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热门专业 热门专业

汉代儒学高考_汉代儒学高考题及答案

tamoadmin 2024-06-24 人已围观

简介1.高三历史怎么复习学习?2.高考历史主考哪些3.中学历史教研组工作总结4.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什么5.求‘‘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6.历史关于儒学的拓展答:第一部分: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商西周 政治制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商周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文字:甲骨文金文春秋战国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犁牛耕春秋晚期人工冶炼铁器儒家诞生:孔子创立(仁、礼

1.高三历史怎么复习学习?

2.高考历史主考哪些

3.中学历史教研组工作总结

4.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什么

5.求''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6.历史关于儒学的拓展

汉代儒学高考_汉代儒学高考题及答案

答:

第一部分: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

西周 政治制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

商周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文字:甲骨文→金文

春秋战国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犁牛耕

春秋晚期人工冶炼铁器

儒家诞生:孔子创立(仁、礼、《论语》);孟子(仁政);荀子

道家:老子(道是万物之源、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韩非(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百家争鸣: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和源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战国时期出现指南针(“司南”)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屈原:楚辞(《离骚》)

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汉朝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中朝”(“内朝”);设立刺史制度

儒学成为正统: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

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丝织业:西汉丝绸之路

造纸术的发明(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汉赋

魏晋南北朝 “书圣”王羲之(草书、行书)

隋朝

唐朝 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

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

唐朝末年火药用于军事

颜真卿、柳公权(楷书)

唐诗

两宋 为分散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

儒学发展为理学,宋明理学两大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瓷器:景德镇

“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行书)

宋词

元朝 地方设行省(即行中书省)

元曲:关汉卿《窦娥冤》

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宰相制度结束,明成祖设立内阁,专制主义加强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商帮出现(晋商、徽商,会馆产生)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法令

批判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清朝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京剧:四大徽班进京,汉调和徽剧融合形成京剧

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西周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

秦朝 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汉朝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中朝”(“内朝”);设立刺史制度

隋唐 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

北宋 为分散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

元朝 行省制度

明朝 废丞相,设立内阁

清朝 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两大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但君主与中央占主导地位。

影 响:有利于防止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容易产生暴政、腐败;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发展。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

农业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春秋战国铁犁牛耕

土地制度:土地国有制(商周井田制、北魏和唐均田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手工业 格局: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官营为主

冶炼业:商周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春秋晚期人工冶炼铁器;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丝织业:西汉丝绸之路

制瓷业:中国最早;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宋朝景德镇

商业 秦代:商品买卖明码标价

汉代:“市”有专门管理机构

六朝:“草市”形成

唐代:“夜市”繁荣

宋代:“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明清:商帮(徽商、晋商)

萌芽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受到封建制度束缚

重农抑商 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重视保护农业。从身份上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限制商人经营范围,对商业征收重税 都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海禁 明清时期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法令,

专题三: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 儒家:孔子(仁、礼);孟子(仁政);荀子

道家:老子(道是万物之源、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齐物,逍遥)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韩非(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最重视

百家争鸣: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和源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汉代儒学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儒内法

影响: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心即理也”

明清儒学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民主思想:批判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宋明理学)

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火药(唐朝末年用于军事)

雕版印刷术(唐朝《金刚经》)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

指南针

汉字书画 汉字: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书法:(东晋)“书圣”王羲之(草书、行书);(唐)颜真卿、柳公权(楷书);(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行书)

绘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北宋以后文人画占主流

文学成就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屈原:楚辞,代表作《离骚》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京剧 京剧: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汉调和徽剧融合形成京剧

专题五: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

民主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奠定了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实行“陶片放逐法”,打击反民主势力。标志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伯里克利改革:公民大会保障民主,雅典民主制顶峰时期——“黄金时代”

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少数人的民主(男性公民);直接民主

机构: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

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和罗马的基本法

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罗马法是古代世界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古代法律

高三历史怎么复习学习?

其实历史的主观题并没有那么难,根据近高考题的分析,一般由材料和问题组成:

1、材料:涉及历史知识或热点知识的文字材料或图表材料

2、问题:主要有八大类

(1)概括归纳、说明类的试题

(2)背景、条件、原因类的试题

(3)影响、意义类的试题

(4)启示、认识类的试题

(5)特点、特征类的试题

(6)分析、比较类的试题

(7)开放性设问、小论文类的试题

(8)评析、评价类的试题

第1步、判断题型及特点

本题为主题比较类非选择题,且为纵向主题式比较分析型材料解析题。其主题是古代、近代儒学思想演变的历程及认识。

第2步、审设问,确定解答项

第(1)问:

第一小问,求答项为“不同之处”(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

第二小问,求答项“发展”(宋代理学);第(2)问,求答项“共通之处”(韩愈与康有为);第(2)问,应从认识角度谈对孔子与儒学的态度。注意确定比较点,如第(1)问比较点为“儒学主张”;第(2)问为“儒学认识”等。

第3步、根据设问,组织答案

所以这道题的标准答案如下:

(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5分)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5分)

(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8分)

(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7分)

高考历史主考哪些

我来回答你这个问题吧。首先要指出的是,我比你大很多,我当年高考的时候还是3+2,文科即:语、数、外再加历史和政治。单科150分,总分750分。我记得非常清楚,我的历史是148分,政治是138分,当然了,我也考进了一所全中国排名前15名的985大学。然后,我又在职考取了C9的在职MBA。你没有看错,的确是C9的MBA,而且是全国前几名正规全国统考的那种。相逢即是缘,我想我应该有这个资本来教你如何学好历史。要想学好历史,首先,你必须要对历史感兴趣,没有兴趣的话,请原谅我无法帮到你。具体来说,你首先要把中国的历史朝代搞清楚,从夏、商、周开始,西周、东周、秦、西汉、新、东汉、三国、两晋、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民国直至今天。每个朝代是谁建立的,如何建立的,打了哪些大胜仗,双方主帅是谁,为什么赢了,为什么输了,都有哪些开国元勋、重要人物。你去梳理这些朝代更替,然后你会发现很有意思,无论兴衰都可以与一个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串起来,每个历史人物又有他们非常有趣和有名的典故和经历,他们的成功案例让我们现代人现在听起来都感到惊心动魄,惊叹不已。历史人物具有很强的代入性,你对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态度。比如:楚汉相争,每当你看到项羽吃败仗时你会很郁闷,就会想,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他有哪些缺点和优点。这就是代入性,你把你自己想象成他。你会非常喜欢一些人,然后又对他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感情。比如:吕布,三国时代,几乎无人是他的对手,他和貂蝉的故事。再比如宋朝,富甲天下,但总是吃败仗,再比如清朝,你会想如果没有慈禧太后,中国又会怎么样。你学了历史,你就会发现,你比你身边的绝大多数人都能看懂电视剧,很多人看电视剧都只是看情节,看人物,他们不知道这个电视剧的背景,像历史剧、抗战片,你一看就懂是什么年代,那个年代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你不用看后面的电视,事实上你已经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了。国外的历史,跟中国一样的,你只需要梳理四大文明古国、欧洲、中东、英、美、法、意、德、俄的大致朝代更替就可以了。你可能会问我,不需要梳理这些国家的经济史、科技史、思想史、军事史吗?当然需要,但是不是重点,你把朝代梳理清楚的同时,事实上已经梳理了他们的经济史、科技史、思想史和军事史,因为每个新朝代取代旧朝代,基本上都是因为新的朝代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史改革,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综合实力上去了,相互攻伐,再来几场,有的只有1-2场大的决定性战役决定胜负,然后新王朝上台,旧王朝下台,新王朝上台之后继续颁布各项新政策以休养生息,同时巩固自己的统制。一般都会有1-2个极具创新思维的新政。如:租佣调制、八旗兵制、废除黑奴制等。所有的重点都是梳理朝代更替。要达到什么程度?要达到你一路说下来不停顿,把中国的历史,或者英、美等强国任何中的一个的历史按照时间顺序从远到近一口气说完,中间可以喝水,但是不能中断,思路是一直连续的。别的国家印象模糊一点没有关系,中国的各个朝代你必须非常非常清楚,另外清朝从14年入关到1912年灭亡,其中每个皇帝叫什么,分别做过什么大事,你要搞清楚。 1840年以后,中国遭遇的各种大战及每次大战后割地赔款及负面影响你要搞清楚。记住,二次世界大战不只是有欧洲一个战场,德国突袭波兰的时候,日本和俄国已经分别和中国打过很多次仗了,每一次都会让你感到极其郁闷,热血沸腾,直接影响你在现实生活中不买日本任何品牌的商品,比如说日本书,买日本车的中国人基本上都是不学习中国历史的人,都是历史盲。我学历史,我懂历史,所以我不进日本企业,不买日本产品,为什么?因为我懂历史。基本上从1935年开始,你就要对着世界地图来学历史了,每一年世界各地都在发生非常重大的事情,而这些事件都是相互关联的。然后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从那一天开始,你学历史时的心情才会好起来,你像你看擂台赛一样,你所支持的选手在前期一直都是被别人打得各种头破血流,然后从1949年开始,他就像被打了鸡血一样,一直到现在,他就没有败过,反倒是以前的那些对手被虐成各种渣。这就是学历史的好处。作为一个中国人,没有人比你更懂历史,也没有人比你更懂现在。试问有几个人知道为什么只有俄国人、伊朗人要支持叙利亚,要支持阿萨德吗?为什么土耳其要进攻叙利亚?库尔德人是什么?为什么阿富汗是帝国坟墓?。。。。。我可以告诉你,你身边,或许你住的小区估计都没有几个搞得清,但是你懂啊,我懂啊,世事如棋,看起来很大,其实已经在你心中。你花点时间,把我讲的朝代更替搞清楚,不要说90分了,90分很丢人的。150分的满分,你最起码要也拿135分吧。

中学历史教研组工作总结

命题指导思想

2008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江苏卷)的命题将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为指导,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内容的选择,以课程标准的模块“学习要点”为依据,结合教学实际和学术标准,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符合考试目标,使考试保持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并在试卷结构和命题方式上体现出稳中求变、稳中出新的原则。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参照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以及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确定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涉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和选修内容。其中,历史(Ⅰ)、历史(Ⅱ)和历史(Ⅲ)三个必修模块为必考内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以及“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四个选修模块为选考内容。为减轻考生的复习负担,“必考内容”与“选考内容”在“考试大纲”以及本省“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必考内容

古代部分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秦朝的中央机构、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郡国并行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含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

“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主要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儒学主张、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汉字与书画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中国书画。

(3)文学成就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京剧

京剧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5.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2)罗马法

罗马法的内容与作用。

(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什么

中学历史教研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在教科室和教务处的统一指导下,历史组教师一方面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掌握与领会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贯彻与落实;另一方面扎扎实实地做好常规教育教学工作,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的不断创新,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经过全组教师共同努力,历史教研组教学教研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历史教学教研水平打下了良好基础。现将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业务水平

  1、加强理论学习

 我们历史组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为教学教研活动插上腾飞的翅膀。历史教师要求有丰富的知识积淀,不仅要认真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还要阅读文学、政治、地理等相关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丰富自身的知识内涵。走进高考,了解高考命题组成员的学术动态,推荐阅读的专业书籍有黄牧航、周xx的《历史试题编制原理与技术》、任xx的《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刘芃的《考试文集》等等,专题+通史的体系,要求老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阅读的书籍有蒋xx的《中国近代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陈xx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等。

  2、注重教学研究

 我们历史组的每一位老师都认真总结教学经验,积极撰写教学反思及心得。期中考试之后,撰写了期中考试反思总结,高二四位老师针对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方法,有利于后段教学对症下药。在舒组长的带领下,坚持落实学校“五环节学案导学模式”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学法指导;针对基础知识薄弱的现状,注重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记忆;瞄准高考试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刘旭老师的具体做法是:让4-6位同学上黑板写,其他的同学在下面写,写完后,进行批改,所有的同学都要进行更正,从而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取得一定的效果。其次,学生平时做学案、课时作业、周清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对自己错的题认真更正,并且要有解析,这样才真正把错题搞懂。文斌老师注重历史概念的阐述,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自己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让历史走近学生,让学生走进历史,试图解决历史教师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喜欢历史,而不喜欢历史课”的现状;xx老师知识底蕴深厚,关注学情和学法指导,比如“对非选择题要多思考,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归纳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及引文出处的信息,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学会如何审题,如何通过阅读背景材料,找到同教材知识的结合点;认真审题是最重要的应试能力。审题要审出试题的立意等等。

  3、推进校本研训

 教研活动是学校常规教学管理中的一方面,正如xx集团CEO张瑞敏所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xx的事做好就是不平xx”。为了把教研组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我们把校本教研活动制度化。开学伊始,全组人员认真学习了《xx中学16-17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科室工作计划》和《xx中学16—17学年度第一学期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传达了学校召开的全校教研组长会议内容。每个年级制定了本年级的学科组工作计划,平时开展工作有计划、有指导、有内容、有针对性。所以在学期末学校组织年度“校本研修认定材料”时,有的放矢。

  二、规范集体研训,提高教学有效性

  1、加强集体备课的规范性

 在集体备课方面,我们不走形式,按照教科室的要求,每一次集体备课都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和前提。我们采取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的办法。

 高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高二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对照课程标准和高考大纲,结合高考题,高三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系统性的一轮复习。

 高一、高二编好导学案,落实好“五环节学案导学模式”。高三在解题方法上也作了一些探究,第一步:找关键词(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第二步:查考点分析;第三步:查课文,看分算点。并且强调答题时,如果资料上的文字与课文中的文字有异,必须以课文为主等。

 学课组教师进行讨论,最后达成共识,一致认为教案必须有二次备课的痕迹,尤其要认真撰写教后反思。鼓励教师制作,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学课组的力量,做到了教学资源共享。

  2、配合学校落实每学期两次的常规教学任务检查

 本学期历史组在学校教务处的安排下,检查教师教案、学案编写及资料的完成情况,并及时作好反馈工作。

 从整体上看,资料齐全,书写规范认真,教学设计新颖等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反思不全,有老师说过,“坚持写三年教案,不一定会成为一个好老师,但如果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一定会成为一个好老师。”可见教学反思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导学案的编写,某些篇章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没有知识的整合梳理,使用填空的方式来梳理知识,设计的“合作探究”题也不具有小组合作讨论的意义等等。

  3、组织示范课、公开课,开展听课、评课活动

 我们历史组在本学期组织了校级公开课(几位老师采用多媒体上课),比如余xx老师讲授《辛亥革命》一课、郭xx老师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轮复习课,赵仿老师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轮复习课等,并在开课后利用集体备课的时间组织了全组教师进行了开课人陈述、听课人议课活动。积极探讨各类课型教法和学法,规范新授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和复习课的模式,全组老师积极参与,活动开展得卓有成效。

  4、积极参加教科室安排的主题研训活动

 本学期第八周安排“说考卷”活动,研究历年高考试题,为2017年高考出谋划策,群策群力。高一年级说2016年国卷及各省市高考题,高二年级说2015年高考题,高三年级说2014年高考题。舒成安老师做了“脚下有路”的主题讲座,从“研究高考题的重要性;怎么考?从一个考点说起;高考引领下的历史教学与复习”三个方面诠释了历年高考的特点,为2017届高考做了专业引导,正如李娟老师评课时所说的“舒老师具有大师风范”;郑婷老师做了“2016年全国Ⅱ卷历史试题简要分析”的讲评,郑老师的讲座紧扣当下教学中的“核心素养”立意,详细分析了2016年国卷每道题所涉及对应的“核心素养”,认真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高考试题,并就高考试题的特点进行了解读,正如刘旭老师所言:讲座非常全面;高三郭xx老师就高考试题谈了自己的认识,正如杨xx老师所说:水平高。

 通过研究历年高考题,每位老师树立了研究高考题的意识,通过参加讲座,结合自已完成历年高考题的心得体会,讲座的老师付出了心血,收获的是智慧。

 除了参加学校的“说考卷”,还积极参加安康市教研室组织的“高考研讨会”和省教科所组织的“高考研训会”,取长补短。重在体会和落实上。在安康市教研室组织的“高考研讨会”上,由我校教师靳松为在座的全市高三历史老师上了一堂《汉代儒学》的观摩课,赢的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誉,笔者也结合我校教学改革的'特色——“五环节学案导学模式”,做了题为《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运用》的交流分享。

  5、承担市级“规划课题”的研究

 2016年,我校历史组很荣幸承担了“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优化整合及应用研究”的市级课题,大家本着提高、学习、借鉴的态度,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将传统教学和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每人撰写两篇教学设计,既有传统课型的,亦有多媒体课型的,通过比较,探索多媒体如何高效运用于历史课堂,书写“案例分析”,找出问题及解决对策,反思总结心得及体会,撰写相关的教学论文,充实完善博客内容,召开主题研讨会,相互分享。

 同时,由我们历史组老师承担的县级课题《高中生历史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研究》和《贫困地区高中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调查与分析》现已结题,另外,由“靳松工作坊”坊主靳松主持的市级小课题《自主学习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有效策略探究》已顺利结题,并被评为优秀课题。

  三、及时反思总结,丰富课堂内容

  1、及时反思总结

 我们历史组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的进行反思和总结,保证了教研活动有条不紊,紧凑而且富有节奏的开展。期中考试后各学科组老师交流了阶段性教学体会:郑婷老师《前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成荣梅老师的《高三历史教学反思》、赵仿老师的《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教学反思》等,都对前段教学做了认真的分析总结,有反思才有提高,有认识教学才有针对性,有总结才有落实。

  2、落实“说课比赛活动”

 按照教科室的要求,通过学科组内说课活动,推荐选手参加教研组、学校“说课比赛活动”,通过精心准备,说课活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促进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理论,熟悉教学大纲,熟悉教材,提高教师处理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学法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说课活动,每位老师感受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教学设计思想、教学设计内容、教学设计流程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只有做好这些,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游刃有余。

  3、开展有意义的历史活动

 为了提高导学案使用效率,规范导学案的书写,高二年级历史学科组安排了“优秀导学案展示活动”,通过展示,旨在带动全级学生认真整理、认真书写、规范答题的要求。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基础。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读史、学史的兴趣,丰富同学们的课内外历史知识,建议低年级历史学科组根据本学科特点,开展“感悟历史”讲故事比赛活动。“感悟历史”讲故事比赛活动如果组织的好,相信会非常受学生的欢迎,也增强了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历史学科真正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让学生通过读史、感史,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继承并弘扬民族传统,热爱国家,落实“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课堂还是一个过去时的课堂,是“古代”课堂不是“现代”课堂,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还没有普遍的落实到教学中。在今后的校本研训活动中,我们历史组在教学上继续加强审题训练,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切实提高对于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的质量,平时教学要坚持左图右书,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历史教育教学水平。

;

求''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本书。

“四书”的由来

儒学自汉武帝以后,取得了官方的学术地位。但是汉代的儒生治学的特点是谨守家法和师法,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弟子一个字也不能有出入,注重字词上的训诂之学。因此,汉代以后儒学逐渐走向衰微,东汉以后,儒学更是失去了独尊的地位。尽管儒学的衰微和道家黄老之学的兴盛、佛教的传入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主要原因是自身思想的僵化。到了宋代,许多儒学大师对儒学进行了改革,儒学呈现出焕然一新的状态。儒学大师朱熹从《礼记》中取出《大学》和《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相配,称为“四书”,“四书”之说由此而来。

“四书”开篇

1、《论语》开篇——修养法则

“学天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长期以来,我们把《论语》第一篇定位为“学而篇”,还说它是没有意义的,这不符合孔子的思想,因为孔子最主要的就是“正名”。“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孔子仰头看天,就是告诉我们,《论语》第一篇应该正名为“学天篇”。

第一句话也就是:学天时习之,不亦乐乎?

向自然学习,以自然为老师,在生活中实践,并养成习惯,不是很喜悦吗?“时习之”,“时”,时常、不时、常常的意思。“习”是什么意思?一般人说习就是温习、复习。没错,但这个层次很低。这里的“习”,应该解释成习惯。习惯怎么养成呢?就是要去做。向自然学习,懂得道理还不算懂,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实践,做得出来才算懂;做不出来,还要继续学。

第二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这里讲的是远方的朋友。若是隔壁的朋友过来,你每次都乐,那就惨了。他天天来,你一吃饭他就来,你也乐不起来,还会翻脸。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古人的用心,不是现代人所能够比拟的。

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就是很轻微的生气。人家不认识你,不知道你有多伟大,不知道你有多大贡献,但是你一点不生气,一点不高兴都没有,不就是一位品德修养良好的君子吗?这就叫做平常心。“这种人连我都不认识,是不是没有读书呀”,你这样想,心里会不愉快。凡是生怨,凡是生恨,凡是发脾气,其实最大的受害者是自己。什么叫生气?就是别人犯了错,结果由你承受。

2、《孟子》开篇——处世法则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开口就问你奔波千里而来,可以对我的国家有什么利处?孟子则开口就回答了这一句。简单的一句,提出的却是儒家的重大命题,乃至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重大命题——要仁义,还是利益?

这是一道难度极大的选择题,以至于几千年来,没有几个人能真正选好。所以“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的轮回才不断上演。老子的那句话如同预言也如同注解——“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人在局中迷的太久,陷的太深,也终究会遭遇“价值”二字的逼问。

这个时候,我们只能回到源头去寻找,注定要回到先贤所安立的起点,重新抉择。

3、《大学》开篇——修身法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既为人道,也是政道。主要有三大纲领,即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之中,依据《易经》“居中为吉”的原则,“亲民”居于“明明德”和“止于至善”的中间,成为核心课题。换句话说,“明明德”必须为“亲民”而“明明德”,而“止于至善”的效果,也必须合乎“亲民”的要求,才能使人安心而乐于顺从。

4、《中庸》开篇——天人法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高深,开篇三句说的更是大本大源。

“天命之谓性”。钱穆说:天命所与你的,就是人之禀赋,这就叫做性。人受了此性,这就在人之内有了一份天,即是说人生之内就见有天命,这不就是通天人了吗?

“率性之谓道”。因为人负天命,所以遵循天性,便是人生大道、自然大道。合乎人性,都是道;违背人性,就非道。太多人却早已忘了自己的天性是什么。

“修道之谓教”。上天赋给人善良的本性,顺此发展,择善而秉持,在实际生活中修养及印证,将一切蔽障完全除尽,恢复本来的光明正大,这就叫做“教”。

守得住性,把得住道,做得成教,就是那条天人合一之路。

历史关于儒学的拓展

高考历史复习总提纲

古代部分

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内容:西周时,武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巩固周王朝的统治。诸侯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自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作用: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但是到西周后期,由于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落,分封受到破坏,导致出现春秋战国分裂混战的局面。

(2)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大宗)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小宗)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秦——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从秦到清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

3、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影响?

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4、从汉到元(清)政治制度的特点:(1)呈现出两大基本矛盾和斗争: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二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2)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3)其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

5、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证。

消极作用:皇权极度膨胀,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明清之际,英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英国的光荣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等),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极大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从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

(1)、耕作方式的变化: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在井田之外出现大量私田。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活动,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精耕细作。

2、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生产不计成本、产品比较精美。

(2)主要成就:

冶金技术

冶铜:

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 春秋至秦汉: 广泛采用鎏金、镶嵌技术

冶铁

西周晚期:已能制造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 东汉: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炼钢

春秋晚期:有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

制瓷业

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东汉:技术成熟,青瓷、白瓷; 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输往国外; 宋代:瓷窑遍布各地(五大名窑); 元代:制瓷中心景德镇,出现青花瓷; 明清:瓷都—景德镇,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丝织业

距今五六千年前:出现蚕茧和丝织品 战国时期:棉、绢、罗、纱等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 汉代:丝绸之路 明清:进入鼎盛时期(1)丝织中心—苏州、杭州 (2)民营丝织业兴盛(3)丝织品工艺精巧,妆花缎、金宝地

3、商业

(1)市的形成与发展:

西汉: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市与住宅区(坊)严格分开,官府设有专门的官员进行管理,开市、闭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唐代:规模扩大,但市坊仍然分开,仍有时间限制(唐后期在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逐渐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出现了专门的商业机构,如经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市中外商云集。

宋代:商业空前繁荣,市坊界限打破,时间也不再有限制,早晚都可经营。

(2)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商帮

汉代: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五都)

唐代:北方:长安、洛阳,南方:扬州、益州(成都)、外贸港口:广州

宋代:北宋:开封,南宋:临安(杭州)

元:大都、杭州、泉州

明清:北京、南京、苏州、杭州

著名商帮:徽商、晋商(票号)

(3)中国古代商业有哪些特点?

A、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B、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C、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D、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4、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1)影响:重农抑商:阻碍工商业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海禁政策: 积极:一定程度抵制了外来侵略。; 消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隔绝了中西文化交流,阻碍科技进步,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它们被称为“诸子百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他们认为理想的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他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潜心办学和著述,整理六经,成为新学派的创建人,是后世的“至圣先师”。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这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

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

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到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

A、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B、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C、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D、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采取了三点具体措施:

其一,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其二,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其三,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汉武帝以后成为了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北宋程颐、程颢的思想:(1)“天理”是万物的本源;(2)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3)“仁”与万物俱生。

南宋朱熹的思想:(1)理气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理先于气而存在。(2)心性论,心统性情,人们应该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2)王阳明的新学

思想主张:心即理,人心便是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是一种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主张“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发挥了儒家“仁”的思想。其最大特点就是由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阳明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

4、明清之家的儒学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

(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西方用殖民征服的方式开始将世界联结成一个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整体。

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

2、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起源于六千多年前。在古文字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在隶楷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隶书、楷书。隶书盛行于汉代。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楷书盛行于隋唐。隶书、楷书是正式字体。在隶楷阶段,还出现了辅助书体──草书和行书。

1.儒学在不同时期的主要代表和核心主张:

春秋战国:孔子(核心是仁和礼,即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实现仁要遵循忠恕之道,实现礼要正名)

孟子(核心是仁政,实现仁政的途径是重民)

荀子(吸收法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施,王霸兼用)

汉: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有两层意思,君权神授以加强皇权和实行仁政以限制皇权)

宋明:宋明理学分先后两个流派,北宋程颐程颢、南宋朱熹的程朱理学,另一个是南宋陆九渊、明王守仁的陆王心学。两个流派的核心主张都是存天理灭人欲。两个流派在求理的方法上不同,“理学”认为理在物中要格物致知,“心学”主张理在心中要发明本心和致良知。(但是两个流派存理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存天理灭人欲)

明清:严格说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并不是正宗的儒学流派,它是一种对宋明理学的批判,这种批判并没有动摇传统儒学的统治地位,但使得传统儒学对自己有一定的自我反思和调整,如清朝儒者的考证风气。

2.不同时期的儒学对前代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发展:①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更为系统的仁政学说②发挥孔子的 民本思想,认为人民、国家比国君更重要,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继承孔子“性相近”的人性观,主张“性善论”

荀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发展:荀子吸收了法家思想,但基本上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要以礼为主,礼法并施,王霸兼用。

董仲舒新儒学(汉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发展:①继承:民本,仁政,礼②发展:融合了阴阳家、法家和黄老之学的思想形成新的思想体系;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阐述了三纲五常

宋明理学对前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①继承:仁,礼,三纲五常②发展:吸收佛、道教的思想,儒学从此具有了哲学高度将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次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其本质是将儒学伦理纲常极端化为“理”,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认为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路王心学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在于内心的反省,“发明本心”即可。

(注:宋明理学的实质:以儒学伦理纲常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宋明理学理的本质:儒学伦理纲常

宋明理学的核心:存天理灭人欲 )

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对前边儒学的继承发展:①继承:民本,仁政,君主制②发展: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强调君臣平等,是一种早期民主思想;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提出经世致用;反对重农抑商,倡导工商皆本

(注:1.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总特点:①批判君主专制制度②批判宋明理学,倡导经世致用③反对重农抑商,倡导工商皆本。

2.课本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评价,提到“这是一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后世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可以认定明清之际进步思潮是中国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跟法国启蒙运动是一样的。 除此之外两者很不同:比如①启蒙运动不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还提出了未来政治制度的设想(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②启蒙运动在实际运用上很成功,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中国的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③启蒙运动有很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启蒙家迫切希望改变旧有的政治制度,所以叫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而中国的明清之际进步思潮更多的是开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修补局部封建制弊端,没有迫切的提出改变旧有政治制度,不能叫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也没有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 )

3、 不同时期的儒学地位如何

春秋战国:是百家中普通的一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沉重打击(秦朝的治国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因为法家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需要,秦朝始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沿用直到清朝)

汉朝:董仲舒确立新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以后儒学一直是统治思想。期间有两次受冲击,但未动摇其统治地位。

①魏晋南北朝,受到佛、道的挑战,儒学出现一定的危机。后儒家将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与传统儒学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确立起精密的理学。

②明清之际进步思潮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学(理学),但未动摇其主导地位。后儒学做了一些反思改变,清朝的考证学派就是其体现(受经世致用的影响)。

4、每一阶段儒学发展变化的原因(产生的背景)

春秋的孔子

奴隶社会开始崩溃①经济: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②政治: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瓦解

春秋战国的百家 课P6页

整体: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中,处于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变革时期

具体:①经济: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 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②政治: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逐渐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③阶层:诸侯国重用有识之士,士阶层出现④文化教育:“学在官府”这种知识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

西汉的董仲舒

①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的需要②经过自我调整,儒学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理论③汉武帝即位后,渴望开拓大一统事业,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宋明时期的理学家

①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儒已经无法控制人心,魏晋南北朝以来佛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②三教之间相互吸纳渗透,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③为了重兴儒学,回应佛道的挑战,儒学家在弘扬儒学传统的同时,又吸收融合佛、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丰富和更新。

明清的进步思想家

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根本原因)②政治:君主专制加强,封建统治腐朽③思想:八股取仕,文化专制,程朱理学因循守旧④外部:西学东渐,近代思想科技的传入

5、每一阶段儒学的评价

春秋的孔子

①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②其思想在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未受重视,因为保守维护奴隶制,不符合实际政治的需要③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春秋战国的百家

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后世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②各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③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志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西汉的董仲舒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②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宋明的理学

①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②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①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远,其治学方法开清证学术之风气②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③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考证风气)④这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6、 儒家思想文化的作用

①在封建社会中前期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大一统民族国家的稳定,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儒家传统文化的传承②在后期逐渐僵化,妨碍了多元文化的发展,导致八股取仕、文化专制,妨碍了近代科技的产生与发展。

望采纳,谢谢~

文章标签: # 历史 # 儒学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