问题作答,审题不仔细,有漏答题目的现象。

(2)学生矫正、规范审题、答题:

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重视学科语言的准确表述、重视答题技巧的培养、组织答案的训练。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①精析题意,坚持问什么、答什么,有几问、答几问的原则。切忌答非所问,文不对题。本文转自:京翰高考网

②根据分值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做到详略得当。

③简列提纲,全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阐述,防止要点遗漏。

④观点明确,具有条理性。(“三要”:点要齐、话要短、面要全;四化: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提示化)

⑤语言准确,精炼,历史术语。

⑥不留“空白”。

⑦保持卷面整洁美观。

具体题型要求:单选题——要求:尽量不要翻书做,依靠自己的预习和课堂理解完成。非选择题——规范解题格式、解题思路及基础知识运用的训练要求;独立完成,不要照抄答案。如果实在不行,看完答案后要思考为什么要这样答。

(3)学会分析错因,尽快提升:

A.选择题做过后要求:第一步分析错误原因;第二步每题做个变题;第三步说明变题原因。

B.材料题做过后要求:第一步:读懂答案提出问题;第二步:读深答案提出启示;第三步:读透答案提出补充。

C.解答图表题的“三个三”:

a、三看图表,全面获取信息。①看标题,明方向;②看数据,明内容;③看注文,明扩展。

b、三重比较,描述有关现象。①纵向比,看变化;②横向比,看差异;③全面比,看关系。

c、三位一体,准确组织答案。①是什么,现象到本质;②为什么,书本到时政;③怎么办,问题到对策。

5、关注现实,以史为鉴。

(1)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对当时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如历史教材中关于全球化、一体化知识,关于近代化探索的知识,科学技术革命知识等。

(2)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如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反思,对中美关系及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的反思等。

(3)政治地理问题的历史交融。学习时要寻找学科的交叉点,抓好政史地学科的结合部,选好切入点进行整理。如民生、三农、人口、社保、环境、教育、水利工程、大事周年事件等问题。

请采纳

语文,回归基础,把该记该背的一定要记牢背熟,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一些相应的提升训练。

历史,一定要理清时间,把时间,发生的事连贯起来,一些重点的时间概念务必重点去归纳记忆

好啦,不罗嗦啦,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一定帮助。

文章标签: # 中国 # 历史 #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