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热门专业 热门专业

高考历史大题讲解视频_高考历史奇葩题

tamoadmin 2024-05-31 人已围观

简介1.历史上有哪些难度较高的高考数学题目2.一道高考历史古代思想题目 不明白 求解 高分悬赏3.高考历史常考哪些历史常识题?4.高中历史选择题究竟怎么选5.那些让人脑洞大开的科举考题,究竟有多奇葩?6.高三历史题,答案选择A,哪位帮我解释下: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想向张海迪一样,努力勤奋,为祖国做出贡献。其实,这并不难,在我们学习气馁的时候,不要灰心,记住,风雨过后总是彩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有趣

1.历史上有哪些难度较高的高考数学题目

2.一道高考历史古代思想题目 不明白 求解 高分悬赏

3.高考历史常考哪些历史常识题?

4.高中历史选择题究竟怎么选

5.那些让人脑洞大开的科举考题,究竟有多奇葩?

6.高三历史题,答案选择A,哪位帮我解释下:

高考历史大题讲解视频_高考历史奇葩题

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想向张海迪一样,努力勤奋,为祖国做出贡献。其实,这并不难,在我们学习气馁的时候,不要灰心,记住,风雨过后总是彩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有趣的历史问答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这首曾在安徽芜糊地区流传的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在哪里成立的?

3、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叫做什么?

4、唐太宗时期,先后进谏200多次的名臣是谁?

5、“初出茅庐”中的“茅庐”本意是指谁的住处?

6、创造了“望、闻、问、切”的四诊法,一直成为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主要诊查手段的我国古代名医是?

7、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的革命政党是?

8、赵州桥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它的营造者是谁?

9、指出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的人是谁?

10、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哪位?

11、.火药始用于军事上是在什么时候?

12、龙阳之癖的 故事 出自于那本书?

13、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后谁被逼为湖北军政府都督?

14、“大清”的国号是哪位清朝皇帝定的?

15、八岁的小皇帝宋幼主赵昺被元朝逼的走投无路,被哪位大臣背着跳海而死?

16、召公、周公两位宰相共同管理政务,称为什么?

17、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期间发生了甘露之变?

18、杨贵妃死在什么地方?

19、汉宣帝靠谁的支持登上帝位?

20、公元1127年,金国军队攻入开封,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史称什么?

21、历史上李朔雪夜袭蔡州迫使谁投降?

22、是哪位周天子有西游昆仑会王母的 传说 ?

23、“王与马,共天下”里的王指的是谁?

24、韩林儿在谁的拥立下,带领红巾军与元军抗衡?

25、李后主(李煜)投降后,宋太祖(赵匡胤)封他的爵位叫什么?

26、唐朝工匠用各种矿物烧制出青、绿、黄三种艳丽的彩色陶器称为什么?

27、“戊戌变法”持续了多长时间?

28、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是谁?

29、扁鹊本名叫什么?

30、周桓王曾被郑国哪位大将射中肩膀?

31、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谁?

32、宋太祖为了巩固统治,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加强中央集权。他设酒宴,解除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这个历史事件称为什么?

33、中俄的哪个条约规定割让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给沙俄?

34、苏秦和张仪一个搞合纵,一个搞连横,他们彼此之间首先形成了什么?

35、北宋的最后一个皇帝是谁?

36、谁对刘邦说:“儒生无法建立战功,但可以治理天下。”

37、石敬瑭当了皇帝之后,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谁?

38、秦灭六国后,赢政称“皇帝”,意思是?

39、灭掉唐朝的节度使是谁?

40、石敬瑭借助辽的势力灭后唐时,后唐的皇帝是谁?

41、民国时期有名的倒戈将军是谁?

42、是谁篡夺了南朝宋政权?

43、凌烟阁24功臣,谁居首位?

44、中国历史上的圣人中,“茶圣”是谁?

45、战国时期三家分晋的是哪三家?

46、宋代的“学象生”,今天称为什么?

47、中国高等学府北京大学的前身是?

48、澳门回归祖国的日期是?

49、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哪八位文学家?

50、《 清明 上河图》的作者是谁?

参考答案:

1、太平天国运动 2、南京 3、交子 4、魏征 5、诸葛亮 6、扁鹊 7、同盟会 8、李春 9、林则徐 10、万历帝(朱翊钧) 11、唐朝晚年 12、《战国策》 13、黎元洪 14、皇太极(清太宗) 15、陆秀夫 16、共和 17、唐文宗 18、马嵬驿 19、霍光 20、靖康之变 21、吴元济 22、周穆王 23、王导 24、刘福通 25、违命侯 26、唐三彩 27、103天 28、魏源 29、秦越人 30、祝聃

31、李冰 32、杯酒释兵权 33、《北京条约》 34、攻守同盟 35、宋钦宗(赵桓) 36、叔孙通 37、契丹 38、“德过三皇,功高五帝” 39、朱全忠(朱温) 40、李从珂(唐末帝) 41、石友三 42、萧道成 43、长孙无忌 44、陆羽 45、韩赵魏 46、口技 47、京师大学堂 48、1999年12月20日 49、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50、张择端

最有趣的历史问答题相关 文章 :

★ 问答历史大题该怎么做

★ 高考12种历史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技巧

★ 12种历史问答题的解题思路与快速记忆历史时间及事件方法

★ 高考历史问答题回答技巧归纳

★ 高考历史问答题解答技巧

★ 如何解答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

★ 初三下历史知识点总结与问答题的解答方法

★ 高考历史解题技巧:怎样回答大跨度问答题与逆向思维答题技巧

历史上有哪些难度较高的高考数学题目

科举制度是隋朝隋炀帝开创的,他开创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为国家效力,但是每一个朝代它科举制度中的题目类型都是有所不同的,如果说从我们现代人的眼光去看这种科举制度当中那些题目的类型的话,我们会觉得这些题目都十分的奇怪。因为这些大多数题目都是从《周礼》,《礼记》,《春秋》,《孟子》,《论语》,《大学》本书中选出来的。而这些书中的内容无非就是教人们忠义孝礼还有诗词等。但这些内容都十分的狭隘,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其实说到底,这些都是封建统治者们为了加固自己的政权而设置出来的,可以说封建统治者们就是通过科举制度把人们思想洗洗脑,然后为自己服务。

如果我们再从明清时期来看科举制度的话。那么我们会发现,他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及考试范围更小,相比于隋唐宋等时期。这一时期科举制度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这个八股文在当时,对于许多那个学子来讲谈之色变,因为这个八股文,它的限制十分的多,它在格式上有限制,而且在字数上还有限制。并且那些考官还会对考生的考生的回答咬文嚼字。也就是说只要其中有一个字不符合规定的话,那么他就会落榜,如果严重的话传到那个皇上那里的话,还可能会杀头。由此就诞生出来了文字狱。因此这种形式的科举制度对于当时来讲严重的限制了当时的文学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强权政治。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其实就会发现,科举制当中的题目,其实就是由统治者来确定的,那也就是说这些统治者就会怎么对自己有利,那么他就会怎么来设置题目,以达到加强皇权的作用。题目显得怪,那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道高考历史古代思想题目 不明白 求解 高分悬赏

恢复高考的44年来,一共有3次高考数学特别难,被称为数学难度巅峰。

(一)1984年高考数学

1984年的高考数学被很多人认为是历史上最难的一次数学高考,每道题看起来都像是奥数题。很多高材生出了考场后面如死灰,内心十分绝望。

据几位当年参加过高考的人回忆,其中一位考生,那年高考他数学考了13分,但还是上了一所985大学。另一位同学高考理科数学考了41分,但这个成绩已经不低了,他印象中大题没有一个做完整的。最后,这位同学总分考了453分,还高出本科线13分。

(二)1999年高考数学

1999年的全国数学卷平均分只有60分。该年高考主打创新思维,并且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并且了传统出题的局限性,如果思维不够活跃的话,很难得到高分。

这一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考内容的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重点”,要求“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在试题设计上增加应用型和能力性的题目”。

在这样的时代和政策背景下,1999年是一个关键的年份,正面临着新旧教材的更替之年,需要体现新高考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也对人才的选拔提出新的标准。所以这一年的“难”,更多的体现在对数学考试的创新上,要求学生进一步打破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综合培养自己各方面的数学能力。

(三)2003年高考数学

2003年爆发了著名的“非典”,事实上,原本每年高考都在7月份举行,由于各地天气炎热,导致很多学生发挥失常甚至中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非典爆发之前,教育部就已经下发政策,将高考时间提前到6月份考试。突如其来的非典导致了绝大多数学生复习期间中途断课,但是出于政策的平稳考虑,高考依然在6月份举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613万考生在那年迎来了后来被称为"史上最难高考年与最大惨案"事件。难,一方面是体现在时间上,非典疫情导致许多学校在4月停课并且高考比起往年还提前了一个月。

另一方面就体现在了试卷难度上,那年的各科高考试卷难度比起往年都有所增加,而数学更是让无数考生以泪洗面,据说那年数学的平均分仅仅只有60多分,也因此被无数考生称为高考数学"最大惨案",其中江苏卷更是被作为话题讨论到了今日。

高考历史常考哪些历史常识题?

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是有为不就与国无政相对吗?(我认为啊)这两句总的意思是说日月之灾是有原因的,原因是国无政而自取谪于日月之灾,所以为政要慎。总的来说是,日月之灾有因,是因为国无政,不是自然而然就有的。(仅仅是自己的个人看法,不知道对不对)

高中历史选择题究竟怎么选

我是09届江苏的,就拿我们那一届高考来说吧。09年的高考尘埃落地,全国二卷历史高考试题犹如当头棒喝,震惊了全国师生及家长。紧接着全国痛骂二卷的声音铺天盖地,就是那些不用全国二卷的地方也加入了声讨队伍,甚至有人把出题老师的名字放在网上供人有的放矢的谩骂。学不学一样,教不教相同,尤其是一些平时功夫下足了,成绩优秀的学生,与那些平时不怎么读书,上网、玩游戏的学生成绩差不多,觉得实在不公平,怒火熊熊。

高考从大纲版向课程版转型之际,高考试题在逐年变化。07年有了较大的变化,但因为当时试题偏离主干知识,师生不满之余,没有做更深入的研究。08年有了更大的变化,比如第12题就是一个信号。师生已经注意到了,只是没想到会有整体性的调整,以为还会是渐进式的变化,尤其高三的师生根本不敢做太多的变动。结果09年做了干脆彻底的调整,让师生、家长无法承受。那么09年试题的特点有哪些呢?

第一,09年高考全国二卷试题确实有偏、冷、怪之嫌。

1、试题内容忽略了学科具体知识。统揽试卷,试题几乎全部是根据试题给出的材料有效信息,自求教材没有的结论,只有第15、19、21题,算是与教材有隐性联系。以往试题如果给出的材料是依托教材的新材料,试题答案是自求教材没有的结论,如果给出的是与教材脱钩的材料,试题答案与教材内容有隐性联系。但今年的试题所给材料是与教材脱钩的新材料,试题答案是自求教材没有的结论。09年的历史考纲与08年相比一字不差,没有变化。以为在向新课程转型时期,会保持稳定性。实际上是因为今年试卷不依据考纲所列考试范围出题,所以没用也就不用变。

2、试题立意缺乏人文关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无法实现高考测试的选拔功能。如第39题与学不学历史无关,只要学过初中语文课文《隆中对》,作答就可与学过三年高中历史学生的答案相媲美。再如第37题所给材料是没有依托教材的新材料,背景是20世纪初教材没有涉及的思想领域,内容是学生读不懂的古文,考查的是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分析、比较、评价等多种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中学生既要翻译又要组织答案,实在难以做到。中学历史课程是国民教育的基础课程,中学历史教育不同于大学的“专业化”的历史教育,应该尽力避免中学历史教育的“专业化、学术化、成人化”的倾向。从整体来看,试题显然是把中学生当作大学生来对待,不从实际出发,测试过于“专业化、学术化、成人化”,所以缺乏区分度,不能实现高考测试的选拔功能。

3、试题形式刻板、不活泼,构思不精,有故作高深莫测之嫌。试题大部分是文字性材料,且主观性试题所给材料全部是文言文,其他客观性试题表述专业化、学术化、成人化非常浓厚,仅第14题、15题用了一幅图、一个表格作为点缀。整体来看,试卷板着面孔、冷冰冰的样子。试卷缺乏时代感,第39题考查三国时魏蜀吴的关系,让这种特点尤为突出。第37题试图体现热点“国学热”,但因为背景是20世纪初,材料是学生读不懂的古文,隐性涉及当今社会对“国学”的看法和认识,所以其时代感就大打折扣。试题构思不精,欠缺严密。如第37题,所给材料过于突兀,让人摸不着头脑。如果在试题给出材料前先介绍一下邓适其人,学生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就容易读懂材料,也就易于作答。

总的来说,全国二卷历史难得让师生绝望。那么,为什么命题中心会以全国二卷做这么干脆彻底的调整呢?是不是仅仅因为这些专家脱离实际,脱离中学教学呢?我分析这实际上是高考命题组有意为之,全国二卷相对全国一卷来说适用于边疆相对落后地区,如黑龙江、吉林、云南、贵州、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和西藏,历年相对简单,但今年是过分的难。是因为命题组就是想从这些考生成绩相对差些、人数相对少些的地方入手,进行根本性的变化,通过这种根本性的变化来改变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内容和形式,具有很强的导向性。

第二,09年高考二卷试题强烈的导向性

1、高考测试力图摆脱教材的束缚。

全国二卷历史到底是怎么调整的呢?仔细解读09年高考试题,你会发现这种调整实质是脱离现行某一教材。这种调整几乎贯穿了整个试卷,只有21题、22题、37题(1)、(2)问的部分与老教材有一定的隐性联系。脱离教材的实质是教材职能的变化,教材的职能也许很多,但我认为过去教材最实用的职能就是考试,教材既是考试依据也是考试目标,也就是高考考查的是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熟读了教材、理解了教材,考试就没问题了。试题的难度体现在对教材内容进行问法上或思维上的转化,所以过去我们老是担心出题人会在问法上为难学生,绝不担心超出教材范围。教材就是考试的工具。但是当前高中新课程历史教材有四个版本,新课程高考试题不可能依据某一教材、某一版本,只能在《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范围内命制。摆脱教材、版本的束缚是高考从大纲版向课程版转型的必然结果。

2、测试依托《考试大纲》考核目标与要求,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对三维目标的考查。测试首先考查了《课程标准》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即“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全国二卷历史测试卷看,13题考查了唐朝的经济,14题考查的是明清民族关系,15题是经济体制改革,16、17是早期英美资产阶级革命,19题是德国统一,21题是雅尔塔体系,22题是亚洲经济,23题是全球化,37题是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等,可见考查的基本是重大历史问题。试题通篇都是通过创设新材料、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的形式出现的,考查的是“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尤其37题和39题两道主观题,在设问中就明确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词语体现其对能力目标的考查。

其次测试突出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课程标准》指出“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我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全国二卷历史测试卷看,试卷所有的试题都是通过创设新材料、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的形式出现,并且是自求教材中没有的结论。实际就是运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历史学习基本方法来解决问题。第37题的第(2)问是开放性试题,且在评分标准中明确要求“评析须有史实、有分析、有论点,言之成理。”学生必须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否定另外的观点。体现了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和“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

第三测试渗透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例如第37题试图通过对“国学热”的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并且与文艺复兴运动进行比较,体现了开放的世界意识。

依据全国二卷历史测试卷的特点,我认为今后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正确把握方向,教学目标要围绕实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进行。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应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不仅掌握历史知识,还要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掌握历史基本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正确方法。历史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研读史料,获取信息、辨别真伪、运用材料论证探讨问题,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用教材中的史料和其他途径收集的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而不是从“课本”中学习历史,改“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以“提出问题,提供或收集材料,解决问题”的流程展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三、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哲学、文学和法学等与历史相关的人文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高考改革也在进行。我们要及时转变理念,把握课改和高考方向,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考的需要,向真正实现课程改革目标迈出坚实的一步。

那些让人脑洞大开的科举考题,究竟有多奇葩?

我们要了解高中历史选择题的命题特点,选择题是高考历史的二大题型之一,具有灵活性高和区分度强等特点,以其材料新、情境新、史味浓而深受人们欢迎。它所引用的材料都是原始史料,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

高中历史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多样化,主要体现在题干与选项的设计上,主要有以下特点:就单题而言,就是通过改编新高考选择题,了解、掌握并运用调控难度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就整卷而言,就是要参照新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布特点。偷梁换柱:用偷换概念、移花接木等方式来造成考生推理、分析、判断的障碍。因果倒置:将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听。舍本求末:以表面现象、假象掩盖、否定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以细枝未节、无关紧要的叙述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因素。以偏概全:用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有意用片面性的说法制造全面的假象。渔目混珠:并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史实、观点,正误交错,渔龙混杂,以扰乱正常思路。似是而非:表述含有科学的、合理的成分,但整体上有很大的缺陷;有的在一定的条件下能成立,但题干中缺少这种条件;有的整体上勉强可以如此表述,但内涵不透彻。答非所问:即备选项与题干无关。

高三历史题,答案选择A,哪位帮我解释下:

大家都知道,现代政治制度的三大基石:考试选拔,文官制度,民主选举。古代中国就贡献了前两个,下面就谈谈其中的考试选拔。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的方法来甄别选拔人才的国家,考试对于我们一点也不陌生。中国有一千多年的考试文化,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各式各样的考题。 现代学生在考试前最希望的事,就是老师能够「 ”划范围”。这道程序在古代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古代的考试范围是固定的,尤其到了明清时期,几乎都出自《四书五经》。但《四书五经》就那几句话,每年都要考,这该怎么办呢? 没关系,出题老师们有个绝招,叫做——截搭!就是把《四书五经》中不同篇章的句子拼凑在一起出题,考题很难看出逻辑性,于是就产生了很多奇葩考题。 清代《制艺丛话》里收录了一道考题:乃是人而可以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 前半句出自《大学》:「 ”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意思是人还不如鸟吗? 后半句出自《诗经》:「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这两句实在没有任何联系,能写出长篇大论,实在是很烧脑筋的。 清代道光年间有一道这样的考题:君夫人阳货欲。 「 ”君夫人”三个字出自《论语·季氏》:「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意思就是诸侯正妻叫做君夫人。 「 ”阳货欲”三个字出自《论语》:「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意思是有个叫阳货的人想要见孔子,没见着。 但把这六个字组合在一起,这又是什么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说国王的妻子看到了不可描述的东西,于是产生欲望。这是在讽刺皇后红杏出墙吗? 以上两道考题虽然奇葩,但好歹是中国文字,要是遇到一个看图说话,那就纯靠脑洞了。 《清裨类钞》说嘉兴地区某年县试,主考官出了个题: 0 注意,当时,既没英文,也没 *** 数字。以前中国没有零的概念,记账时碰见为零的,都用空白代替。那这到底是啥意思呢? 不过这难不倒我们脑洞大开的考生。 考生甲说:「 ”得天象也。”意思说这是天命所归。 考生乙说:「 ”无方体也。”意思是说有规矩才能成方圆。 这两篇回答既切合题目,又抒发了治国之道,真乃奇葩回答中的精品! 其实真正的奇葩考题重灾区不在地方,而是中央,特别是殿试这一环节,因为是皇帝亲自主持,而皇帝思维总是天马行空,所以奇葩的考题总让人措不及防。 我们先来看看唐朝天宝四年的一道应试题: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换成大白话,皇帝的意思就是让考生们快用华丽的语言来夸夸朕。 这道题其实是老生常谈,就是让你歌颂皇帝圣明,太平盛世。 到了开成二年的应试题,忽然不按套路来了,让考生们写《霓裳羽衣曲诗》。 这是让考生们歌颂先帝和妃子之间的爱情吗?这个度该如何把握呀。 到了宋朝,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夫出身,所以殿试的题十分霸气。有一次赵匡胤亲自主持殿试。 当时的两位考生王嗣宗、陈识最先交卷,而且都是满分文章,这下主考官赵匡胤犯难了,该点谁为第一名呢? 赵匡胤不愧是武林高手出身,立马想到了一道考题——角力,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相扑比赛,谁赢谁是状元。 于是王嗣宗、陈识就在大殿上摔起跤来。最终王嗣宗摔倒了陈识,被点为当年的状元。 赵匡胤擅长武功,所以想到了相扑考题,但要是遇到像乾隆那样的,又是一种考试办法。 有一年,乾隆皇帝主持殿试,面对满殿才子不知该如何定名次,于是出一联: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谁是摘星汉? 江西才子刘凤诰当即应对:「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用「 ”东南西北”对「 ”春夏秋冬”,用「 ”摘星”对「 ”探花”,不但巧妙又寓意深刻。 于是乾隆朱笔一点,刘凤诰就被录取为一甲第三名探花。 如果文采不相上下,武功又旗鼓相当,那该怎么办?那也没关系,别忘了,还有颜值呢! 考试拼颜值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早在唐代的《选举志》提出了想要参加考试的标准,第一条就是「 ”身”,即体貌丰伟。所以,丑陋的钟馗注定当不上状元,最终活活气死了。 到了明代,更将这一标准发挥到了极致。明太祖朱元璋自己长得丑,对别人要求却挺高。有一次他查阅殿试试卷,发现郭翀的文章写得不错,真乃状元之才。 但当他看到郭翀的面相后,发现对方长得比自己还要丑,于是就把郭翀定为第二名的榜眼。 把大帅哥吴伯宗定为了大明朝开国的第一位状元。 1905年,科举正式废除。你以为到了民国,奇葩考题就消停了吗?并没有。 我们先来看看1923年的北大国文试卷的一道考题—— 请为下列之文,试着加以标点符号: 自入莱芜谷夹路连山百余里水隍多行石涧中出药草饶松柏林藿绵蒙崖壁相望或倾岑阻径或回岩绝谷清风鸣条山壑俱响凌高降深兼惴栗之惧危蹊断径过悬度之难未出谷十余里有别谷在孤山谷有清泉泉上数丈有石穴二口容人行入穴丈余高九尺许广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烟墨犹存谷中林木致密行人鲜有能至矣。 估计那些专喝洋墨水的考生,能当场晕倒。 北大的考题如此之难,清华也不甘落后。 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著名史学家陈寅恪亲自出题,以「 ”孙行者”为上联,要考生们对下联。 考生写的答案五花八门,「 ”唐三藏”「 ”猪八戒”「 ”沙和尚”的答案,比比皆是,但全都归为不及格。有个考生一怒之下,干脆写了个「 ”王八蛋”,更是文不对题了。 其实这是一道「 ”无情对”,孙对祖,行对冲,者对之,正确答案是「 ”祖冲之”。 不过,虽然奇葩,截搭题考的是四书五经的背诵程度,总有个范围,熟读四书五经,才能不乱了方寸。而且,古代科举考的是思想,重要的不是题目,而是他文章里表达的是什么,只要立意被看中,这才是正道。 ?

代议制总统共和制不是美国的专利,许多西欧国家也有类似的政体。。。

其他几项都是明显的美国特征。

对于这种题型,在没有明确把握的前提下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法对于许多文科生来讲是很好的法宝。一些模棱两可的概念可能自己从未听说过,但是其他的选项有明显的错误的就可以做出选择了。

如果是简单题就要另行考虑了,当年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希望说这些对你能有所帮助吧,谢谢了 !

文章标签: # 历史 # 高考 #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