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科技 教育科技

高考历史汇总,高考历史梳理

tamoadmin 2024-06-07 人已围观

简介1.2022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_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2.高三历史答题技巧及答题思路总结归纳3.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4.历史高考必考知识点有哪些?5.高考历史基础知识_高考历史基础知识总结归纳6.高中历史选择题中易混易错知识点大汇总7.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第一部分: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商西周 政治制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商周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文字:甲骨文金文春秋

1.2022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_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2.高三历史答题技巧及答题思路总结归纳

3.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4.历史高考必考知识点有哪些?

5.高考历史基础知识_高考历史基础知识总结归纳

6.高中历史选择题中易混易错知识点大汇总

7.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汇总,高考历史梳理

第一部分: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

西周 政治制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

商周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文字:甲骨文→金文

春秋战国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犁牛耕

春秋晚期人工冶炼铁器

儒家诞生:孔子创立(仁、礼、《论语》);孟子(仁政);荀子

道家:老子(道是万物之源、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韩非(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百家争鸣: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和源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战国时期出现指南针(“司南”)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屈原:楚辞(《离骚》)

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汉朝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中朝”(“内朝”);设立刺史制度

儒学成为正统: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

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丝织业:西汉丝绸之路

造纸术的发明(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汉赋

魏晋南北朝 “书圣”王羲之(草书、行书)

隋朝

唐朝 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

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

唐朝末年火药用于军事

颜真卿、柳公权(楷书)

唐诗

两宋 为分散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

儒学发展为理学,宋明理学两大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瓷器:景德镇

“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行书)

宋词

元朝 地方设行省(即行中书省)

元曲:关汉卿《窦娥冤》

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宰相制度结束,明成祖设立内阁,专制主义加强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商帮出现(晋商、徽商,会馆产生)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法令

批判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清朝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京剧:四大徽班进京,汉调和徽剧融合形成京剧

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西周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

秦朝 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汉朝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中朝”(“内朝”);设立刺史制度

隋唐 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

北宋 为分散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

元朝 行省制度

明朝 废丞相,设立内阁

清朝 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两大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但君主与中央占主导地位。

影 响:有利于防止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容易产生暴政、腐败;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发展。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

农业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春秋战国铁犁牛耕

土地制度:土地国有制(商周井田制、北魏和唐均田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手工业 格局: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官营为主

冶炼业:商周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春秋晚期人工冶炼铁器;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丝织业:西汉丝绸之路

制瓷业:中国最早;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宋朝景德镇

商业 秦代:商品买卖明码标价

汉代:“市”有专门管理机构

六朝:“草市”形成

唐代:“夜市”繁荣

宋代:“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明清:商帮(徽商、晋商)

萌芽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受到封建制度束缚

重农抑商 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重视保护农业。从身份上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限制商人经营范围,对商业征收重税 都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海禁 明清时期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法令,

专题三: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 儒家:孔子(仁、礼);孟子(仁政);荀子

道家:老子(道是万物之源、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齐物,逍遥)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韩非(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最重视

百家争鸣: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和源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汉代儒学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儒内法

影响: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心即理也”

明清儒学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民主思想:批判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宋明理学)

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火药(唐朝末年用于军事)

雕版印刷术(唐朝《金刚经》)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

指南针

汉字书画 汉字: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书法:(东晋)“书圣”王羲之(草书、行书);(唐)颜真卿、柳公权(楷书);(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行书)

绘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北宋以后文人画占主流

文学成就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屈原:楚辞,代表作《离骚》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京剧 京剧: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汉调和徽剧融合形成京剧

专题五: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

民主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奠定了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实行“陶片放逐法”,打击反民主势力。标志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伯里克利改革:公民大会保障民主,雅典民主制顶峰时期——“黄金时代”

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少数人的民主(男性公民);直接民主

机构: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

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和罗马的基本法

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罗马法是古代世界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古代法律

2022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_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历史学不仅仅是一种活动,不仅仅是专门的学问或学术,也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它更是一门在研究对象和任务方面都具有科学性的特殊学科。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 总结 ,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古代医药卫生古代医学卫生也像其他 文化 科学一样,来源于劳动实践,智慧的古代中国人经过实践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疗原则、 方法 。古代医学成为中国古代 传统文化 的又一珍品。

1.著名的医生

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四诊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我国医生所沿用。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他搜集民间许多灵验的药方,结合自己的实践,写成医学著作。后人尊他为"医圣"。

华佗是东汉末年一位以治疗外科病而负盛名的民间医生。他制成了剂"麻沸散",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他还创作 体操 "五禽戏",使人体许多部位得到运动。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被后人称为"药王"。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掌握了丰富的医疗技术和 经验 。他研读大量医书,走访很多地方,收集民间药方,采集药物标本,并虚心向药农和其他劳动人民请教。

2.著名的医学著作

《内经》是战国时编写的著名医书。书中叙述了人体的内脏部位和血脉循环情况,提出了病理学说,介绍了311种病候和汤液、针灸、按摩等方法。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书中记录了三四百个药方,有许多至今还被广泛运用。书中阐述的中医学理论和治疗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唐本草》是唐高宗时政府组织人编写的,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

《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著作。书中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和5000多个药方。

《本草纲目》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著作。书中收录1800多种药物,其中新增药物370多种。对每种药物的产地、形状、颜色、气味、主治、功能等情况都详加说明。附有大量药物形态插图。载录1万多个药方。

3.古代医学的发展状况

战国时不但出现了著名医生和医学著作,而且有的医生采取了分科治病的方法。当时的分科主要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

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

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我国古代出现了一系列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们对迷信邪说、宗教神权的批判推动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

1.荀子认为,星坠日食,刮风下雨,春生夏长,是自然变化,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人力能够征服自然并使之为人类服务。

2.王充指出,日食、月食都有一定规律,打雷下雨都是正常现象,并非天降灾害。他批判迷信鬼神思想,他认为:人死了,形体腐朽,变成灰土,精神也随之消亡,不会变成鬼。鬼是不存在的。

3.范缜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着的,有了肉体,才有精神;肉体死去,精神也随之消失。

4.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他还重视实践对人的认识的作用。

高考历史知识点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1.近代化,也叫现代化

对于这个概念的使用,习惯上建国前的历史用近代化,建国后的历史用现代化。指不发达社会成为发达社会的过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

主要体现为: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世界近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实现近代化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国家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英法两国率先完成封建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其他西方国家也通过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变革而实现近代化,它们都属于内生型近代化。中国是在西方列强侵略的影响下,以西方资本主义为榜样而进行近代化的探索,中国属于后发外生型的近代化。所以,中国的近代化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化。

2.民族独立与近代中国近代化的两大主题

民族独立主要是改变国家、民族被压迫的地位,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关系问题。近代化是要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要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干的社会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的问题。两者不能同时并举来实现,也不能互相替代:没有民族独立,就不能实现近代化;没有近代化,政治、经济、文化落后,就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

唯一的办法是:要走革命的道路,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取得民族独立,为实现近代化开辟道路。即先独立,然后才能实现近代化。

3.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起点

鸦片战争期间,一些爱国志士和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外来知识,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这是中国近代化的思想启蒙。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进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被应用于中国,外国人首先在中国兴办了使用机器生产和蒸汽动力的近代企业。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洪仁玕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近代化方案。

洋务运动的核心是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军事装备和军事技术,兴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展开。这时距英国开始工业革命约100年。

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以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由经济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近代化运动。这一运动中提出的民主科学的 口号 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总之,在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此后的30年,中国近代化的程度不断深化,收回了一些国家权益,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呈现一种曲折、缓慢发展的态势。总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近代化的目标最终未能真正实现。

4.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近代化的重任

自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担负了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近代化的重任。

中国***成立后,经过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从而为实现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5.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中国***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革命胜利后要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总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一五"期间我国建立了飞机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这些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与世界主要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差60年~70年。1964年中国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1993年我国银河Ⅱ型巨型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2003年10月我国"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这些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距离世界开始第三次科技革命大约20~40年。

综合以上内容可以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逐步加快,世界先进技术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在逐步缩短。

由此我们得到的认识是:

①中国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前提是民族独立。

②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③必须坚持中国***的领导。

④走改革开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目前,我国已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历史必考知识点

有关东北问题1.近代中国东北,长期受到俄国和日本的侵略。

1858年沙俄通过《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2.1860年沙俄通过《北京条约》

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

3.1894年甲午战争中

一路日军从朝鲜渡过鸭绿江入侵中国,占领九连城;另一路日军从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占领大连、旅顺,在旅顺对和平居民实行野蛮的大屠杀。

4.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

把辽东半岛割给日本。割辽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利益,三国出面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

5.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俄国强租旅顺、大连。

6.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进行

战后俄国与日本分别控制中国东北的北部和南部。

7.辛亥革命失败后的军阀割据时期

东北地区由日本扶植的军阀张作霖控制。

8.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

,炮轰东北军大营,攻占沈阳,不到半年,日军侵占东北三省。

9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为傀儡,建立伪满洲国,中国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

10."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派大批干部去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

1936年组成抗日联军,主要***有杨靖宇、周保中和李兆麟。

11.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出兵中国东北,给70万关东军以歼灭性打击。8月9日,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中国人民举行全面反攻。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

12.1948年9-11月,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地区解放。

13.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发挥资源优势,已成为我国重工业基地。

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有: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鞍山无缝钢管厂。1963年开始建设大庆油田。

历史背诵技巧

1.时间有先后,你只要把大事年表里的重要事件多看几遍,自然记牢了。除了重要事件要确知其发生年分(如维也纳会议是1814-15年,辛亥革命是l911年), 其它 只须明白其大概年代,或不同事件的先后次序(如维也纳会议先於凡尔赛会议),便可以了。

2.地点有东西南北,你只须认识各地的大概位置或相对位置便行了。最佳的方法是和地理科结合,确认各国今天的政治地图,特别是欧洲和中日的国界.主要城市。此外,若干条约规定的领土转变也应紧记。

3.人物是构成历史事件的主角。不过,会考要求并不太高,我们祗要熟记重要的历史人物便可以应付考试了。如自强运动的曾、左、李.恭亲王、慈禧太后是必须熟记的,次要的人物如魏源、冯桂芬则略知一二,再其次的,则一律不记。不同历史人物的生存时代和 事迹 也应知其大概,才不会张冠李戴。

4.事件由时地人三项元素构成。明白了上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自能对重要史事了如指掌。历史事件的相关年代要清析:先念念课题的次序;次念某课题的重要事情,如1860至1919年中国的大事包括自强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瓜分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事件.晚清改革、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然后记诵某事件的其它重大情节,如自强运动分为三阶段,辛亥革命分为兴中会和同盟会两个时期。至於枝节琐事,似非会考的重点。

怎样快速提高历史成绩

1.必要的 课前预习

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在认真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有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语,必须查工具书争取自己学会。不明白的内容用铅笔划出来,准备课堂上听老师讲解。

2.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发现历史的美妙之处。历史的美妙之处在于历史是人类的集体回忆;学习历史,就像回忆我们的过去;如果你喜欢回忆过去,那么相信你一定会爱上历史。历史不是废墟。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灵魂。

关于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大全

★ 历史高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 2022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 2022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大全

★ 高考历史考点知识点整理归纳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 高三文科历史知识点总结

★ 高三历史常考的知识点总结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高三历史答题技巧及答题思路总结归纳

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设置的全国性统一考试,一般是每年6月7日-8日考试。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2022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欢迎阅读!

2022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3)宗法制的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1)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2)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 总结 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4)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环境下形成的儒家思想由于不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一直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5)西汉时期:两汉董仲舒糅合百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了中央集权制的需要,从而确立了儒学在 传统 文化 中的正统地位。

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

(1)科技: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2)古代书画:古代中国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3)古代文学:中国古代的文学也辉煌灿烂。从春秋的《诗经》、战国的楚辞,直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断得到发展.并呈现平民化的趋势。

(4)古代戏曲:以京剧为代表的古代中国戏曲独树一帜,雅俗共赏。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到来。

(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农村 革命根据地。

(3)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伟人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中国的抗战,是在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两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5)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l947年春,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反攻。

(6)1948年9月至l94 9年1月,解放军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1)“新思想”萌发: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他们抛弃陈腐观念,放眼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魏源等是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2)维新思想:1 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机面前,提出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3)民主共和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4)新文化运动:1915年,面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首的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了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1955年新中国派代表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召开。

(5)“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6)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和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7)新时期奉行的不结盟政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加快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8)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l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大增;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到1 8世纪中叶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美国总统共和制:美国独立后,通过l 7 8 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总统制、一权分立原则等,开创了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新形式。

(3)法国议会共和制:法国大革命后,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法国政体也几经反复,最终于1875年颁布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4)德意志君主立宪制:1 9世纪中后期,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1871年制定了帝国宪法,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1)浪漫主义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深入挖掘人类的情感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关注社会问题,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与传统大相径庭。

(4)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架起桥梁的伟人。

(5)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放映自制**成功,标志着**的诞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年底,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全面建设时期,党和国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左”倾思想发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损害。

(3)____后,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外开放格局。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是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便利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和霸权地位的确立。

(3)《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开始朝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欧盟——一体制化,没有超越国家权力的机构;北美自由贸易区——半体制化,无协调性组织机构;亚太经合组织——论坛性经济组织,不具备实际管理职能。

(5)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6)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给我们带来机遇,也带来巨大的挑战,我们要积极参与,趋利避害。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 教育 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高考历史必背易错知识点

1.中英《南京条约》开上海为通商口岸,而没有南京;《天津条约》开南京为通商口岸,而没有天津,但通商口岸已经开到了海南岛和台湾岛;《北京条约》开天津为商埠,但北京不是。

2.《南京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商品输出、掠夺原料的侵略要求;《马关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3.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4.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他们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

5.《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的性质,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指平均分配土地,第二是指平均分配产品。平均分配土地调动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而平均分配产品则相反。

6.五四运动只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并不是彻底胜利。

7.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8.中共“二大”的主要成就是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三大”的主要任务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

9.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10.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11.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但因为“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所以“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12.中国***领导的三大起义失败的最大教训是坚持“城市中心论”,最大启示是应该从城市转入农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13.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到了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14.近代前期三次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022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_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大全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大全

★ 提高高考历史大题成绩和知识点

★ 2022年高考文综知识点总结

★ 2022高考政治知识点归纳整理大全

★ 2018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汇总

★ 2022高考文综知识点总结

★ 高考文综必背知识点总结

★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 2022高考政治必背知识重点归纳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人生最大的考验,请朋友不要紧张,发挥出正常水平,相信自己一定行。不经风雨怎见彩虹!年辛苦高考必胜,祝愿高考旗开得胜,一鸣惊人金榜题名!?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三历史 答题技巧及答题思路,希望大家喜欢!

一、选择题解题技巧 “三看三思”的 方法 。

审题干“三看”: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三思:思是否符合史实;思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思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诸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再进行论证和分析。

二、非选择题解题的“五步法”。

①先仔细研究问题,准确把握问题的要求。

②带着每一个问题认真阅读题目所给的相关材料,正确、全面理解材料含义,边阅读材料,边把与该问题有关的关键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分值都勾画出来。

③分层,材料越长,越要处乱不惊,要一层一层来找层意,就是找段句号的关联句,每个段句号就是一个意思,每个关联词的转折和并列就是另外一层意思或者两个意思的构成,这样就会清楚,有很大的得分效应。

④回忆所学过的有关史实,观点及方法,根据问题的要求,分析材料,提炼观点。

⑤归纳整理,以简炼准确的文字去表述。

三、非选择题万能答题模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 文化 +……)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 教育 +……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四、非选择题答题思路和技巧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 措施 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7、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8、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9、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1、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背景的问题

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 总结 ,这些因素可能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12、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13、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1)生产力标准(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阶级的观点(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彩(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学生在答卷中要规范化

1.字体工整、规范、美观,最好是 书法字体 ,印象分每科增加两分,就是12分;

2.答案要点化:有层次、有条理、有序号;

3.按指定位置答题,不能出框(高考网上阅卷);

4.字体适中,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5.注意卷面整洁,不要乱涂乱划。先思考,心中有谱,理清思路再答题。

六、答题的步骤与技巧

1.选择题注意:

正选找正确的,要求:非常有把握是正确的;

正选不能确定时,采取排除法,选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答题卡一定不要涂错位。

2.非选择题注意:

从材料中提取答案,答题中学会“抄”的技巧;

除非题中注明不得摘抄原句,一般情况下,凡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即可从材料中摘抄有效信息(意思不变,用词稍变);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就是要求从课本中迁移知识;

形式上要“段落化”、“提示化”、“序号化”、“整洁化”;

答案内容上“面全”、“点齐”、“话简”。

3.按分值多少,确定要点多少。

4.解决未知问题,注意同类知识迁移,空下不答是最愚蠢的。

5.全卷答完,注意对选择题进行复核,也许会有新的灵感,但要珍惜第一印象;最后检查一下会不会因为紧张而看错题,再检查一下有没有漏掉的题目。

高三历史答题技巧及答题思路总结归纳相关 文章 :

1. 2020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总结

2. 高考 历史答题技巧总结

3.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及思路

4.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汇总

5. 高考历史考试答题思路总结

6. 高考历史解题思路总结

7. 高考冲刺历史答题技巧汇总

8. 高考历史的答题技巧及复习策略

9.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

历史高考必考知识点有哪些?

历史是文科生高考必考的科目之一,在最后的冲刺阶段里面很多学生都希望得到一定的提高。这次我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 总结 ,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如何提高历史成绩

高考历史大题必背模板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一)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

1、经济:社会经济发展 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阶级关系变动)

2、政治:上层建筑的变化:分封制 宗法制破坏

3、军事(战争的需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4、思想 文化 :百家争鸣 (法家学说成为变法的思想武器)

(二)各国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 经验 教训(春秋、战国)

1春秋:管仲改革 鲁国“初税亩”

2战国:李悝变法 吴起变法

(三)秦国需要改革并具备条件(具体背景)改革可能性

(1)内部有利条件:

1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 ○

2法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 ○

3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 ○

(2)外部机遇

1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 ○

2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 ○

(3)直接原因:秦孝公发奋图强、任用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1、经济--"以农求富"(富国)

(1)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对封建社会影响深远)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2、军事---强兵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废除“世卿世禄制”(以上 措施 最直接打击贵族特权)

3、政治

(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2)普遍推行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3)制定秦律

4、思想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

实质:文化高压政策

影响: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

5、风俗习惯--改革社会风尚习俗

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三、商鞅变法的结果:"商鞅虽死,秦法犹存"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法及太子",法不阿贵)

(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

(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四、评价商鞅变法(性质、积极影响、局限性)

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积极影响: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局限性:

(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

(2)加重剥削与压迫

(3)改革不完全彻底

<<<

如何提高历史成绩

第一点:死记硬背。目前距离高考已经不到一个月啦,要想在段时间内提高历史成绩,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死记硬背,历史的知识点都是比较固定的,如五四运动发生的时间、意义等这些都是无法篡改的。

第二点:挖掘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历史不是死的,是人类活动轨迹的记录,因此我们要将历史的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找到异同点,找到事件之间的联系等,然后通过自己理解、消化,最后用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

第三点:多做测试题。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多做习题都是没有错的,尤其是历史这种靠死记硬背知识点比较多的门科,通过做习题可以巩固自己知道的知识,也可以更好的查漏,以便更好的进行补缺。

<<<

高考历史大题必背模板

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

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 教育 +……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

1、经济:

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

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

②阶级矛盾。

3、思想:

愚昧自大。

(二)国际:

1、经济:

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

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但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

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

②政治:沙皇____、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

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历史原因

(一) 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需要指出的是,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范围历史概念时,那么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 方法 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内因:

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

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 种植 园主阶级形成等。

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外因:

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二)从原因深度分析: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是指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带有历史发展必然性,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我们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本质、历史发展的主要原因等角度去探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所谓根本原因,是指促使历史事物产生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性因素,是历史事物能够产生的土壤,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缺少了这种因素,与之相应的历史事物便不会产生。

主要原因:是指对历史事物的产生起主导性、决定作用的因素。有了这种因素,历史事物才会以当时的特征出现。如果缺少了这种因素,历史事物则不会以当时的特征出现,甚至不会产生。

直接原因:是指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的诱导性因素。“直接”的含义是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要注意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

事件发生的导火线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是一种偶然性因素。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4、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

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

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

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5、目的、动机:目的是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它常常用“为了……”的介词结构表示。实质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得较为直接,较为主观些,并且一般都属于直接原因。

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

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2特点与特征;性质与实质含义与区别

特点与特征:特点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通俗地讲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因此如果问一个历史事件或一次革命运动的特点,就应该把同类事件或革命运动进行比较、鉴别,从而找出它与众不同的地方。

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其一是在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这是美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所没有的);其二是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这也是美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所没有的)。

再如:黄巢起义的特点就是流动作战,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性质、实质:性质,就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即抛开表面现象,看它的特点,看它的特征,看它的实质。

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性质,往往从它产生的原因和目的就可抓住一点苗头来,性质常因所指事物的不同,其具体含义也不一样。

倘若是指一本书的性质,这就是具体说明它是属于哪一方面(或哪一类),以什么体例写出来的著作。是战争的性质,则需要着重谈这次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是侵略性的,还是反侵略性的等等。

如果问的是革命的性质,就必须以当时的社会形态为出发点,看它革命的动力是以哪个阶段为主体,在其斗争纲领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为哪个阶级谋利益,代表哪个阶级说话等等,最终要确定它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

实质,也就是本质。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来掌握本质。

如:俄国1861年改革,就其性质而言,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就其实质而言,实际是对农民进行的一场厚颜无耻的掠夺。

有时候性质和实质会合二为一,如“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集团,无论其性质还是其实质,都是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集团。不过,性质偏重于军事侵略,实质偏重于帝国主义。

3经过;内容含义与区别

经过所谓经过,就是指经历、过程。一个历史事件除了它的前因和后果之外,经过一般至少包括发生、发展和结局三个部分。如:“五四”运动的经过怎样?就要答出“五四”运动的爆发、发展和结局(取得初步胜利)三部分内容。

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

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⑴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

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

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

如唐朝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调制等;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等;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商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等。

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

⑵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① 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

如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发展要素:包括移民带来劳力、技术;西部开发提供市场、原料;废除种植园奴隶制、大规模农业经营、垄断模式等。

② 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

如新中国初期:地主经济被消灭、富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导地位、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

③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

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现代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各国、各集团之间在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竞争等。

4效果、结果、后果、意义、影响、作用、教训、启示含义及区别

效果、结果、后果

效果:是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

结果:是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

后果:是指最后的结果(多用在坏的方面)。

从词性上看,效果是褒义词,后果是贬义词。在历史问答题目中,使用效果的不多。最常用的是结果,有时用后果。

例如,简述德国十一月革命的经过和结果。在这一道题中就不能用后果。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如何?后果怎样?在这一题中用“后果”好。

一般情况下,结果可以代替后果。

作用、影响、意义

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

影响: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

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

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问答题中,一说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从性质看,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范围看,有对内(如国内)影响,有对外(如国际)影响;从时间看,有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如此等等...

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它的范围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所以,如果题目问某件事的意义怎样,上面提到的这几点都应该加以考虑。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要点总结

★ 历史高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大全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

★ 高考历史重点必备知识点

★ 高考历史复习必备重要知识点

★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_高考历史基础知识总结归纳

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二、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1)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2)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三、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

(1)科技: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2)古代书画:古代中国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到来。

(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高中历史选择题中易混易错知识点大汇总

面对历史高考,我们学生要明确复习的重点,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将每个知识点都复习好。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目录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 :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三、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 代 制 度

汉代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 科举制

五、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 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 文化 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 起源和发展 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

1.***领导下的根据地

错因对各时期的根据地的名称记忆不准。

正确理解“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控制下的地区。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解放区”是指人民时期中国***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2.德国议会、法国议会、美国国会、英国议会的结构与权力

错因对四国议会的结构与权力掌握不准确。

正确理解(1)德国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权力大于帝国议会,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

(2)法国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权力大于众议院;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总统解散众议院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任命内阁须经众议院同意。

(3)美国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共同行使。

(4)英国议会由上院和下院组成,议会的主要权力属于下院,上院为最高司法机关,其对下院通过的立法和预算案只有延搁权。

3.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

错因对二者的关系把握不准确。

正确理解

(1)“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而“马歇尔计划”比较隐蔽,它着眼于经济,担负着抗衡苏联和控制西欧的双重任务。美国企图通过帮助西欧振兴经济、稳定政局,从而稳定资本主义阵营,联合西欧各国一起对抗苏联。美国企图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

(2)二者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马歇尔计划”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当然,“马歇尔计划”在客观上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4.苏联解体

错因认为苏联解体代表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正确理解苏联解体是各种矛盾和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从历史上看,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的结果;从现实来看,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模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正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5.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错因认为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

正确理解苏联经济的衰退和苏联解体直接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终结;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标志;第三世界实力的增强对多极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只是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 教育 ,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农业

(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废井田,开阡陌(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四大农具

两汉:耧车(专用的播种工具) 耦犁:赵过,二牛三人 南北朝:马钧的翻车又叫龙骨水车

唐朝:(江东)曲辕犁: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 筒车

(2)水利工程——春秋战国:都江堰(秦国时李冰父子修造,位于四川) 西汉:白渠、漕渠、龙首渠(关中地区)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涿郡(北京)到苏杭

作用:1、促进南北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2、带动两岸农业和城市的发展3、加强了中央集权

(3)耕作 方法 :春秋战国 垄作法 西汉:代田法

(4)土地制度:商周:井田制(土地国有)

春秋战国以后:小农经济,土地私有,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特点:1、以家庭为单位,规模比较小2、男耕女织3、自给自足

二、商业

商业发展的历程:商周时期:商人出现,商业为政府服务:工商食官。 官营手工业特点:1、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2、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3、产品供宫廷和政府使用

春秋战国:民间商业兴起,各国首都都是繁华的商业中心城市

秦汉: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汉武帝实行盐铁酒专卖,抑制大商人的势力 隋唐:草市兴起(柜房、飞钱、邸店) 城市繁荣:扬(扬州)一益(成都)二 宋元:商业税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夜市流行;海外贸易发达;元大都是国际性大都市

明清: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出现商帮:徽商和晋商

明中期以后,官营手工业超过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基本特征是雇佣: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

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 影响: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只有广州一地可以对外通商,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_高考历史基础知识 总结 归纳相关 文章 :

★ 上海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归纳

★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整理

★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总结

★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

★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

★ 高考历史知识归纳大全

★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

★ 高三历史基本基础的知识点解析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

选择题当中有很多常见的易错知识点,把这部分内容搞定,就能大大提高我们的选题题的正确率,我在此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初步形成、最终形成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2.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而不是凯伊的飞梭,也不是瓦特的改良蒸汽机。

3.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不是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而是用机器制造机器。

4.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经历了手工工场、工厂、垄断组织三个阶段。手工工场是最早以雇佣的方式进行的手工生产,是向大 机器生产的过渡形式;工厂是以蒸汽机为主要动力的机械化生产;垄断组织则是以科技为先导、竞争联合为手段的电气化生产。

5.从特殊性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结束于19世纪40年代(英国);从普遍性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则开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结束于19世纪中后期。

6.欧美国家的工业化是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建立起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了以轻工纺织为支柱的工业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以重工石化为支柱的工业化。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1.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ldquo;新&rdquo;的表现:从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从手段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 措施 发展资本主义。

2.罗斯福新政是&ldquo;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rdquo;,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3.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经济,主要特点是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4.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订经济计划,但不是计划经济体制。

5.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重商主义主张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主义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等方面干预经济。

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是必要的。但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政策,是错误的;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7.余粮收集制是适应战时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固定的粮食税减轻了农民负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遗憾的是很快就被取消了;农业集体化的实行,基本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但措施不当,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8.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二战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到了后期,因苏联***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及时调整生产关系,该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9.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体制都排斥商品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日益阻碍经济的发展;新经济政策则利用商品市场的作用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0.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11.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重在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重在重工业。

1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由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多边贸易协定即《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共同构成。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可以为成员国提供贷款,但有所不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针对的是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国家,贷款是短期的;世界银行是全球性的发展援助,贷款是长期的。

3.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并不能说明美元已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货币,而是反映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

4.关贸总协定表面上看只是一项&ldquo;协定&rdquo;,但它实际上是一个&ldquo;组织&rdquo;,是一个关于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多边国际协定和组织,是世贸组织的前身;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2001年才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

5.欧洲共同体不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简称。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起步是欧洲煤钢共同体,而不是欧洲共同体。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原因不是美苏&ldquo;冷战&rdquo;的威胁,而是欧洲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6.欧洲共同体是西欧国家推行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并具有一定超国家机制和职能的国际组织;欧洲联盟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7.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而不是全球一体化,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不是同一概念的两种说法。

8.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在资本、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绝对优势。

 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孔子的德治思想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孟子的&ldquo;仁政&rdquo;思想则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墨家的思想是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的。

3.孟子的&ldquo;仁政&rdquo;不是对孔子&ldquo;仁&rdquo;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ldquo;为政以德&rdquo;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ldquo;仁&rdquo;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ldquo;爱人&rdquo;。孟子从孔子的&ldquo;仁学&rdquo;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 文化 等各个方面在内的施政纲领,即&ldquo;仁政&rdquo;。

4.&ldquo;民贵君轻&rdquo;观点是孟子提出的;&ldquo;君舟民水&rdquo;观点是荀子提出的。

5.&ldquo;罢黜百家,独尊儒术&rdquo;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而且还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

6.陆王心学也是理学,但与程朱理学相比有明显的不同。

(1)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ldquo;性即理&rdquo;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ldquo;理&rdquo;为本体、以&ldquo;穷理尽性&rdquo;为 方法 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ldquo;心即理&rdquo;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ldquo;心&rdquo;(道德仁心)或&ldquo;良知&rdquo;为本体、以&ldquo;发明本心&rdquo;或&ldquo;致良知&rdquo;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

(2)从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应以&ldquo;内心&rdquo;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7.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针对的仅仅是个别残暴的&ldquo;恶&rdquo;君,&ldquo;天下为主,君为客&rdquo;的主张并不能真正体现&ldquo;主权在民&rdquo;的观念,他的思想本质上还是封建传统的民本思想;他所倡导的法治主要是一系列的统治方法,而不是法治统治的一系列基本原则。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思想理论成果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ldquo;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rdquo;,但他对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

2.抵抗派和洋务派同属于地主阶级的政治派别,但两者目的的侧重点不同。抵抗派主张&ldquo;师夷长技以制夷&rdquo;,主要是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主张&ldquo;师夷长技以自强&rdquo;,主要是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

3.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则喊出&ldquo;打倒孔家店&rdquo;,但二者的本质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4.维新派与洋务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不尽相同,主要差别在于是否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差别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5.维新派、改良派、革命派三者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但具体的主张并不同。维新派、改良派都要求保留清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而革命派则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维新派、改良派反对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革命派坚持用武装起义的手段。

6.新文化运动三大内容之间的关系: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新道德是民主与科学的前提,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载体。

7.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是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8.欧洲文艺复兴借助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则全盘否定 传统文化 ,批判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

9.三民主义思想并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局限性。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民权主义未将整个地主阶级作为革命对象,民生主义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10.新三民主义与&ldquo;三大政策&rdquo;: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具体的奋斗目标;&ldquo;三大政策&rdquo;是指导思想、方法、途径和具体方针。&ldquo;三大政策&rdquo;是新三民主义的标志、灵魂;新三民主义充分体现出&ldquo;三大政策&rdquo;的精神;&ldquo;三大政策&rdquo;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华。

11.毛泽东思想不能等同于毛泽东的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是中国***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毛泽东的思想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毛泽东个人的正确思想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但是他的错误思想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

12.四大理论成果解决的问题不同:三民主义重点解决&ldquo;要不要革命、要不要民主&rdquo;的问题;毛泽东思想重点解决&ldquo;革命的任务是什么,怎样进行革命&rdquo;的问题;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ldquo;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rdquo;的问题;&ldquo;三个代表&rdquo;重要思想重点解决&ldquo;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rdquo;的问题。

 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

1.人文主义精神发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希腊(智者学派是滥觞);近代人文主义复兴于14、15世纪的意大利;宗教改革运动开始于16世纪分裂割据时期的德意志;启蒙运动发源于17世纪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英国。

2.古希腊的人文主义侧重于哲学领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侧重于文艺领域,宗教改革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侧重于宗教领域,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侧重于政治领域。

3.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封建的教会与宗教思想,并不是放弃

__

4.分权学说是英国的启蒙思想家洛克最早提出的,孟德斯鸠加以发展与完善;社会契约论是英国的启蒙思想家霍布斯最早提出的,卢梭不但研究了社会契约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为激进的人民主权说。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发展历程和世界文学艺术

1.伽利略的杰出成就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的概括,而不是否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

3.牛顿力学体系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第一次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 总结 ;相对论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量子论使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

4.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发电机和其他电力技术发明的出现,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

5.欧美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文学艺术流派。现实主义流派的特点是真实反映现实,揭露和批判现实;现代主义流派的特点是反传统、反理性,重视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

?

 现代中国的文化 教育 与科技

1.改革开放后水稻产量的提高,主要靠的是科技,其次才是政策。

2.&ldquo;百花齐放&rdquo;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ldquo;百家争鸣&rdquo;指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其实质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前提下,承认社会主义文化的多层和多样性格局。

3.&ldquo;两种教育制度&rdquo;是两类形式不同的教育制度,不是性质不同的新旧教育制度。刘少奇倡导的&ldquo;两种教育制度&rdquo;是全日制学校和半工半读学校两种教学形式不同的教育制度,它们都是为推动教育方针的实施而实行的,都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

4.&ldquo;教育革命&rdquo;不具有进步意义而是失误:

5.&ldquo;科学技术是生产力&rdquo;是马克思最早提出的,不是邓小平提出的。邓小平最早提出的是&ldquo;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rdquo;,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这一论断的丰富和发展。

6.&ldquo;科教兴国&rdquo;战略不是中国科技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而只是重要原因。&ldquo;科教兴国&rdquo;战略属于政策层面,对科技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从根本上说,科技发展要依赖于经济基础。

高中历史选择题中易混易错知识点大汇总相关 文章 :

1. 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点归纳与高中历史大题最强答题模板

2. 高中历史40个常见易错点及其解析

3.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

4. 高一政治必修一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

5. 高中政治哲学易错知识点整理

 历史考试非常注重细节知识,有很多小知识都需要我们去重视,这样才能在高考的时候取得好成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历史高考细节知识点

 1.①1840年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③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①《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有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②《天津条约》开放10处,其中属于今天广东省的有潮州(后改为汕头)

 ③《北京条约》开放天津。

 ④《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最先行改革的两个省份是安徽和四川。

 最先实行开放的两个省份是广东和福建。

 4.①1980年建立四大经济特区分别是_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注意: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属于广东省的?)

 ②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③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①近代生活习俗发生变化最大的是上海。

 ②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③中国第一部市内电话开通在南京。

 ④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架设于台湾省。

 ⑤1833年第一份中文报刊创办于广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⑥近代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创办于上海。(《申报》)

 6.①1931年日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就侵占了整个东北。

 ②1932年日军袭击了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

 ③1935年日军为侵占华北,制造了一系列的事变,总称为“华北事变”。

 ④1937年7月制造了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⑤1937年8月制造八一三事变,威胁南京。

历史高考知识要点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一)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

 1、经济:社会经济发展 封建生产关系产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阶级关系变动)

 2、政治:上层建筑的变化:分封制宗法制破坏

 3、军事(战争的需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4、思想 文化 :百家争鸣 (法家学说成为变法的思想武器)

 (二)各国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 经验 教训(春秋、战国)

 1春秋: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2战国: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三)秦国需要改革并具备条件(具体背景)改革可能性

 (1)内部有利条件:

 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

 法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

 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

 (2)外部机遇

 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

 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

 (3)直接原因:秦孝公发奋图强、任用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1、经济--"以农求富"(富国)

 (1)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对封建社会影响深远)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2、军事---强兵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废除“世卿世禄制”(以上 措施 最直接打击贵族特权)

 3、政治

 (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2)普遍推行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3)制定秦律

 4、思想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

 ·实质:文化高压政策

 ·影响: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

 5、风俗习惯--改革社会风尚习俗

 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三、商鞅变法的结果:"商鞅虽死,秦法犹存"

  历史高考知识点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年)

 2、改革的有利条件:拓跋珪的汉化改革

 3、改革的必要性:

 (1)阶级矛盾尖锐(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混乱)

 (2)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压迫)

 (3)统治面临危机(人民起义,社会动荡)

 4、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立新制。

 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均田制(开创性)

 三长制;

 租调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三、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缓和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基础

 四、改革的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成功的根本原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1. 2020年高考历史重点知识整理

2. 高中历史知识点超详细归纳总结

3.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汇总

4. 2020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5. 2018年高考历史大题必背知识点

6. 历史高考必备知识点

7. 2020高考历史考点知识点整理

8. 2020高考历史知识点大全

9. 高考历史重点必备知识点

文章标签: # 历史 # 中国 #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