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趋势 教育趋势

2014高考新政策_2014高考制度

tamoadmin 2024-06-15 人已围观

简介1.今年高考是几天时间?2.14年高考分数线3.高考改革会带来哪些变化4.2014年江苏高考政策是什么?听说小四门要算入总分,不按等级划分了。请知情人士解答下,对我真的很重要...高考考试科目时间顺序如下:1.3+1+2新高考地区高考各科目时间安排6月7日9:00-11:30语文考试,6月7日15:00-17:00数学考试;6月8日9:00-10:15物理/历史,6月8日15:00-17:00外语

1.今年高考是几天时间?

2.14年高考分数线

3.高考改革会带来哪些变化

4.2014年江苏高考政策是什么?听说小四门要算入总分,不按等级划分了。请知情人士解答下,对我真的很重要...

2014高考新政策_2014高考制度

高考考试科目时间顺序如下:

1.3+1+2新高考地区高考各科目时间安排

6月7日9:00-11:30语文考试,6月7日15:00-17:00数学考试;6月8日9:00-10:15物理/历史,6月8日15:00-17:00外语考试;6月9日8:30-9:45化学考试,6月9日11:00-12:15地理考试;6月9日14:30-15:45政治考试,6月9日17:00-18:15生物考试。

2.3+3新高考地区高考各科目时间安排

语文科目考试时间:6月7日9:00-11:30;数学科目考试时间:6月7日15:00-17:00;外语科目考试时间:6月8日15:00-17:00;物理科目考试时间:6月9日8:30-9:30;政治科目考试时间:6月9日11:00-12:00;化学科目考试时间:6月9日15:00-16:00

历史科目考试时间:6月10日8:30-9:30;生物科目考试时间:6月10日11:00-12:00;地理科目考试时间:6月10日15:00-16:00

新高考走向多样化

为了应对教育多元化和人才培养多样化的需求,我国在2014年开始实施新高考制度。新高考制度主要有两大变化,一是取消文理分科,二是增加选考科目,并采取“3+X”模式,即三门必考科目加上一到多门选考科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高考时间顺序变化

随着新高考制度的推进,高考科目时间顺序也发生了变化。新高考的科目时间顺序为语文、数学、外语、文理综合(或文化课综合)。这个科目时间顺序的变化,主要是为了使得高考更加围绕素质教育和创造性思维,以及更加突出综合性评价的特点。

综上所述,高考科目时间顺序是新高考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变化。通过优化科目时间顺序,旨在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科特长和综合素质。同时,高考科目内容的区分也更加明显,需要学生更加全面备考,以应对新高考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今年高考是几天时间?

1、“3+X”

应用地区:大部分省市区

“3”指“语文、数学、外语”,“X”指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从文科综合(简称文综,分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和理科综合(简称理综,分为物理、化学、生物)2个综合科目中选择一个作为考试科目。总分750分(语文150分,数学150分,外语150分,文科综合/理科综合300分)

2、“3+3”方案

应用地区:上海、浙江、北京、山东、天津、海南等6省市

改革时间:上海、浙江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北京、山东、天津、海南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第一个“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是3门必考科目,第二个“3”是指从物理、历史、政治、地理、生物、化学六门任意选择3门来学习。

语文、数学、外语以原始分成绩计入总分,物理、历史、政治、地理、生物、化学以等级换算分计入总分。

3、“3+1+2”方案

应用地区: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8省市

改革时间: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是3门必考科目,“1”是指物理、历史选择1科作为必考,但两门只能选择一门,"2"是指再从政治、地理、生物、化学四门任意选择2门来学习。

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历史以原始分成绩计入总分,政治、地理、生物、化学以等级换算分计入总分。

扩展资料:

普通高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统一组织调度,根据教育部公布的《考试大纲》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或实行自主命题的省级教育考试院命题。

高考考试试卷分为由教育部命题的新课标全国Ⅰ、Ⅱ、Ⅲ卷,新高考全国一、二卷和由地方自主命题的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卷。普通高考采闭卷考试形式,考试科目根据个人选择而不同,必考内容为语文、数学和外语。

百度百科-高考

百度百科-"3+3"高考制度

14年高考分数线

今年高考时间为6月7日至8日,共计两天。

下面将从高考的历史、组织和安排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高考的历史

1.高考起源:高考是中国五四运动后教育改革的产物,由鼓吹的教育现代化思想沿着西方的轨迹传播而来;

2.高考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各地陆续恢复了大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初步建立了高考制度;

3.高考变革:2014年,高考改革试点在全国范围展开,实行"3+3+2"模式,即社会考试、学校考试、综合素质评价。

高考的组织和安排

1.组织机构:高考主要由教育部、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等院校招生办公室等单位组成;

2.考试科目:高考科目主要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和生物等;

3.考试安排:高考一般设置在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周末,分为两天,第一天为语文、数学和文综科目,第二天为外语和物理、化学、生物三门科目。

高考的意义

1.学习压力:高考被称为"人生的一次大考",对于每位参加者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考验;

2.教育改革:高考制度是中国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多年的演变和发展,已成为衡量学生基础学识水平和能力素质的重要手段;

3.社会评价:高考成绩也是评价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教育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影响着社会对各地教育工作的评价。

综上所述,今年的高考时间为6月7日至8日,共计两天。高考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对于每位考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高考改革会带来哪些变化

14年高考分数线如下:

根据查询大学生必备网得知,14年高考上海:文科一本444分,二本390分,理科一本423分,二本351分。艺术类本科专业文科254分,理科228分,体育类本科专业文科273分,理科246分。青海:文史类一本473分,二本426分,理工类一本406分,二本362分。

海南:本科第一批文史类666分,理工类606分,二本文史类590分,理工类542分。湖南:文史类一本562分,二本501分,三本(A)473分,三本(B)453分,高职专科200分,理工类一本522分,二本442分,三本(A)406分,三本(B)386分,高职专科200分。

广东:第一批本科文科579分,理科560分。第二批A,文科534分,理科504分,第二批B,文科483分,理科465分。第三批专科A,文科425分,理科400分,第三批专科B,文科290分,理科280分。

14年高考政策:

1、高考科目调整

2014年起,全国统一高考科目由文科、理科、综合科改为文科、理科、综合三个科类。这一调整使得学生在报考志愿时更加灵活,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选择不同的科类。

2、高考评卷方式改革

2014年起,高考试卷的评卷方式进行了改革,实行了全国卷联考、阅卷两次等措施。这一改革旨在提高评卷的公平性和准确性,确保考生的成绩公正。

3、高考录取制度改革

2014年起,全国开始实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试点学校可以实施多样化的招生录取方式和综合评价体系。这一改革旨在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减少对单一考试成绩的依赖。

2014年江苏高考政策是什么?听说小四门要算入总分,不按等级划分了。请知情人士解答下,对我真的很重要...

将在全国范围内渐次铺开的高考改革,是当下高考制度的一次深刻变革。实行“新高考”后,高中怎么教?学生如何才能进入心仪的高校?教育整体链条是否能环环相扣?

不分文理的“3+3”模式:改革凸显四大变化

自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后,各地开始陆续出台本地区改革实施方案。记者梳理各地改革方案发现,高考计分方式、高校招生录取方式发生明显变化,科目设置和招生批次成为改革重点。

——不分文理,变为“3+3”模式。广东、辽宁、吉林等大部分省份实行“3+3”的考试模式:前一个“3”指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

——外语等科目实行一年两考。北京市高考改革确定,英语听力考试从笔试中分离,一年两次实行机考,上海、吉林、辽宁等地也规定,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学生选取较好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广东省除外语科目实行一年两考外,还将给学业水平考试提供两次考试的机会。

——“一考定终身”变为“多元录取”。各地规定,改革统一高考招生录取机制,实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即俗称的“两依据、一参考”。

——“本科批次合并”。辽宁、福建、四川、广西等地从去年起陆续取消本科第三批次,与本科第二批次合并录取。一些省市则提出了合并第一、第二招生批次:上海市将从2016年起合并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并按照学生的高考总分和院校志愿,分学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海南合并一本、二本招生批次,并计划从2020年起仅设本科和专科两个录取批次;山东省也提出,山东高校录取从明年起将不再分一本二本。

新高考方案执行时间上,上海、浙江两个试验区明年起执行新高考;北京、海南等将于2017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广东、辽宁、吉林、湖南等大部分省份定为从2018年高一新生开始执行改革;一些西部省份定于2019年开始执行。

“套餐”变“自助餐”:指挥棒如何带动学习革命

各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引发普遍关注。一些业界人士认为,新高考方案总体上以学生为本,为学生、高校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考试素质教育导向、公平性更明显。但与此同时,高考的“套餐”模式变成了“自助餐”,“史、地、生”等传统副科比重增强,各科内容更注重考察与生活相结合的实践能力,高中教学势必发生重大变革。

——“走班制”必然带动分层教学。师资配置、课程组织与学校管理均不同程度面临挑战。

记者在上海采访了解到,“走班制”正在成为高中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目前,复旦附中本部已经对部分高一、高二逾两百名学生实行全部课程走班,不设行政班级,其余学生选修课实行“走班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选择的课表前往对应的教室上课,教室门口也贴出课程安排和相应的时段。

明年开始实施“新高考”的浙江省实行的是“7选3”考试模式,学生可以在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技术7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择3门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这种考试给浙江省高中带来了35种课程选择“套餐”。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选择不一,部分学校教室、教师出现一定程度的短缺。

——“综合素质测评”将由雷同到个性。上师大附中校长严一平介绍,在相关高校已公布的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方案中,高考成绩不再是唯一的录取标准,而是采用“高考+校测+学业考”方式录取。在全面推进高考改革后,高校正在逐步将综合素质纳入到人才的选拔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全科成绩、综合素质和自身的实践和体验经历。

记者在各地调查发现,当前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对高考录取影响不大,部分中学做的还比较简单。

自由度增加:做好未来发展“选择题”

今年上海共有9所高校开展综合评价录取,同时高招将合并一、二本批次,原有的志愿填报方式和投档录取办法发生改变。考生在合并后的10个院校志愿里填报的自由度明显增加,原来“从一本掉到二本”的概念消解了,考生的选择面得以扩大,高分考生更易向上冲击,低分考生也有足够多的选择满足志愿。

复旦大学招生办公室对此表示,希望学生和家长能充分考量自身特长、兴趣、理想,从未来10年、20年,甚至更长发展时期来把握自身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跳出只看眼前的热门专业、分数高低等狭窄视角。这也是考生真正能够在招考制度改革中以不变应万变的根基所在。“现在学生最大的困惑是,只知道学习,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将来要做什么?”一些教师反映,在选择多了、范围大了的情况下,考生自己也会患上“选择困难症”。“高考改革最重要的就是选择。”长春市实验中学校长迟学为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潜能选择优势学科,学校也要有这样的规划和引领能力。

一些基层学校负责人担心,高考改革开始实行时,对学校、学生和家长的适应能力是个挑战。

针对“走班制”,武汉市一所中学校长说:“学校教室够不够用?如何配备相应教师,走班之后新的班级如何管理,如何考勤?可能都要和过去完全不同,应提前做好准备。”

针对高校录取参加“综合素质测评”,一位孩子在上海交大附中嘉定分校入读的家长赵女士表示:在本身比较繁重的高中课业中,如何更多更好地融入业余爱好、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内容,考验着学校、也考验着学生和家长。

不会变化太大,高考制度太大,对教学有很大波动。唐进委员问:目前,我省高考制度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从全国范围看,我省的考试方案繁杂,整个高中三年都围绕高考在转,高二应付“小高考”,高三全力应对“大高考”,割裂了三年系统学习。二是主考语数外不利于全面选拔人才,语数外三门成绩计入总分,其中有两门与语言有关,这样的高考模式对偏向理科的学生十分不利,目前理工类院校难以招到足够合格的生源。请问,是否有这方面的改革计划,将学业考核与高校招生考试脱钩,恢复3 X的方案,X由学生自选并按分数而不是按等级计入高考总分,让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优势,从而选拔出各类有潜质的人才?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表示, 2008年高考方案从实施之初直到现在,一直有包括省人大代表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改革意见。概括起来,这些意见主要反映08方案较为复杂、总分偏低、区分度不够、理科科目所占权重不够等问题。  对此,今年上半年,省教育厅召开多个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  沈健说,未来,将更加科学明晰地界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和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功能定位。“江苏实行语数外加学业水平测试加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式,与学业水平等级的模式,虽然还需要完善,但也需要保持相对稳定。” 沈健同时表示,高考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必须慎之又慎,既不能犹豫不决、裹足不前,也不能朝令夕改、盲目冒进。

文章标签: # 高考 # 科目 # 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