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科技 教育科技

纪录片高考第二集_高考纪录片 央视第三集

tamoadmin 2024-05-24 人已围观

简介1.辉煌中国第二集的内容概括?2.纪录片《辉煌中国》第二集创新活力主要讲了什么?3.纪录片《人生第二次》迎来收官之集《立》,这档节目诠释了怎样的主题?4.纪录片高三经典台词5.一个有关于高考的视频!!6.如何评价CCTV9纪录片《高考》《高三》是由周浩执导的纪录片,2005年11月在中国大陆上映,曾荣获香港国际**节的“最佳纪录片奖”。本片纪录了中国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学一个高三毕业班的真实生活。故事

1.辉煌中国第二集的内容概括?

2.纪录片《辉煌中国》第二集创新活力主要讲了什么?

3.纪录片《人生第二次》迎来收官之集《立》,这档节目诠释了怎样的主题?

4.纪录片高三经典台词

5.一个有关于高考的视频!!

6.如何评价CCTV9纪录片《高考》

纪录片高考第二集_高考纪录片 央视第三集

《高三》是由周浩执导的纪录片,2005年11月在中国大陆上映,曾荣获香港国际**节的“最佳纪录片奖”。本片纪录了中国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学一个高三毕业班的真实生活。

故事主题曲《那些花儿》是整部纪录片的核心,以纪录片中一个女孩的清唱这首歌为开始拉开高三的序幕,再到结尾高考结束时女孩清唱这首歌结束。

作为文艺纪录片的《高三》制作即粗糙又混乱,连海报都是从拍证件照的情节中截取的。影片情节上也是做简单的处理,导演周浩用摄影机跟拍记录高三学子的生活点滴,与高三学生们共同生活学习。所以影片更多的是展示是每个学生的生活细节琐碎,用镜头客观记录,影片中没有作任何阐述。这也是《高三》的可贵之处——体现真实,毫不掩饰。

与其说观众在影片中看到的是一个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集体奋斗史,不如说影片更真实地呈现了悲壮如蝼蚁的个人奋斗历程,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悲哀,并充满中国特色。

片子捧红了班主任王锦春老师,一个相貌不出众,普通话不标准的语文老师。他会像痞子一样抖腿,像流氓一样说脏话,穿着很邋遢,可他对任何一个学生都不放弃,对任何一个学生都循循善诱。在片子的开头,他对学生们说:

到高三,每一个人都要拿出半条命。

高三的班级里,总少不了背负巨大学习压力的同学,因为他们全家族的荣耀都寄托在高考这一件事情上。

片子也记录了逃避生活的“坏学生”的样子,他们沉迷游戏,不愿再面对高三。

其中不乏早恋学生们,常常被班主任叫去训话。

导演周浩从一个班升为高三开始一直跟拍到高考结束,彻底融入到高三学生们的生活,以至于看**很容易有代入感,仿佛是自己亲眼回到了那段高三时光。

每个亲历高三的人都有各自的感悟和超越高三的期望,高三的生活日复一日,简单而又沉重,痛苦却也快乐。

辉煌中国第二集的内容概括?

纪录片《中国》是了解中华文化和中国古代历史的最好纪录片之一。第二集的《境界》,再现了宋朝的文艺巅峰,带领所有观众领略了东方传统美学的魅力。

大型电视纪录片《为了和平》纪念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不知道大家看了没有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为了和平纪录片,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大国粮仓》用**艺术语言阐释了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不断总结完善“三农”发展思想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之路,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纪录片《大国粮仓》观后感2022,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经供参考。

航拍中国是中国有史以来航拍规模最大、单集投资金额最高的大型航拍纪录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航拍中国观后感(精选2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航拍中国》和以往的风光纪录片不同,它以空中视角带领大家看到前所未见的中国,通过旅行的方式感受祖国河山的变与不变,《航拍中国》是央视拍的一部纪录片,单是第一季出来就已经得了豆瓣的高分,可见这部纪录片的精彩。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航拍中国第三季第三集贵州观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就像纪录片《中国》中,有很多这种使用“小”的意象,来传达对“大”历史判读的例子。比如在第二集,讲述孟子艰难的游历论政之路,需要表达他内心的苦楚和坚韧,在绝望之下依然保留对自己学说强大的自信。

纪录片《辉煌中国》第二集创新活力主要讲了什么?

这五年,从支付到共享单车,从“中国制造2025”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从空天领域、海工领域,到芯片等尖端领域,再到参与大科学计划,中国的创新动力源源不竭,中国的创新人才不断涌现。本集选取的这些创新故事,讲述着中国科技创新,正如何让百姓生活更为便捷,让企业发展更具活力,让国家实力更加强大。

从移动支付到共享单车,从大飞机C919到天眼工程……纪录片《辉煌中国》第二集科技感满满,该集全面介绍了五年来我国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每一帧都像是科幻大片。

在本集纪录片中,空天领域的科技创新重点介绍了中国天眼FAST项目,并揭秘了天眼“睁眼”的全程。

希望可以帮到您

纪录片《人生第二次》迎来收官之集《立》,这档节目诠释了怎样的主题?

?创新”我们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再次焕发出撬动地球的力量。六集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全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脉络,全面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纪录片《辉煌中国》第二集创新活力播出!

这五年,从支付到共享单车,从“中国制造2025”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从空天领域、海工领域,到芯片等尖端领域,再到参与大科学计划,中国的创新动力源源不竭,中国的创新人才不断涌现。本集选取的这些创新故事,讲述着中国科技创新,正如何让百姓生活更为便捷,让企业发展更具活力,让国家实力更加强大。“

从移动支付到共享单车,从大飞机C919到天眼工程……纪录片《辉煌中国》第二集科技感满满,该集全面介绍了五年来我国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每一帧都像是科幻大片。

在本集纪录片中,空天领域的科技创新重点介绍了中国天眼FAST项目,并揭秘了天眼“睁眼”的全程。

纪录片高三经典台词

纪录片《人生第二次》迎来收官之集《立》,这档节目诠释了的主题是

《人生第二次》是央视网打造的?人生三部曲?IP第二部,是由央视网、SMG、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纪录片。相比于《人生第一次》里主人公们满怀憧憬准备推开生活之门、春和景明的状态,《人生第二次》的主人公们经历的是推开门后,跨越山海、历经人生风雨的转折阶段。这档纪录片真的非常棒,是反映社会,人性的现实生活,大家可以去欣赏一下,对于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好处!

《人生第二次》收官之作?立?,讲的就是普通人在大城市冲破桎梏、努力改变人生的故事。《立》的主人公黄妹芳是一名来深建设者,为了获得更多积分成为深户,便于儿子在深圳升学,黄妹芳通过深圳市总工会的?圆梦计划?拿到大学文凭,后又五次自考,成功考上了本科。为了在深圳立足扎根,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她想方设法、拼尽全力,被网友称为?励志妈妈?。

《人生第一次》纪录片撷取了12个对中国人意义重大的?人生第一次?:第一次上学、第一次上班、第一次走进社会,从成家、立业到养老。《人生第二次》从四组对立的关键词出发,进行横向对照。通过?圆?与?缺?、?纳?与?拒?、?是?与 ?非?、?破?与?立?的八幅人生图景,多维度、多视角地观察普通人的选择与命运。

最后力这档案纪录片,诠释的主题主要是,努力的人生的一个过程,他们不怕辛苦而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努力,这档纪录片也很好的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大家不要灰心,对于我们梳理的目标只要努力总有一天会达到的,然而立这档纪录片真的完完全全加平平常常普通的人的努力展现出来了,是对于我们很好的一个榜样吧。

一个有关于高考的视频!!

高考是检测你高中三年的学习成果,是指明你未来人生道路的方向,所以高考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365台词语录网就为您搜集整理了《高三》的一些经典台词,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 经典台词

1、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2、不要去想家境什么的,穷人的孩子,老天可能会更关爱一点。

3、如果高考结束了,你说复读可以,现在离高考还有那么远,什么都没有出来,你谈什么复读?你不觉得可笑吗?

4、对平时成绩比较好、自信心很强的同学,现在要记住八个字:志在必得、舍我其谁?我考不上,还有谁考得上?我上不了北大,你上北大?笑死了!

5、成绩一般,自信心不是很强的同学,要想到“吉人自有天相”,记住四个字:豁出去了!失望惧我,我还惧什么?

6、没感觉就好,没感觉就是一种感觉!

7、如果我是你这个家境,我就像《北方的狼》里面唱的那样,我只有咬紧冷冷的牙,抱以两声长啸。

8、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你要战胜自己才有出息。

9、你不要去问接下去会怎么样,你只需要去付出。

10、我只要你给我拿出半条命来读高三就好,不要你一条命!

以上内容就是365台词语录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内容,要是您还想浏览更多精彩动态,那就一起来关注365台词语录网吧!

如何评价CCTV9纪录片《高考》

该视频叫《高三》

2004年7月至2005年7月,《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的摄影记者、制片人周浩同志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跟踪拍摄王老师及其所担任班主任的高三(7)班,制作完成的纪录片《高三》已于2005年11月27日11:10分在央视新闻频道“纪事”栏目播出。……

在此可以下载

王锦春同志主要先进事迹

在边远的武平山城,有这样一个人:

他一直相信人生总会与谁有某种机缘。

他执着认为青春总应该做点什么,好让平淡如水的生活有一点激动与喝彩,好让如梭的岁月在无声地流逝之后,总还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回忆与记念。

他后来终于知道,那个与他有着某种机缘的是“学生”,而那份执着是“教育”。

他,就是武平一中的青年教师王锦春。

王锦春,男,1967年6月生,福建武平县万安乡小密村人,1989年7月毕业于福建师大中文系,同年8月分配至武平一中任教,现为武平一中高级教师。

记得正是那个昭示着希望与收获的金秋八月,王锦春成了武平一中的一名教师。看着这里盼望长大却又稚气未脱的学生,看着这里强手如林的教师,他有些心虚。

学校领导是理解年轻人的,知道年轻人需要鼓励,更需要磨炼。学校为此制订了一套“帮带”青年教师的措施,而青年教师必须在三年内成才——这既是厚望也是压力啊。然而王老师的心却平静了下来,他坚信这里就是他耕耘的热土。只要辛苦劳作,蜜蜂是会飞来的,他的桃李会是满园的。

(一)

“给我重一点的担子吧,我要尽快成长”。

初上岗位,学校按惯例只安排他担任高一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当他知道学校的工作安排后,年轻的甘于重压的心跳动开了:“那么多的老教师除了担任两个班的学科教学任务外,都还担任了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我这二十刚出头的后生怎能如此安逸?况且身为人民教师,教学和德育工作同等重要,我除了教学还得做些德育工作,这样才能让自己尽快成熟。不行,我得找校长去!”

校长听了他的请求后,笑着说:“年轻人,我们给你多一点的时间,让你先在教学上成熟起来吧,以后的担子有你挑的。”

“不,”王老师语气坚定地说,“重压之下才能充实。给我重一点的担子吧,我要尽快成长。”

于是,这一学年王老师成了高一(6)班的班主任,并担任高一(5)(6)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

(二)

“对学生的真爱需要用真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

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王老师手记

王老师有一点特别,每一届的毕业典礼上,他都很少说话。他说,无需言语——学生们知道他这时会想些什么,“祝愿”、“希望”是多余的,他知道学生不会辜负他的期望。在过去的许许多多日子里,他都是透明的,他的喜怒哀乐,他的高尚、浅薄,在学生面前从不隐瞒掩饰,他从不在学生面前给自己头上画上一道神圣的光环。王老师深深知道,“为人师表”决不是正襟危坐,没有喜怒,没有哀乐,没有人之常情;“教书育人”也决不是做好好先生,而应有爱有恨,既爱浪子回头,也恨铁不成钢。

王老师在做班主任过程中,曾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由于来自穷乡僻壤,父母又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使他养成了一种自卑、孤僻的性格,看不起父母,也不与城里的同学来往。王老师在详细了解了情况后,找了一个合适的时间,对他动情地说:“我曾经与你同病相怜,我读高中时家境与你相似,父母生了十个孩子,家里没有更多的收入来源,总是穷,我们都是苦孩子出身。我最难忘的是高一时有一次上体育课的情形。那个下午上体育课,是期末测试匀体向上项目,刚好那天我的裤子屁股上的一块补丁的线脱落了,而老师又要我第一个测试,我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毅然地上了。虽然那块补丁在北风中被吹得不停地抖动,但我的心里却很坦然,因为我深深知道,贫穷不是我们的过错,也不是父母的过错,我们和父母都无法选择出身,但我们有权选择奋斗;贫穷改变不了亲情,相反,亲情可以使我们更加‘富有’。这种‘富有’是我们一生快乐的源泉。”王老师的话说完后他非常激动。此后,他的自卑、孤僻的性格有了很大改变。

“真诚、热情、原则、谅解”是他做班主任的法宝。记得九0年,他参加全县的作文教学评优活动,由于板书不合理,时间掌握不好而落选,当他把落选的消息自责地第一个告诉学生,学生们先是静寂尔后掌声雷动时,他感动得热泪盈眶;记得九五年,他的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因一些误解没被评上三好学生时,他只是用热情的双臂将他紧紧抱住;记得九八年,他的一个姓石的学生因为偷了班里同学大米,他是如何的怒目圆睁、声色俱厉,而当这个学生知错认错,他又是如何地一趟趟往学校政教处跑,求领导们手下留情,给他一次改过的机会……

一桩桩一件件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他对学生的是真爱,而学生回报他的是真情。请看一位学生在毕业多年后给他信中的一句话:“不再相见,并不意味着分离;不通音讯,并不意味着忘记。”

(三)

自己开恳的,即便是一寸,

也是最宽广的土地。

自己播种的,哪怕是一粒,

也是最诱人的果实。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王老师的心也常常躁动不安。然而他却强迫自己静下心来,钻进陋室,习惯性地凝视书桌上架着的座右铭:“吃苦是良图,作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劲终成乐境;偷闲非善策,说闲话,好闲游,做闲事,闲人就是废人。”然后坐在书桌旁,或是看书学习,或是整理资料、抄写卡片,或是备课改作,或是总结经验。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仅有“一桶水”是不够的,必须有“长流水”才能满足学生需要,才能跟上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的更新。他深知,要做一名好老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他爱读小说、散文,更是以“吃”书的精神攻读教育教学论著、杂志、报纸。几年来,他“吃”掉了《年龄和教育心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合作教育学》、《成功教育论》,选读了各种报刊上的优秀论文。就像蜜蜂采蜜那样博采众长,就像蜘蛛一样精心结网,他以教学理论为经,以各门知识为纬,编织了一个“知识之网”。

仅有知识是不行的,关键是如何把自己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上,把课上得既扎实又生动。王老师当然深知这一点。为此,把课上得既扎实又生动便成了王老师的另一追求。他说:“在舞场上,我缺少一份自信,只有在课堂上,我才可以挺胸昂首,信心十足,伴着教材的内容,把我的知识、思想、感情倾注给一双双渴求的眼睛。他们总是眼睛闪亮地报以我纯真的微笑。为了自己的那份‘信心’和学生的这份‘微笑’,笨拙的我丝豪不敢取巧,只有付出多出常人几倍的时间去思考,去尝试……”

王老师永远记得他给学生上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的情形。上课后,王老师面对一双双渴求真知的眼睛,深情地说:“秋,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吟诵的对象。欧阳修笔下的秋是萧瑟凄凉的象征,峻青笔下是丰收的象征,而对于我们来说,秋是什么象征呢?仅仅是成熟的象征吗?当清晨起床时,秋风袭面,给你一些凉意,你是否意识到秋正在迎接严冬的考验?朱熹说,‘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姜育恒说,‘春天还在等候/秋叶无声飘过’,而另一位诗人也说,‘我们站在春的岸边/正谈论着遥远的秋/而秋水/此时已淹没了我们的足背’。秋是否也是人生易逝的慨叹?今天,我们要学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又是怎样的一番滋味呢?”如此一段形象生动却又深情并茂的导语,迅速引起了学生共鸣式的思考,把学生带入理性笼罩的氛围之中。在这种深沉的情感基调下,学生的主体性取得了极大限度的诱导,学生不由自主地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情感修养,而且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老师就是那样的老老实实,那样地辛苦跋涉。功夫不负有心人,王老师的语文课上得既扎实又生动,深得学生的喜爱。98年5月份,学校“梁野文学社”的海报上竟然出现“我校著名青年教师王锦春”如此的字眼,足见王老师在学校的知名度和学生对他的喜爱程度。

(四)

“如果没有事业,生命有何意义?我要工作!”

只要是武平一中人,甚至是武平教育界人士,没有谁不知道王老师的病史,没有谁不说他是个“工作狂”。

94年9月8日,教师节前夕,对于王老师所担任语文科教学的高三(1)(2)班的学生来说是个灰色的日子:他们所喜爱的王老师突然被送进了医院的重病室,经医生诊断为急性重症肝炎。这一消息使他的学生个个黯然神伤,心急如焚。其实他们不知道,早在暑期补习期间,王老师就已得了肝炎,但他舍不得放下自己的工作,舍不得丢下心爱的学生,隐瞒了病情,仍然坚持为同学们上好每一堂课。拖着疲乏的身体,强露出如春的笑容,因为怕传染给学生,还要避免与学生接触,这一情景让学生回想起就动容、自责。

请让我们来看看医院重病室的那幕动人的情景:

三十多位学生手捧着鲜花,眼含着泪水静静地围在一张病床前,床上躺着的是他们的全身腊黄、疲乏无力的王老师。静穆,静穆,接着是低声的啜泣,然后终于有人高声地哭了起来,这哭声让在场的医护人员也动容。就在这时,他们的王老师睁开了微闭的眼,当他看清周围的是他心爱的学生时,脸上突然露出了让人看了都心酸的笑容。他吃力地张开嘴,缓缓地说出了下面的几句话:

“怎么,你们这是来看望我,还是来向我的遗体告别?别哭,别哭,我的病不碍事,两个月后我又会站在你们的讲台上。”……

王老师绝对没有食言,两个月后,他果真又站在了高三(1)(2)班的讲台上。迎接他的是讲台上鲜艳怒放、祝愿老师永远快乐健康的康乃馨。

然而学生的美好祝愿毕竟只是祝愿而已。王老师出院时医生曾告诫过他:肝病患者忌酒、忌熬夜、忌劳累。王老师可以做到滴酒不沾,但他的工作热情却不能让他做到不熬夜、不劳累过度。他的做护士的妻子曾经为此哭过多少次,劝过多少次:“你不要命了,你再这样下去,可真就要没命了!有你在,我有丈夫,孩子就有爸爸,我们才有个完整快乐的家呀……”王老师的眼圈红了。他坐在沙发上,无限深情地对妻子说:“生命是有限的,而事业是无限的。我怎能以区区生命使自己碌碌无为呢?”听完丈夫的话,柔情知心的妻子还能说些什么呢?她所能做的,只是从医院不断买回肌苷、护肝片等保肝药片,尽量内内外外地操持家务,以减少丈夫的外在劳动压力。

病是无情的。王老师的肝病多次反复,他曾于95年8月、96年1月、98年5月多次住院,成为老病号。而每次病情稍有稳定,他都坚持出院,继续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谁也拦不住。

校领导是最理解王老师的。每次王老师住院,他们去看望他时,都坚决表示要他休息半年,但每次王老师都婉言相拒:“肝病没有根治的可能,除了心情。如果你们不让我上课,我的心情不好,病情照样反复。再说,如果没有事业,生命有何意义?我要工作!”

面对这样一个“工作狂”,谁还能有别的办法?

(五)

“只要生命没有停止,总会有新的嫩芽从枝上发出”

“世间自有公道,付出终有回报。”武平一中记住了他,各级政府记住了他。在十七年的虽不算短,但也不算长的时间里,王老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十七年时间有十五年担任毕业班教学、班主任工作。

——在连续十五年所担任的武平一中高三毕业班语文教学工作中,所教班级的语文高考平均分、单科上线率均居全县、全市前茅。其中92年高考,方三文同学的语文单科成绩为100分(当时是120分制),居地区前茅,该同学的文考总分居当年全省文科第二;95年高考所任班级平均分居地区第三;98届王颖彦高考语文796分,99届李龙莲785分,2000届肖菊香799分,均居武平县高考单科成绩第一,居龙岩市前茅;2002年高考所任高三(6)班语文科平均分107.8分,其中120分以上6人,居全市前茅;2003年高考所任高三(6)班语文科平均分97.5分,其中100分以上28人,居全市前茅……

——自94年起,连续12年担任高三毕业班班主任工作,所任班主任的班级高考成绩显著,涌现了方三文、王颖彦、李龙莲、李配珍、刘子伟、兰发富、罗燕芳等一批在当年高考中总分名列省、市、县全茅的学生。尤其是2003届高三(6)班(文科班)高考高分人数,上本(一)和本(二)人数均居全市前茅,其中有两人600分以上,上北大录取线人数3人。该班在武平一中历史上创下本科(文科)上线人数49人的记录,为此荣获2003年福建省中等学校“先进班集体”称号。

——教研教改成绩显著。所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多年来均获校论文年度考核一等奖。其中《记叙文写作中立意构思的“杨朔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曾在中学一级教师职称评定中被评为“较高水平”。《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在“福建省第一届中学语文青年教师论文大赛”中获二等奖;《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展示与学生的情感滋养》获“福建省语文学会论文评选”一等奖,并收入《福建省中学语文骨干教师论坛》;《宏观驾驭,微观管理》在龙岩市第四届普通中学开放周“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上荣获一等奖。

——多次受到校、县、市、省的表彰:94年为学校先进工作者;96、98年为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98年教师节获“首届中国银行闽西奖教金”;99年5月份获校、县“中学优秀青年教师”称号;1999年12月被龙岩市教委评为“龙岩市中学优秀青年教师”;2000年获“武平一中首届敬业爱岗好园丁标兵”称号;2001年获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合格证书;2003年为武平县“教书育人先进个人”;2002、2003、2005年三次获武平县“武平一中奖教基金”;2005年获省“优秀班主任”称号。

——2004年7月至2005年7月,《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的摄影记者、制片人周浩同志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跟踪拍摄王老师及其所担任班主任的高三(7)班,制作完成的纪录片《高三》已于2005年11月27日11:10分在央视新闻频道“纪事”栏目播出。……

“风雨飘摇心深处,多少往事,悠悠难追忆”,而岁月的脚步总是匆匆。面对未来还有不知多少的飘摇风雨、坎坷险阻,王老师,你超负荷的心是怎样想的呢?

——此去人生,我们都将一步步走向衰老,但我不相信只有衰老。

“古老的大街依然会有高楼竞出,苍翠的竹野依然会有春笋竞出。生命只要没有停止,总会有新的嫩芽从枝上发出。”

在大型纪录片《高三》中,结合现时高中实景和王锦春老师生动的教学方法,无不让人感慨非常

1、高考这部纪录片是最近不可多得的优秀纪录片,优秀的地方就在于它跳出了高考的思维和框架来拍这部纪录片的,以另一种角度来审视高考,每一集都非常的深刻。

2、在上一代人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人错过了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应有的才智没有得到发挥,可能本身家境一般,但是儿女有机会将较好地智力发挥出来,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也是一种补偿与幸运。

文章标签: # 学生 # 纪录片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