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高考林徽因窗子以外,2017高考林徽因窗子

tamoadmin 2024-07-16 人已围观

简介1.当年高考你是如何写作文的?2.金岳霖晚年为什么与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生活在一起?3.2020年高考作文素材:金句及适用主题4.林徽因 的那些书比较好看‘5.2017年高考满分作文600字三篇林徽因表面是说,窗外的风景是看不透的。“算了算了!你简直老老实实坐在你窗子里得了,窗子以外的事,你看了多少也是枉然,大半你是不明白,也不会明白的。”其实,她是明白的。她一定大有铜驼荆棘,故宫离黍之感;作者要表

1.当年高考你是如何写作文的?

2.金岳霖晚年为什么与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生活在一起?

3.2020年高考作文素材:金句及适用主题

4.林徽因 的那些书比较好看‘

5.2017年高考满分作文600字三篇

高考林徽因窗子以外,2017高考林徽因窗子

林徽因表面是说,窗外的风景是看不透的。“算了算了!你简直老老实实坐在你窗子里得了,窗子以外的事,你看了多少也是枉然,大半你是不明白,也不会明白的。”其实,她是明白的。她一定大有铜驼荆棘,故宫离黍之感;

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文章弥漫着浓厚的悲观主义情绪,读出了一个知识女性对下层人民的悲悯,对社会裂痕的哀伤,以及对自身优越生活的愧怍和不安。

扩展资料:

写作手法:《窗子以外》的描写中处处借以讽刺的手法,描绘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各阶层民众的生活,揭露了当时腐朽落后的现象,使读者在笑声中对散文中的人物予以否定。当然,林徽因笔下的讽刺大多以直讽为主,或调侃,或批判,极具现实主义。

首先是对窗子以内的“你”的讽刺。 据资料显示,文章的主人公“你”是林徽因以自身为原形创作出来的,散文以第二人称的方式叙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也增强了读者对“你”的认识。正是这样,我们不难看出,“你”代表了林徽因一类的拥有文化知识又不断自省的学者。

而散文中不断重复强调的“永远是窗子以外”,喻指当时知识分子脱节的创作,这引起了当时很多学者的共鸣。

当年高考你是如何写作文的?

2017年高考的全国二卷阅读题就截取了林徽因《窗子以外》的一部分。

解析中说,文章中“窗子”既指具体的铁纱窗、玻璃窗之类的窗子,也指“无形的窗子”,即 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

而人称的转换,则表现了作者对自己的冷静审视态度——文中的“你”即是作者本人,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对自己的行为与思想进行观察和描写,从而对自己进行更加客观的剖析与反思。

文章中并不是通篇使用第二人称的:开头以第一人称写起,第四段起才开始用“你”。作者将本来是自己所见所闻所感,通过第二人称表达出来。最后一段结尾“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是对“你”的嘲讽,而此处的“你”即指作者本人,所以也就是作者的自嘲了。

通篇读下来,作者不满足“窗子”把自己与外界世界隔离开来,想要逃离窗子,但却做不到——因为这“窗子”不仅仅镶嵌在建筑物的墙上,还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人对于外界有所抗拒,无法完全融入外部世界,所以这个“窗子”也是开在每个人的心上。即使去了很远的地方,也总会有意无意地与外部世界保持些距离——因为走到哪里,你是无法忘记自己是个什么人,什么身份的。虽然身在外,但你的心有一部分留在了家里,因为你总是要回到那里的。所以到达一个地方,即使风景优美,绿水青山,也无法让你完全融入其中,那是内心还有剪不断的凡尘羁绊、生活琐事。

以上只是在我的理解上(+答案)对这篇阅读文的解读,并不是我的感想。

我读完这篇文章之后真实的感想,其实是有些不理解作者。

作者一直在强调“窗子”把她与外界隔离开来,并表达了她强烈想要摆脱窗子的意愿,以及她最终无法摆脱的自嘲与无奈。

但是于我而言,我是喜欢窗子的。林徽因笔下的“窗子”代表了她与外界的隔膜,而我却认为,窗子象征人们为了与外界保持联系而打通的(此处应填一恰当名词OvO)。

在千百年前,人类居住在洞穴里。洞穴只是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而且只有洞口,也即是“门”,并没有窗子。

之后……

To be continued...(*?`)

金岳霖晚年为什么与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生活在一起?

现在回忆起高考已经很遥远了的样子,因为已经有5、6年了。我都已经毕业了,我想过我那个时候写作文是三段式吧,其实在小的时候一直到初中的时候,我的作文都是很好的,然后小的时候就是考那个奥赛的话,就是一等奖嘛,就因为我作文写得好,然后到了初中,我也拿过市里的作文的奖项,然后到了高中,一切风光不再。

原因是什么?因为我的字写的字特别的丑,然后呢?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是一个特别注意字是不是写的好看的那种人,然后就把我的作文分数改得特别低,然后那些字写得好的话,他就会给分给的特别高,以至于我对作文其实是没有什么信心的,然后呢?高考的时候我就谨记三段。

第一开篇点题,树立中心。第二,然后分述我的观点,因为高中的话议论文比较多。第三张就是最后做一个总结,然后收尾,这就是我的高考作文了,

2020年高考作文素材:金句及适用主题

金岳霖为了守护一生所爱的林徽因而终身未娶,到了他自己的晚年时段,为他养老送终的人竟然是他“情敌”的儿子。

林徽因是金岳霖一直以来的挚爱之人,直到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结婚了以后,他也为了能多守护林徽因一段时间,竟然在他们夫妻住所的旁边住了好久。这段时间里,金岳霖常常会去林徽因家里做客,朝夕相处的时间久了,和她的丈夫梁思成的关系也就熟悉起来了,并且林徽因的大儿子名叫梁从诫,他自从生下来以后金岳霖就对他非常的好,也非常照顾他,更重要的是梁从诫还叫过金岳霖爸爸,他们之间这样的感情当然就不言而喻了。

那么,到了金岳霖晚年的时候,梁从诫到底是因为什么才会给金岳霖养老送终呢?究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梁从诫从小就和金岳霖的感情深厚啊,再加上金岳霖这一生未曾娶妻,无儿无女,独自一人。那么到他晚年的时候,就必须得有人来照顾他。但是平日里照顾他的那些人也都只是给他做个饭而已,平时只要梁从诫一有时间就会和他的妻子过来陪伴金岳霖,对金岳霖照顾周到,非常的好。

金岳霖 林徽因

金岳霖在梁从诫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对他这么好,梁从诫因为高考考得成绩不理想,就没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其实他一直以来都想像父亲一样从事建筑业的,但是无奈天不遂人愿却学习了历史学。为了能够帮助梁从诫转到他喜欢的建筑学去,金岳霖不惜和学校的领导发生口角,因为在他们那会是不允许学生转专业的。金岳霖为了梁从诫还是不顾一切的拼尽了全力极力争取。虽然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没有能够使他成功转业,梁从诫也是非常感激金岳霖为他做的这一切。

在金岳霖老时,单位派来送他的车只能把他送到自家楼下,而当时的金岳霖腿脚已经不方便,都是靠着邻居的搀扶才能安全到家。梁从诫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就下定决心决定搬到金岳霖家里,和他一起生活,就这样一直住到他去世。也是因为金岳霖这辈子一直深爱着林徽因,所以他一生从未娶妻直到终老,但是有这么好的一个孩子一直在他身边照顾他。为他养老送终直到他离开人世。

梁从诫

林徽因 的那些书比较好看‘

1、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

 适用主题:用以描写求学态度,学习不可傲慢,对君子品行的讨论等作文立意。如2013年山东卷《咬文嚼字》等。语出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大意为:有修养的人不隐藏自己的短处,不知道就去问,不会的就学习。示例:《春秋繁露》有言: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真正优秀的人从来不满足于自己原有的知识,不刻意隐藏自己的短处,而是如乔布斯那般,“求知若饥,虚心若愚”,不断地积累和学习。

 2、我什么也不否认,但我怀疑一切。——拜伦

 适用主题:怀疑精神,敢于挑战真理,实践出真知,对前人的智慧心怀敬畏等主题。例如2009年广东卷《谈谈你对常识的认识》,2015年江苏卷《智慧》。对待我们学到的知识,我们既不应该盲目自大,不加以理解就否认一切;也不应该盲目相信,不加思索就全盘接受。

 3、一思尚存,此志不懈。——胡居仁

 适用主题:关于形容一个人的坚持与初心,对人民公仆的敬意,于平凡中坚守责任,讨论家风或敬业等作文主题。比如2017年全国卷《我看高考》,2012年北京卷《火车巡逻员的故事》。示例:一思尚存,此志不懈。无论是“二十载铸就大国重器”的南仁东老先生,还是不停践行警察誓言直至殉职倒下的朱国茂警官,都在告诫着你我,在这灯红酒绿与声色犬马的浮躁时代,总有人还在默默坚守着自己最初的真诚与感动。

 4、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陶渊明

 适用主题:对生与死、得与失、荣与辱、是与非等问题的探讨,以及形容在历史长河前个人的渺小等立意。如2012年天津卷《清水还是浊水》、2013年四川卷《平衡的生活》。前段时间的热播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中曹操曾权倾朝野,戎马一生,临终前的一句话却是:“这江山,谁也带不走。”纵你雄韬伟略,纵你似彭祖活够八百岁,结局都是一样的。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5、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适用主题:关于自立自强、描写国家变化等作文立意。比如可用于2017年全国卷I《中国关键词》。这句话来源于的《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6.物质不是不好,不好的是没有抗衡的力量。——蒋勋

 适用主题:名利金钱,发展过火的事物,浮躁风气。

 7.旬月里来去,日子都是可以歌唱的旧事。——林徽因

 适用主题:积极面对生活,苦难总会过去,坚持努力。继续方向。

 8.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的传承。

 适用主题:直接放在段落开头,

 传承文化,继承文化,创新在一定基础上进行。秉持初心,坚定不移。

 9.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人民日报》

 适用主题:事物的基础,人的决心,初心的力量,发展的依靠。

 10.时代像筛子,筛得每一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王鼎钧

 适用主题:时代的前进,人民的自我更新,事物的发展。可以改成'XX像筛子……

 11.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杨靖宇

 适用主题:内心的坚定,不惧黑暗和苦难,追求,向上积极。

 12.你的心不是招摇的枝桠,而是静默的根系,在文化的净土中汲取营养。——马德

 适用主题:不浮躁,社会风气,初心,坚定,自我修养。

 13.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温暖的。——萧楚女

 适用主题:阳光,光明,温暖,社会的进步,自我的坚持。

 14.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张晓风

 适用主题:不惧,初心,成长,前行,对待不好事物,胜利的信心。

 15.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马一浮

 适用主题: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当俯下身子看到草木生发,春风又绿,依然能够生出怜悯之情。比如,马云关注乡村教育,朱婷顾念故乡等。

2017年高考满分作文600字三篇

林徽因的作品有很多,以下是一些比较著名的作品:1. 《恋上哈尔滨》2. 《梦的天空下》3. 《倾城之恋》4. 《我爱你,但我不要嫁给你》5. 《牡丹亭》6. 《恨海》7. 《鹤鸣九皋》这些作品都具有林徽因的独特风格和情感表达,值得一读。

#高考# 导语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中之重,怎么样能写出好的作文,特别是满分作文呢?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2017年高考满分作文600字三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启发和帮助。

第一篇:距离,让你我更美

 曾经,我们对饮于清辉之下,赏明月,共话婵娟;而如今,小学生都知道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是一颗死寂的星球。那么,再当你执起酒杯时,是否还有"但愿人长久"的忧情?愈近的距离,让充满诗意的文明不再具有美感。

 科技,带来便利、知识的同时,也将我们仅剩的一点意象剥夺了。在对美好的事物进行追求时,我们是不是更应存一份谨慎之心,与美好事物保持一份距离,让美好的事物更美?

 行走于心灵,徊徉于红尘的林徽因便是如此。当一位才华横溢的小生为你作出人生第一篇诗歌,当一位才子手执一把油纸伞在雨巷中静静守候只为与你擦肩而过,敏感的心难道不曾为此动容?然而,爱情至美,青涩的花果摘下恐怕终究会成为一枚苦果的。于是,你保持了一位女子的坚守,选择了一个合适的距离,让两个人的故事被传为佳话,而不至于让徐志摩和自己都受伤。在这若既(即)若离的朦胧距离中,他们在对方眼中都变得更美好了。

 张爱玲曾经说:"白的天上是一轮明月,而红的则是墙上的一滩蚊子血。红的成为了一朵红玫瑰,而白的便成了一粒饭米粒。"她这般说,自己也确有这般体会。曾经,她相信爱情,相信胡兰成,然而情感与空间距离的愈来愈近,却将两人都撕扯得体无完肤。距离的接近并没有给他们之间以丝毫的美感,反而让他们之间的距离更远。

 在科技馆中,曾经保持着一份童真,对着美丽的蝴蝶有着无限的幻想的同学们是否依然有着对美的幻想?看过蝴蝶的翅膀结构后,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看见蝴蝶只怕再也想不到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与诗意,而只能联想到蝴蝶翅膀上那些凹凸不平的结构了。

 纷繁的世界里,我们保持人与人之间的一线距离,人与物之间的一尺距离,人与事之间的一丈距离。或许,曾经你想保持的美感足以让你回味无穷;拉近一线距离,那些曾经美的故事、事物会在瞬间瓦解。

 保持一线距离,别让显微镜破坏了你,更远你在我眼中更美。

第二篇: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

 古谚有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但看云卷云舒,从微末中推测天气变化,是种享受与乐趣。而回头开启电视,世界范围内的天气预报映入眼帘。两种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却无外乎为观得天气,殊途同归。自然并无需划分出“近”与“远”。

 对于自然,人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达宏观层面,同时用细腻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美,方可达成“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实现人、科学与自然最终的“和谐”。

 科学与自然从不曾分离。从古代各种水利工具的发明应用到如今发达的天气监测预报系统发展,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进步一直相辅相成。人之于自然,甚为渺小,人类没有能力一一亲自探寻自然的所有奥秘,因此自然似乎离人很远。而科学应用,正是解决人想在宏观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通过电视,人类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地获取天气信息、地理资讯,增长了自然知识、弥补了人自身能力和视野的局限。同时,科学知识对人形成科学思想也大有裨益。达尔文曾说,他对自然的兴趣正是从前人的科学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学理论,如生物的纲目属种,都对他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产生巨大作用。可见,利用科学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养自然科学思维,正是“仰观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类之盛”则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生于自然,也归于自然。汉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构成,可见人性之真必然离不开生态自然。中国古代有“生”的哲学,生生不息、物我一体是古代哲人们不竭的追求。孟浩然、王维醉心于自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变,细观云过水动之美,创作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反映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传世佳句。人的生命,融于自然生态,同呼吸、共命运。因而多留心身边微观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国儒家学说中重要的“和谐”思想,要求各方面达成统一与协调。在当下,人既不能肆意丢弃传统感受自然的方式,也无法抵抗科技发展的潮流。因此,务必达成人、科学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像时兴的观星活动,利用高科技望远镜观测遥远星体的人们,也同时在夜晚的山上感受凉风与蝉鸣,“信可乐也”!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与自然亲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视角认识自然。心有宏观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观细嗅身边的“蔷薇”。

第三篇:十年

 骤雨初停,一道七色彩虹凌驾于天边,我的目光被深深吸引,渐渐地、渐渐地……

 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被叫在老师办公室,一直不停地哭,很久很久。当老师再次回到办公室时,泪珠不断。老师很惊讶:这女孩几乎哭了一个上午。

 其实,这女孩只是因为晚到了,她心爱的椅子背一个男孩拿去了,她找到了那个椅子,却再也拿不回来,连老师也不信她的所言。她崩溃了,无所适从。她只能用她的眼泪来洗刷自己的伤。

 那条悠淡的蓝紫消失了,还好,赤、橙、黄、绿、青还在。

 小女孩长大了一点,她迈入了小学的门口。新的学校让她感到新鲜,有点严格的课堂,她有点不适。

 那天,最恐怖的数学老师在上课,刚开始,她很认真,然后,她上完体育课的姐姐来到窗前,她无视了课堂,眼睛转向了窗外。她被老师无情地叫了起来,批评了,也不能有所埋怨。毕竟,这次真的是她自己的错。

 绿青的宽度在慢慢缩小,很小很小,看不到了,只有赤、橙、黄还悬挂于高空。

 那年,这个女孩三年级了,她班里建起了一个图书角,每天中午都有集中看书的时间。这天,她拿到了一本神话故事,她很喜欢,却在接近下课时,被她同桌抢去,因为这本书是她同桌的,他要把书拿回家看,她不愿意。两人起了争执,她被老师叫过去,只是让她在那儿帮忙翻作业,她有点莫名。也有点庆幸,但心里对于那本神话书还是耿耿于怀。

 第二天的开始,她收到同桌拿来的那本书,他已经把书看完,而现在,他同桌把书的使用权交给了她。

 有一种颜色在不知不觉中消散,天边的彩虹只剩下难以辨别的红、橙。

 她终于学会骑自行车。有一天,她骑车回家,恰巧遇到路上的爸爸,她两开启了一场追逐战,他爸爸在前面飞奔,她也发动自己全力使踏板全速飞转,家就在前方。然而,家门前的一个转弯见证了一个毁灭瞬间。车速的过快加上弯道的小角度,她被重重地扔在地上。手心,脸上不堪入目。结痂了,还好,伤口不深,痂脱落以后没有留下什么疤痕。

 眼见着之前还分得清的赤橙也变窄了。我确信,现在的空中,只剩下哪点顽强的红色。

 时光荏苒,她已经初三,每天不断的卷子让她疲惫,频繁的考试,鲜红的分数,倒退的名次。前方不知道是哪所学校在等待着她。她已经在悬崖的边缘,一步之差,就会使她粉身碎骨。她安慰自己,鼓励自己,给自己自信。终于,她挺过来了,她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进入她满意的学校。

 最后的一点红色也无法逃脱,它也隐没在了这浩瀚的空中。

 虹如此短暂,十年又如何,回过头来,它与虹又有什么区别:同样瞬间的存在。

 她即是我,那一个十年已经逝去,那十年的映象也在慢慢消失。下一个十年,她、我一定好好珍惜,一定要好好过。我们十年为期,那时,再见。

文章标签: # 自然 # 林徽因 # 金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