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热门专业 热门专业

五岁高考天才_五岁得知13年后高考

tamoadmin 2024-05-29 人已围观

简介1.13年了,高考659分,上中科大不上清华的湖北神童,如今怎样?2.10岁上大学,13岁读研,曾经的神童现在怎样了?3.2014年出生的孩子哪年高考4.13年前那个高考763分,背着瘫痪父亲上学的黄来女,近况如何?5.13岁还有几年高考感谢“英语老师Minnie”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话说当年,这个当年是在2006年,那个高考故意考0分的女生,名字叫蒋多多。 如今怎样了?如今她已经成为一名农

1.13年了,高考659分,上中科大不上清华的湖北神童,如今怎样?

2.10岁上大学,13岁读研,曾经的神童现在怎样了?

3.2014年出生的孩子哪年高考

4.13年前那个高考763分,背着瘫痪父亲上学的黄来女,近况如何?

5.13岁还有几年高考

五岁高考天才_五岁得知13年后高考

感谢“英语老师Minnie”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话说当年,这个当年是在2006年,那个高考故意考0分的女生,名字叫蒋多多。

如今怎样了?如今她已经成为一名农妇,成为地道的农家人。

从小学到初中,蒋多多一直学业成绩很优秀,但是到了高中后,她开始“不务正业”,不知怎么就鬼迷心窍搞起了写作。要知道,在她这个年龄,一但不把心思放在高中学业之中,而是把业余爱好当成了主业,基本上不会有好结果。因为高考有高考的规则,不可能专门考你的业余爱好。但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改变了蒋多多对现实的认知,她对现行的教育制度开始出现不满情绪,带着这种负面情绪她走入了高考的考场。

蒋多多在高考中,完全带着一种极端负面情绪,她明知道不可以在试卷密封线外写名字,并且用8000字的长文 发泄着高考的极度不满, 故意违纪将文综考成零分。现在回想起蒋多多的做法,她基本上在步入考场前就已经打定主意,决心和应试教育来一次硬碰硬。但是她明显错判了形势,自己这种做法除了造成一时的轰动效应外,对她几乎没有任何好处。而她的人生,恰在2006年从对学业的希望中坠入人生的谷底。

尽管高中阶段,蒋多多因酷爱写作,也曾经发表过几篇文章,但是恰是这几篇文章冲昏了她的头脑,她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有天赋,即便考不上大学,她甚至可以靠写作为生。但是她又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一个连高考规则都不遵守的人,且本身也没有什么写作天赋,又能走多远呢。高考失利后,她面对巨大的争议,最终败给了自己的冲动。写作这条路走不通,只好老老实实回家做农人,后来嫁人为妇,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结束语 :蒋多多不能算是一个悲剧性人物,只能说她是一个极具个性化的人,因为高考失利是她主动选择。她知道自己当时那样做,百分百分被淘汰。既然是有备而来,肯定也会思考以后的人生路该怎样走。一切都已经成为烟云,当我们再度旧事重提时,反而能把蒋多多当成是一面镜子,去教育我们的孩子,做人绝不能走极端,必须要踏踏实实完成你当眼下要走的路。

蒋多多,笔名 碎心飞魔 ,河南省南阳市八中学生,2006年参加高考,因为在高考卷子写满了对教育制度和高考制度的不满,高考故意得0分而成为2006年的高考新闻人物。

最后,她的文综是0分,总分114分!

“我是永远不会后悔的。”这是当时蒋多多的誓言,表达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如今,13年过去了,这个“零分女孩”现在怎么样了?这是大家都关心的事情。

没有奇迹!这个32岁的女孩,现在成了一名家庭妇女,“这件事我现在觉得有点好笑”、“自己选择的道路,错了也要自己走下去。”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

蒋多多,是一名喜欢写作的女孩,她不喜欢把自己的时间用在物理数学这种他不喜欢的科目上去,他认为只要语文好,只要作文好,一样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大学,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让有关部门下来调查,达到她的愿望。

然而,事与愿违!事情并没有按照她设想的方向进行,她的做法,只是“螳臂当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2007年高考0分的陈圣章、2008年高考零分的吉剑、李坚、徐孟南、2010年高考0分的张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 后悔!

一、高考,不是唯一的路,却是最公平的那条路!

作为重点高中的老师,我见过太多的农家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好大学,找了好工作,从而成功跻身于 社会 中上层的学生,如果不读书,他们就和他们的父辈一样,处于 社会 的底层。

有人说,比尔盖茨不读书也可以成功,马云读书不好也可以成为中国的首富,但是你确定你读书不好,能像他们一样成功吗?他们的成功,在于他们的高能力和高智商,你不读书,能有什么?财富、智慧、经验还是人脉?

如果都没有,你就应该读书,去适应规则,而不是让规则适应呢!你喜欢写作,高考就会给你破格录取,如果都这样,那些获利者肯定也不是你这个农村子弟,多数规则,不是随意被打破的。

二、高考,是普通人成功的捷径

王思聪成年后,王健林直接给他5个亿去创业,在一次采访中,王健林说我愿意给他10个亿去创业,一次5个亿,允许他失败两次。当主持人问他:如果再给5个亿也失败了怎么办?王健林的回答是“让他回万达上班。”

这就是有钱人的子女,人家即便是失败,也是有出路的;但是,出身平凡的你凭什么去成功,如果没有高考,如何改变命运?

用自己的一点爱好,去挑战高考的规则,这无疑是愚蠢的做法。

二、与其说是个性,不如说是叛逆

如果蒋多多真的有才,现在 社会 给他众多成名和成功的机会,比如她可以进行网络创作,也会有不菲的收入,很可惜,她的创作之路并没有延续下去。

很可惜,蒋多多那个年龄,并不懂这些;很可惜,当她懂了的时候,已经为时晚矣!

她曾经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她曾经是一个怀揣梦想的女孩;她曾经是父母心中的祈盼。但这一切都从高考零分开始变得遥不可及了 。

她就是蒋多多(笔名碎心飞魔),河南省南阳市人。从小学到初中蒋多多一直成绩优秀,父母希望她能像姐姐一样考上大学光耀门楣,但上高二的时侯她开始沉迷写作,成绩一退再退,虽曾发表过几篇小文章,但并无大的成就,母亲多次劝她,但她表面上答应,却依然我行我素将所有心思放在了写作上。2006年高考中她在试卷上写满了对教育制度的不满,并将笔名“碎心飞魔”写到了密封线外,结果被判为零分与大学无缘。

落榜后的她在生活中处处碰壁,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现在已嫁为人妻,过起了相夫教子的生活,但 在谈起高考故意考零分之事时,她依然悔恨不已。

蒋多多的经历不是个案,她应该引起人们的反思。

韩寒的成功,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效应,很多文艺青年纷纷仿效,蒋多多就是其中的一员。但已过而立之年韩寒虽然事业有成,仍在多个场合上表示 自己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不值得仿效。很多人只看到的是韩寒退学,却没有看到退学后的韩寒付出了什么 。另外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韩寒的天赋和环境,韩寒的父亲是文化站长和《金山报》的编辑,这为韩寒的成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 韩寒的情况是不可仿效,我们应该以学习为主,把写作当作业余爱好,考上大学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更加丰富,才能写出更好的作品。

蒋多多是一个农村娃,她应该明白高考是农村娃改变命运的一条捷径,因为农村娃和城市娃无论在人脉还是经济上都没有优势。虽然高考制度还有弊端,但它会越来越完善,想凭自己在高考试卷的几句话来改变这个制度,实在是太天真了。

总之, 我们应以蒋多多为例认真反思,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时间的车轮滚回到2006年,那个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很多孩子,特别是农村孩子大多指望通过高考挤过独木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但是,谁也没想到,那个叫蒋多多的女孩,居然为了自己所谓的文学能,在笔名写满试卷,结果原本成绩优异的她以高考0分落幕。

1.任性的后果只有自己承担。

这个孩子是任性的,为了梦想居然能做到极致,但是梦想并没有因为她的付出而实现。她的做法无疑是任性的,不理智的。后果不可能别人帮你承担,不管是什么样的苦果,都只能自己吞下去。

我们县有名文科状元,是我母校毕业的。有一年期末考试时,年少轻狂的他居然不写语文试卷,把老师和家长气得捶胸顿足。

不过好在高考时,他还算清醒,没有因为任性不写试卷。后来高考时取得了县状元的优异成绩,现在在成都某银行上班。

2.梦想固然美好,但是要找到实现梦想的正确途径。

年少时候都会怀揣着梦想。但是梦想绝不是一句空谈,要实现梦想必须要借助许多外在条件。

要想实现梦想,必须要有一定的学历和经济实力。少年时期的我也有文学梦,也喜欢写诗和散文,但是从来没有觉得中考阻碍了我的发展,虽然我只是中师毕业,但是师范三年,我写了许多少女时代的诗。即使是现在,也常常写一些喜欢的东西。

我知道,得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才能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3.现实是残酷的。

一位才女,因为愤怒,因为对高考制度的不满,因为一心想追求自己的梦想而放弃进大学。如今只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相夫教子,我想她不会希望孩子走她的老路吧!

结束语:每个人都有冲动的时候,但是切不可乱冲动,不能因为冲动葬送了自己的前途,更不能为了所谓梦想而做愤青。

感谢英语老师Minnie的邀请。

如果没有这道题目,我早已忘记了当年还有这样一个女孩,想用一己之力改变高考制度的现状。然而,这一螳臂当车的行为,留下的,只有一地芳华。 这个女孩名叫蒋多多,河南南阳人,2006年参加高考。按这个年龄,她应该是87年生人。在她所在南阳市卧龙区王村乡蒋庄村,当年只走出过两名大学生。父母给她取了这样朴实却充满意味的名字,也是带着深深的期许。虽为女孩,父母并没有过早放弃她的教育,而是期待着她能像姐姐一样好好学习,成为村里另一个大学生,最终走出小山村,过更加多彩、富足的生活。在她弟弟心目中,姐姐也是一个优秀的高中生,肯定能考上不错的大学。

蒋多多在高中时成绩确实还是不错的,但到了高二,她因为一次机缘,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从此便沉迷于写作中。哪怕是高三,她也满脑子都是写作、写作。这种状态,在父母和其他人看来,属于着魔状态,但在她自己看来,似乎是发现了成功的金光大道。

然而,违规答题的结果并没有如她所愿,她最后的考分也不是0分,而是114分。不过,这一行为足以引起媒体们的兴趣,各种采访也纷至沓来。不过,这个时候的她,内心想的并不是对高考的批判,而是对自己冲动的悔恨。更可惜的是,她最终放弃了复读的机会,留在家乡务农,成为了一个彻底的农妇。 曾经的诗与远方,现在仍然在摸不着的远方 。

第一,俗话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同样,在什么阶段就应该做什么事。一个人如果不能认清这点,她很可能会踩错节奏,错失人生发展的机会。如果蒋多多晚两年发现自己的写作特长,在考入大学后进行写作,她的人生或许是另外一个样子。

第二,青春期的孩子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但这种叛逆除了影响自己的成长外,别无用处。我们并不鼓励逆来顺受的孩子,但更不鼓励孩子在根本不具备力量的时候去对抗制度对抗传统,这个时候你的拼死呐喊,恐怕也只是大海中的一个涟漪。更何况,她自己对高考也并没有深刻的认识。

蒋多多事件已经过去很多年了,留给我们的,更多的是教训。人生经不起豪赌,拿自己的人生去换一次痛快,不值得。

笔者并不赞成许多答友对这位蒋多多同学的横加指责,准确地说,她应该是生不逢时,如果赶在当下这个网红肆虐的时代,她的这种轰动效应,必然让她成为超级网红,再加上她有着一手不俗的写作能力,仅仅靠网络自媒体,就能让她赚个盆满钵满,也许真的能够功成名就了呢!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当年那个高考故意考0分,把自己笔名写满试卷的女生,如今沦为 社会 底层,是她个人的人生选择,也是成长中偏激叛逆的代价,值得现在的年轻人认真汲取经验教训,不要这么任性胡为, 社会 不会惯着你的偏执!

当年到底是哪年呢?其实是2006年。我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当年故意考0分的蒋多多跟我基本上算是同龄人。

我是2004年参加高考的,她是2006年。那时候,通讯不发达,我们听说这件事时已经距离高考很久很久了,但 我们的内心是热血沸腾的 。请容我说句心里话,我们当时是这样想的:

真有种!干了我们一直想干却不敢干的事,牛逼!

可是,几年之后,当我大学毕业工作了之后,当我成家立业有了孩子之后,当我看到那么多的同龄人苦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之后……我忽然又想起了蒋多多,我的想法变了,我想的是:

幸好我当时胆子小,不敢那么叛逆。不知道那么勇敢的蒋多多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

我不知道蒋多多现在过的怎么样,我也不想知道。我觉得不论如何那都是她少年轻狂时犯的错,十多年过去了,她不应该再因为这件事受到打扰。

不过,作为旁观者,我们应该作几点思考:

我们从6岁开始上小学,18岁才能走上高考的考场。12年早起晚睡,熬夜刷题,十分辛苦。谁的青春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不单单是你我。

辛苦了12年,却在高考试卷上写满与试题无关的东西,用0分来对抗高考。很帅吗?

一点也不帅,这样做其实是在辜负自己12年的青春!

有人说,我爱写作,我不想参加高考;有人说,我爱做生意,我不想参加高考;也有人说,我想去世界各地旅行,我不想参加高考……

小七说: 高考结束,我们才刚刚18岁,做什么都不迟。不论你有什么兴趣爱好,都不要以此为借口放弃高考。

那些读书时不努力的人,那些放弃了高考的人,如果有机会,过10年后我们可以去问问他们是否后悔?

曾经无数次听到别人感慨:“当年要是好好读书就好了……”

可惜,当年已经远去了……

人生什么阶段就该做什么事!小的时候,还是好好读书吧,为自己今后的人生积蓄资本!

年轻的倔强,败给了现实的残酷

多年后,对于高考的记忆还是深刻的。毕竟,这个对于绝大多数平凡世界的来说都是一生难得的机遇。

我感恩与高考。中考的时候,乡里的中学高中部扩招,我幸运的以倒数第6名的成绩光荣上榜,有了读高中的机会。要是没有扩招,我的人生将很有可能重复父辈的轨迹。考上也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因为毕竟是倒数10名以内的“差生”。于是,得再次努力,不做差生。就是这三年中,也爱上写作,开始写小说、逐渐对于外面的世界有期待,有了大学梦!

2004年,在南方的一个城市去读书,正式离开家乡,开始漂泊的生活,有了留不住金身的城市,安放不了梦想的家乡。

回头想想,要不是中考扩招和高考给的这个机会,如今我连败给现实的机会都没有,也许只能重复父辈的生活轨迹。

傻,高考是人生中最华丽的舞台,我想参加还没机会呢,小时候家里穷,没钱读书,我也爱写作,老师也经常表扬我写作水平很好,可是我只当是一个爱好,因为我深深明白,我不可能成为什么大作家,我只是一个农村家庭穷苦百姓的女儿,我没有强大的背景,没有后台没有经济支柱,我甚至常常挨饿,能吃饱饭我就已经很满足了。所以在初二结束那年,我就出去打工赚钱了,我常常告诉自己,不要抱有幻想,对我来说,那是奢侈的。

这个孩子叫蒋多多,她不是蒋总裁的后人,也不是钱多多,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孩子。

蒋多多,南阳八中2006届高中毕业生。她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高二时,能达到全年级的前20名。她的父母是老实本分的农民,希望她能够通过考个好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且,按照她当时的学习情况,实现这个理想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蒋多多的人生转折发生在高二。有一天,她突发奇想,写了一篇小说,就让姐姐看了看。姐姐觉得写得不错,让她发到报社看看。令她兴奋的是,报社竟然发了其中的一段,并且还做了一段评论。

这一事件,让涉世未深的小姑娘有点飘飘然了,觉得自己是鲁迅转世,雨果投生了。于是,写作成了她的主业,别人在听课的时候,她的脑子里却满是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她一天可以写下一万字,到高考前,她在英语本上,数学本上,物理本上写下的小说的字数达到了100多万字。

在这种状态之下,高考前,凭她的真实水平是不可能考上大学的。但是,她以为,她可以凭借着自己的写作能力闯出一片天地来。于是,她把高考看成了一个“万恶”的东西,准备借助高考来博弈一下,来实现她不一样的人生。

高考时,她故意用两种颜色的笔进行书写,在试卷的空白处,她写满了反对高考的文字,她还将自己的笔名“碎心飞魔”故意写到了密封线之外。她的目标是总分零分,以此来引起上面的重视,然后下来调查,最终取消高考。结果,除了文综被认为是违规给了零分外,其他科目并没有按照违规去处理,她的总分是114分。

最终结果令她非常失望:

更重要的一点是,并没有出版社因为这个事件而给她递来橄榄枝,一百多万字的手稿放在书包里并不能换来白花花的银子。她像众多落榜的农村小姑娘一样,外出打工,或者回家种地,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一个 肩膀瘦弱的女孩子,仅仅因为会写点东西,内心膨胀了起来,然而,如果没有强大的后盾为你买单,你不可以任性的。郑渊洁的儿子可以不上学,上外婆教大,是因为郑渊洁的亿万家产做后盾,混好了可以炫耀,混不好也没事,最差把亿万富翁混成个千万富翁,一样可以过上流的生活。韩寒也很任性,但是,人家有人给他包装,错也是对,对更是对,只要包装好,就是一个不一般的人。

而你,如果没有人为你助力,你就是一个奇葩,是一个笑料罢了。

高考是公平的,是贫寒子弟冲出寒门的“虫洞”,关闭了它,你怎么与富二代、星二代们比拼呢?

这位已经沦为农村家庭妇女的蒋多多,或许,嘴里常常挂着的,就是祥林嫂的那一句名言:

“我真傻”。

13年了,高考659分,上中科大不上清华的湖北神童,如今怎样?

2021年2月1日“天才少年”曹原再次以共同一作的身份在Nature上发表论文,这已经是不到25岁的他第五次登上这本顶级学术期刊。

这几年中,每隔一段时间,我们总能在新闻上看到一些关于“神童”的报道,有的是关于神童如何天赋异禀,有的则是关注他们后来的人生发展。

那么,这些曾经活在媒体报道中的神童和天才少年们,后来都过得好吗?

神童,这个词似乎天生带着耀眼的光芒。如果一个人在幼时被老师、长辈形容为神童,那往往意味着他拥有超高的智商、异禀的天赋以及无限的潜力。这也意味着,他从小就要带着外界极高的期望生活、学习。大家总是会对天才的故事多几分好奇,曾经的“中国第一天才少年”宁铂就是一个从小生活在媒体报道里的神童。

和大多数神童一样,宁铂的人生也有一个异于常人的开始:2岁半时会背30多首毛主席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已经认识400多个汉字,8岁会开中药药方,9岁能吟诗作赋,不到13岁就参加了1977年的高考,但由于年龄过小没有被中科大录取。同样是在那一年,邓小平发表了一场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口号传遍全国。宁铂父亲的朋友,一名江西冶金学院的教师倪霖在得知了宁铂的情况之后,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写了一封信,推荐了这位天才少年。很快,中科大的两位老师来到江西赣州,找到宁铂,对他进行了文学、数学、中医甚至围棋等方面的全面考察。这位少年完美地通过了所有测试,也幸运地被中科大破格录取,和另外的20名同样天赋异禀的少年大学生一起进入了少年班学习。

13岁的宁铂(左二)进入首届中科大少年班

进入中科大以后,宁铂仍然是?媒体报道的重点,时常出现在各种新闻里。然而频繁的曝光却让宁铂飘了,据一位教过宁铂的老师回忆,一次数学大师张广厚到中科大作报告,其他学生都去找大师签名,只有宁铂无动于衷,因为“他对张广厚不认识他很气愤”。年少时的盛名同样拖累了宁铂的人生,为了证明自己仍然聪明,在选择专业时,他放弃了自己一直感兴趣的天文系,转而选择了“高智商的人才能学习的”物理专业。1982年,宁铂从中科大毕业,和大部分选择考研的同学不同,19岁的他选择了留校任教,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大学老师。很多年后,宁铂才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自己放弃考研的原因:“我当时虚荣心非常强,觉得我就是不出国不考研,也会照样干得很好甚至干得更好。”

宁铂的人生看似顺遂,但神童的光环始终压抑着他真实的自我。1998年5月,宁铂出现在了《实话实说》的《评说“神童”》节目里,身穿蓝衣的他坐在嘉宾席的?最右侧,情绪激动地批判着中国的“神童教育”:“那会害死人的!”“不能拿他们做实验”……

2003年,38岁的宁铂选择出家,很多媒体立即将“‘神童教育’的失败典型”这样的标签贴到宁铂身上;2008年,还俗的宁铂去了一个佛学院教书,还自己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一代神童就这样慢慢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里。选择出家的神童并不只有宁铂一个,北大数学天才柳智宇同样选择在大学毕业后遁入空门,8年后才下山还俗,考取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执照,利用自己参悟的佛学来为患者疏导心理问题。

当然,出家的神童毕竟是少数,还有大量曾经名噪一时的天才少年们在长大之后都泯然众人,两届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冠军付云皓就是一个典型。在大众的期待中,作为备受期待的奥数天才,付云皓原本应该在学术界有所建树:2020年以后的菲尔兹奖得主中,至少8位都有过IMO的获奖记录。然而,付云皓在进入北大后,因为物理考试补考后仍未及格,最后只能肄业。没能顺利毕业一事导致付云皓无法正常申请硕士、博士项目,最终他选择了在一所二本师范院校做数学老师。

和出家、泯然众人这样令人唏嘘的结局,有些神童的遭遇则更让人感到悲痛。17岁的徐誉舒曾被父亲徐远侠和周围的长辈认为是一位天才少年:2岁多能认三百多个字,3岁能每天看五六本图画书,4岁就能每天看完一两本文字类书籍。进入中学以后,徐誉舒仍然保持着极其优异的成绩,但同时他的身上开始显现出一些抑郁的初期症状,还有几次在学校里爬上窗台想要跳楼。望子成龙的徐远侠并没有重视这些迹象,徐誉舒的老师曾多次造访徐家,据他所说,“他在家更像在教育局,父亲对他的学习要求严苛,态度固执、粗暴。和同学出去玩,他也被规定20分钟必须回来。”

父亲严厉的教育并没有换来皆大欢喜的结局,2019年11月13日,饱受抑郁症折磨的徐誉舒选择了从教学楼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只留下痛苦的父母继续寻找他自杀的原因。神童陨落的例子在媒体报道中似乎比比皆是:辽宁神童张炘炀读博多年无法毕业;东方神童魏永康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等原因被大学退学;14岁考上大学的王思涵毕业考试时仅有一门英语及格,遭遇了被退学的处罚。

媒体总是热衷于报道这些神童泯然众人的故事,而曾经将他们捧上神坛的大众,在看到当年光芒四射的天才少年们成年后渐渐走向平庸时,也很愿意再来唏嘘感叹一番。

实际上,和这些陨落的神童相比,一系列受到关注的天才少年里,不乏有一些成功者。宁铂曾经的同学张亚勤在少年班毕业以后继续求学,34岁就成为了微软首席科学家,后来又成为了微软全球副总裁;同样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的郭去疾创始了谷歌中国。

数据同样能够佐证这一点,中科大少年班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曾透露,截止到2016年,中科大少年班一共培养了3167人,18%-20%左右留在学术界,在国内外做教授的超过250人,还有6位少年班校友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

事实上,在我们回顾这些神童的故事时不难发现,和一路高歌猛进的天才相比,人们总是更加关注“伤仲永”的故事。有意思的是,大家热衷于围观神童陨落的背面,则是媒体和大众对于“神童”的大力追捧,人人都希望看到有新的天才能够横空出世。2017年的“莱阳神童造假”事件就是这样,14岁初中生李向楠宣称自己被麻省理工录取,当地教育局在没有核实真假的情况下就开始大力宣传此事,称他“为莱阳争了光”。然而随着事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李向楠的故事被证实是假新闻,当地教育局的一系列操作也促成了一桩让人啼笑皆非的“神童造假”事件。

大众对于神童的追捧并不难理解,毕竟智力超群的孩子仍然属于少数。相比而言,大家为何热衷于看神童陨落的故事,则更值得玩味。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神童代表的除了自己超乎常人的天赋与智力,更重要的是大众期待这些天赋异禀的人可以运用这种能力来造福社会、推动时代的发展。

中科大在1978年创办的少年班就是这一思想的产物。1974年,物理学家李政道率先提出了在中国开设少年班的想法,以弥补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多方推动下,这一想法在1978年得以实现,虽然公开目的是希望少年班可以“探索中国优秀人才培养的规律”,但实际上是希望更早地挖掘精英人才,以一个小而精的?团体来弥补中国在科学和技术发展上的不足,毕竟鲜少有学校会专门为文科学生设立少年班。很显然,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少年班的学生们占用了比别的学生更多的教育资源,一位少年班的学生周天翼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学校给他们提供的资源会更好一些,不管是宿舍、教学楼还是师资,学校都为他们提供了最优越的资源。这也使得人们对这些神童和天才少年们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以至于当神童们的表现不如预期时,大家就会对其有所嘲讽。

谁该为陨落的神通负责呢?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中国教育中一个很普遍的观念,而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鸡娃大战也让这个起跑线不断提前:从小学到幼儿园,甚至是托儿所和胎教。在大多数人看来,神童就是那一类在起跑时遥遥领先的选手;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在起跑时有优势的人却未必是那些能笑到最后的人。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的教授琼·弗里曼从1974年开始追踪调查了210名天才儿童,他们都曾在数学、美术和音乐等领域展现出过人天赋。有意思的是,在多年的追踪后,弗里曼发现这些孩子中仅有6名孩子取得“通常意义上的成功”。《关于艺术家形象的传说、神话和魔力》一书中也指出,在众多的天才儿童中,后来真正成为艺术家的只是少数,而我们之所以关注这些杰出人物的早年事迹,则是因为读者已经预先认定这些经历是艺术家未来成功的先兆,但事实上却未必要因果关系。

很多研究也已经表明,大部分神童之所以在幼年时期受到大家的关注,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大脑部分神经系统成熟得更早,智力发育早于常人,并不能证明他们真的潜力无限、天赋异禀。所以,在大家唏嘘当年的神童、天才少年时渐渐变得平庸时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也仅仅是自然规律罢了。

家庭教育同样对神童的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大家都熟知的《伤仲永》,文中的主角方仲永从一个天资非凡的神童最终变成了一个平庸的普通,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父母没有对其进行好的后天教育,让他的才华逐渐荒废。

有意思的是,近年来《伤仲永》的故事已经越来越少;相反,很多神童之所以泯然众人恰好是因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为其施加了太多的压力。弗里曼在调查报告中分析,不少神童最终人生失意的原因在于父母对他们期望过高,给孩子压力很大;有的父母还会让孩子远离同龄伙伴,最终令他们无法享受正常的童年时光。

弗里曼强调,神童其实也是普通人,人们应当以平和的心态接受他们,而不是给予不切实际的期待,“童年时代的欢乐和创造力是取得一切伟大成就的基础。”

二十世纪初,美国曾有一位犹太神童威廉·詹姆斯·席德斯横空出世,智商高达300的他是全世界公认智商最高的人,在数学和语言方面也具有惊人的天赋,8岁就通过了MIT的入学测试,11岁入学哈佛。

然而这样一位智商极高的人却拥有极其悲剧的一生,由于父亲有强烈的强迫症,并且依照自己的理论为威廉制定了一系列计划,从2岁到20岁,威廉都一直生活在父亲的严密管控之下。更可怕的是,由于威廉在1919年发表了一篇关于“自由”的文章,父亲认为他有了精神疾病,强行将他送去了纽约郊外的精神病院,进行了两年左右的治疗。在那之后,威廉也就远离学界,不再?从事和数学相关的研究,终其一生也没有取得任何可以与他的惊人智商相匹配的成就。

这一情况在中国的神童教育里同样屡见不鲜,一旦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异于常人的天赋,往往会倾全家之力在孩子的教育培养上。比如辽宁神童张炘炀,父母原本都是普通职工,在孩子10岁考上大学以后,母亲换了一份在河北廊坊的工作,父亲辞去工作在天津全程陪同他上学。这也致使他除了学习之外没有任何生活技能,读到硕士时仍然与社会毫无接触,心智像一个孩子一般。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天才陨落的背后也暗含着大家对于“成功”的定义仍然是狭窄的。大多数人认为的“成功”,往往局限于获奖或是赚大钱。然而在世俗意义的成功之外,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有时也很难定义,那些选择出家或是回归普通人生活的神童们,是不是获得了自己心中想要的那份成功。

10岁上大学,13岁读研,曾经的神童现在怎样了?

古往今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中所盼,有条件有远见的家长都会从小就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所以有不少孩子,从小就被父母发现其天赋异禀,并被称之为神童。

只是不是所有的神童都能顺利成长,有些最终还是成了“伤仲永”,泯然众人。

13年前,湖北武汉就有这么一个神童孙天昌,由于父母从小教他识字,到2岁时他就可以认识2000多个汉字,并开始自主阅读;在童年的时光里,他读了大量的书籍,足足有4000册。更让人惊讶的是他没上个几天学校,只上过3天幼儿园、5天初中,就参加高考。

孙天昌一心只想上中国科技大学,在第一次高考失利后,再复读一年,在2007年高考,13岁的他最终考了659分的高分,达到了上清华的分数线。当时不少人,包括老师都劝他上清华,但他坚决上中科大不上清华。

13年过去了,当年的小神童如今怎样了?

一、饱读诗书的神童

1994年3月,孙天昌出生于湖北武汉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爷爷是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奶奶是一名小学老师;父母则是在机关单位上班。孙天昌在家人的影响下,从小喜欢上读书。

孙天昌对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的启蒙都起始于0至3岁,那时母亲将汉字贴在墙上,经常给他指着读,让他认物与认字同步进行。在家长的帮助下,每天上下楼梯,他就学会了数数和加减法。

到2岁时,孙天昌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并开始自主阅读。

1999年,孙天昌刚刚5岁,爷爷奶奶退休了,在家专心教导他。

那年,父母也放弃了机关工作,举家从阳泉迁到太原并在一家私立学校专职从事教育工作。后来私立学校倒闭了,他们也干脆回家当起了“全职老师”。

为了培养孙天昌的意志,父亲每天陪着他跑步、打球、下围棋;母亲则和他一起“玩”英语,将英语单词制作成风铃,由词到句,每日接触,因此5岁的他便能阅读英文。

那时候,经典教育还没有流行,但是其父母已经认识到从小让孩子读诵经典的益处。

在父母的引导下,3岁半时孙天昌已经能背280余首古诗,七八岁时已将《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烂熟于心,10岁开始涉猎《时间简史》等科普著作……小小年纪的他,就读了大量的书籍,大概有4000多册,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军事、文学、音乐、书法、绘画、棋类、手工、电脑等等。

更有趣的是,他把初高中的课本当成课外书来读的,一下午他就可以读一本几何书,且读得爱不释手。

不少人认为孙天昌就是一个书呆子,其实他爱好广泛,除了读书,更多的时间在下棋、画画、打球、滑旱冰等。据了解,他可以2分钟画一幅速写,10分钟涂一幅水墨画。他的围棋也下得好,乒乓球也打得好,并且他还亲手种过好多次玉米。

为此,当地的人都把“饱读诗书,爱好广泛”的孙天昌称为神童,对他十分好奇和喜欢。

二、只上过3天幼儿园、5天初中,孙天昌却成绩斐然

孙天昌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没有上过任何特长班或业余班,只上过3天幼儿园、5天初中。

那是因为入幼儿园的第三天,他尿裤子了,老师居然将他罚晾在太阳下。7岁时,他到了太原一所初中就读,仅因为早晨迟到,被老师罚在楼道里站了30分钟。所以其父母不忍心让他在学校受苦,认为学校的教育不适合他,于是选择让他在家自学。

他不需要完成作业,没有考试名次的压力,一路走来天马行空,却成绩斐然:

6岁获得太原市首届少儿英语口语大赛初中组一等奖;10岁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10岁在全国首届少年物理化学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他还能将《论语》、《资治通鉴》、《史记》等经典名著倒背如流,成为了当地家喻户晓的神童。

三、参加两次高考,以659分上中科大不上清华

孙天昌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只上过3天幼儿园、5天初中,但门门功课优秀。

怀揣着心中的大学梦,他准备参加了2006年的高考。

在2005年,为了让他有个系统的学习,父母将他送到了当地的一所私立中学,让他在这里学习一年,参加2006年的高考。结果在当年,他考了594.5分的优秀成绩。

按照这个成绩,他可以上很多一本的好大学,但是他决心只上中科大,所以决定复读,再次高考一次。

这次,父母决定将他送到山西太原市一所重点中学——太原五中高三学习。

经过一年的漫长复习,13岁的孙天昌参加了2007年的高考,最终他考了659分。

而当年山西省本科A类第一志愿录取分数线公布,清华大学(理科)分数线为654分,也就是说他的659分可以报清华。因为不少亲朋好友,包括老师都劝他上清华。

但是他的爷爷说:“孩子年龄小,报中国科技大学就是为了接受该校少年管理委员会的管理,只有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所以,孙天昌也听从家人建议,放弃上清华,选择上了中科大。

四、如今怎样?

13岁的孙天昌,个子已经有1.76米高。他看起来健康活泼,聪明机智,阳光灿烂。而且他很独立,上大学那天,所有新生中,只有他不需要父母陪同,独自一人拉着行李去学校。父母看到儿子如此自强,也就放宽心了。

谁也没想到,孙天昌上大学之后开始有些贪玩,因为脱离了父母的管束,他可以更好地去发展自己的众多兴趣爱好。他经常去踢足球、打网球等,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少了,学习成绩也下降了不少。

最后,临近本科毕业时,由于在校成绩并不优异,他无法获得保研的资格,这让人感到十分意外。不过此时,他也才18岁,选择回家后,还能进行调整。

于是他开始在家中闭门谢客,在家人的帮助下,慢慢地找回当初的学习状态,努力复习考研科目。2015年,他凭借自己的努力顺利考取了研究生,继续在大学里接受正规的高校教育。孙天昌神童一般的人,相信他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结语

回顾孙天昌的成长历程,他从小聪明,是因为天赋异禀和对书籍充满了兴趣;上了大学后,他学习成绩下滑,不是他没有天赋了,而是他在学习上没有那么用功了。好在后来他能够及时调整,不然就成了“伤仲永”。

所以说,一个人的天赋固然重要,但是努力更重要;一个不肯努力的人,即使他天赋再好,最终也会泯然众人;相反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只要足够的努力,也可以笨鸟先飞,获得成功。

对于孙天昌的故事,你有什么看法?欢迎下面留言!

2014年出生的孩子哪年高考

这个问题所指的神通应该是出生在辽宁盘山的张炘炀。

张炘炀1995年出生在辽宁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他的爸爸是一名普通的街道办事员,妈妈是一名小学老师。从小张炘炀就表现出了出众的聪明,他两岁半的时候就能够认识1000多个字,被人们称为?小神童?。

5岁的时候就上了小学一年级,而且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跳到了二年级。觉得二年级也没有什么难度,又直接上了三年级,在三年级待了三个月后又直接跳到了五年级。也就是说张炘炀利用半年的时间从一年级到了五年级。其他人需要5年时间完成的学业,张炘炀利用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真是学霸!

张炘炀6岁便上了初中,9岁的时候张炘炀自己要求读高三。2005年10岁的时候,张炘炀参加高考,取得了505分的高考成绩。以超过辽宁二本线50多分的成绩,被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录取普通孩子10岁的时候还在小学就读的时候,张炘炀就已经成为一名大学生了。真是开挂的人生啊!

2008年张炘炀13岁本科毕业考上了北工大的研究生,2011年16岁的张炘炀硕士生毕业考上了北航的博士生。经过5年的努力,张炘炀顺利从博士毕业,现在从事着博士后科研工作。

张炘炀身上还发现了一件使人无法理解的事,硕士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他逼迫父母在北京买房。这件事情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大家的热议,有些人认为这是张炘炀成长过程中教育的缺失。过早的进入和自己年龄不符合的群体生活,使他的心理不成熟。然而无论是提前教育的弊端,还是张炘炀当时的年少轻狂,我们都能够理解这个孩子当时的行为。

现在很少有人提起,也不怎么看到关于张炘炀的新的信息。但是我想张炘炀现在是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曾经,并且希望张炘炀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能够再创辉煌!

13年前那个高考763分,背着瘫痪父亲上学的黄来女,近况如何?

2032年高考。

正常情况下,七岁开始上学,念六年制小学,读三年初中,上三年高中,2032年高考。特殊情况除外。

14年1月的孩子应该是2032年6月份高考。因为他2017年上幼儿园,3年后2020年9月份上一年级.小学6年,6年后2026年上初中,初中三年,三年后2029年6月份考高中,高中又是三年,上完三年的高中应该是2032年,那么2032年的6月份他就参加高考了。

历史沿革: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设置的全国性统一考试,每年6月7日-10日实施。参加考试的对象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招生分理工农医(含体育)、文史(含外语和艺术)两大类。

中国有1300多年科举考试的历史,这一制度曾显示出选拔人才的优越性,深深地影响了东亚各国。1905年,清廷出于发展新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的需要,废除了科举制度,转而引进西方的学校考试制度。中国现代高考制度的建立,就有这样两个重要来源:一是科举考试制度所形成的传统考试思维和价值,二是西方现代考试制度的模式和手段。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13岁还有几年高考

众所周知,从古至今,"孝顺"一直是我们华夏子弟最看重的品质,《格言联璧》中的一句"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便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以诗词为介,传播于世间,也让世人得知孝顺的重要性。

千百年间,出现过众多子女孝顺父母的故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遇到过众多富有孝心的同学同事,也看到过众多关于孝顺的消息报道,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之前的黄来女的故事了。13年前,那个高考763分,背着瘫痪父亲上学的黄来女,近况如何?这期间又发生了些什么呢?

1.黄来女年少时的家庭背景

故事的主人公便是广西合浦县的黄来女。黄来女生于1985年的一个普通家庭,虽然家庭较为清贫,但黄来女的降生却为家中增添了不少活力,可就在黄来女4岁时,厄运便悄然而至。黄来女刚满4岁不久,他的母亲因为经济需求,选择出门打工赚钱,可这一走,却再也没来过。母亲离开不久,父亲也失去了稳定的工作,没了经济来源,迫于无奈,父亲只能带着年幼的黄来女到处卖艺为生。

虽然家庭艰苦,但黄来女却十分懂事,跟着父亲卖艺期间,她十分体谅父亲每日的辛苦,一直在父亲背后默默鼓励着她。也是因为早年的艰苦生活,在她年幼时便立下了要改变命运的想法。到了上学的年纪,虽然家里没什么钱,但父亲还是咬着牙送她去上学,她也深知知识改变命运这一道理,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时光。黄来女在学校中学习态度优良,成绩出众,在全校排行榜上一直名列前茅,让父亲十分欣慰。

2.高考763分,父女二人终克难关

美好的校园学习时光一直持续到1994年,才暂时告一段落。当时由于父亲工作关系,几经波折他们来到了北海市,离开故乡,踏上异土,迎面而来的就是户籍问题。因为没有北海市当地户籍,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将这个成绩优异的黄来女拒之门外,面对户籍这个"绊脚石",他们父女二人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决定由父亲来担任女儿的老师,在家教她知识,为她解答迷津。

在父亲的帮助下,虽然校园时光暂时告一段落,但她的学业却丝毫没有终止。因为没钱买不到最新的课本,于是父女二人便在旧书市场翻箱倒柜,寻觅教材。在命运的不公面前,黄来女父女二人并没有选择妥协,而是奋起反抗,每天努力学习,希望借用知识来改变命运,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激励下,她们父女二人终于成功了。

2003年时,黄来女经过多年努力下,她终于成功参加当年高考,并且一举考出763的优秀成绩,经过这一转折点的实力认可,她成功考入了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黄来女本以为自己多年努力终于得到认可,但这时,命运却在此时,跟自己开了个巨大的玩笑。

3.父亲病倒,黄来女背着瘫痪父亲努力求学

2005年时,父亲经过周密计划,打算带着工作前往武汉,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努力求学的女儿,可就在到达武汉当晚,父亲突发疾病,直接导致右半身瘫痪,被送往医院治疗。第二年,父亲又先后被查出膀胱癌、糖尿病等疾病。由于疾病困扰,一家的担子全都落到黄来女一个人的身上,面对这种状况,父亲十分愧疚,直言自己是女儿的累赘,但黄来女却让父亲别这样想,表示自己虽然边照顾父亲边学习压力很大,但她从没想过放弃,也不能放弃。

因为父亲患病,很多时候,黄来女都得背着父亲去上学,每天为父亲刷牙洗脸,在照顾父亲起居的同时,黄来女还得保证学业,有时甚至到夜深人静之时,才能安心下来,好好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黄来女的照顾下,父亲的病情有所好转,学校也向她伸出援手,不仅为她申请国家助学金,还帮她开启了绿色通道,每月给予黄来女120元的困难补助,帮助她减少生活压力。

2006年10月,她的故事被各大媒体报道出来,黄来女也成了大家远近闻名的"孝女"。2007年时,黄来女还被评为年度中国大学生十大人物。后来因为她的"孝女"形象,黄来女还被邀请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奥运火炬手,被世人熟知。虽然获得诸多荣誉,但她对父亲的照顾一直没停下来,也从未将父亲当作负担,一直在与父亲砥砺前行,一起共同走向幸福。

现如今,黄来女已经从学校走出,事业有成,成为了宝洁公司的一个经理,父亲的身体也有所好转,家庭逐渐走向幸福。用《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形容黄来女的事迹,是再好不过的了,也希望父女二人未来家庭幸福美满,能够一起走向更好的生活。故事至此结束,那么关于13年前,那个高考763分,背着瘫痪父亲上学的黄来女,近况如何?这件事,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留言讨论!

6年。

参加高考一般是十九岁左右,现在是13岁,到19岁还有6年高考。有的学生上学时间晚,高考是一个选拔人才的大舞台,从近十几年的情况来看,对年龄没有甚么限制。

高考最新政策是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的新高考将落地。对于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要扎实做好组织实施工作,科学指导学生选课选考。

文章标签: # 高考 # 神童 #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