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40年高考录取率,40年前的高考和40年后的高考
tamoadmin 2024-07-01 人已围观
简介1.本科毕业900万,本科录取率40%,共1000万参加考试?2.1980年全国高考录取率是多少?3.2014年高考人数4.希望高考实现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是怎么回事?中国有着悠久的考试传统,从隋炀帝创立进士科,到清末改行新式教育,科举存在了1300多年。众所周知,科举为古代中国选拔官吏,带动阶层流动,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对于1905年废除科举,无论当时,还是后世,都被视为一种进步,甚至有西方学者论断
1.本科毕业900万,本科录取率40%,共1000万参加考试?
2.1980年全国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3.2014年高考人数
4.希望高考实现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是怎么回事?
中国有着悠久的考试传统,从隋炀帝创立进士科,到清末改行新式教育,科举存在了1300多年。众所周知,科举为古代中国选拔官吏,带动阶层流动,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对于1905年废除科举,无论当时,还是后世,都被视为一种进步,甚至有西方学者论断,此举的意义犹在数年后的辛亥革命之上,是中国新旧时代的真正分野。
60多年后,中国又迎来一次考试制度的大变革——废止高考。1966年后的十一年,前四年不招一名大学生;后七年高校恢复招生,但不设文化考查,上大学的不再是高中生,而是大多只有初中、小学文化的工农兵。同样是废除考试,人们的评价和对废科举完全相反,确信这种推倒培养和选拔人才正常机制的做法,曾经将中国社会的发展引向歧路。“智育第一”“分数挂帅”被批判后,私下学习成为一种危险的活动。但总有一些工人和知青,敢于在放牛或喂猪的间隙,偷偷地读着借来的半本《牛虻》、只有十几页的“手抄本”《第二次握手》。他们愿意相信知识的价值,只是无法预知,承认知识价值的那一天,将在何时到来。这个信念,就是他们心中还未熄灭的蜡烛。
1977年10月,恢复高考的消息传遍中国,大显身手的机会终于来到。在复习时间只有一个多月的情况下,知青们白天工作,夜里点起煤油灯,拾起那些荒废已达十年的功课。没有经历过出身决定一切的岁月的青年一代,恐怕很难理解,一个凭自己能力博取未来的公平机会,有多么来之不易,又有多么让人喜出望外。那一年,本科和大专的录取率加在一起只有4.8%,那时没人怀疑“知识改变命运”,没有人相信“读书无用论”。确实,太多人的命运因那场高考变得完全不同。这些来自车间、田野、军队的青年人,走出大学后,作为亟须的建设人才,很快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77级考生身上留下最深的“文革”烙印,同时又代表着改革年代的光荣、梦想与成功,注定会有着无法替代的象征意义。时间过去了40年,高考制度还在,但早已没有当年那样理所当然、万众期待,从和高考配套的教育模式,到命题思路、招生办法,都累积了大量的质疑之声。高考改革势在必行,中国考试制度或许又到了大变的前夜。对于高考,我们早已不再万众期待。但我们应该回望那段历史,看看那时的人们是如何备考的,那届高考对个人及整个社会产生了怎样重大的影响。回顾的同时,我们或许还会发现,那时的经历对如今势在必行的高考改革不无警示意义。
中国高校招生制度在1949年后经历过几次大变。1952—1965年,实行的是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1966年“文革”爆发后,高校停止招生;1970年,北大、清华等学校进行“推荐制”试点;1972年,高校全面恢复招生,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原则,给予“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推荐资格,至于应届高中生,或者进厂务工,或者下乡劳动,失去直接升学的机会。
直至1977年,恢复高考,积压十一年的历届中学生,才又一起走进考场。他们是名副其实的“老老少少”,“老三届”(1966、1967、1968年三届初高中)的毕业生,很多超过30岁,早已娶妻生子;而同场竞技的在校高中生,还不到20岁。甚至有的地方出现师生、父子、叔侄、兄弟同考,一起上大学……1977年有570万人参加考试,经过扩招,本科、大专总共招生27万人,录取率4.8%,是中国高考史上录取率最低的一届。同过去的“推荐制”相比,这次考生质量得到了保证,清华大学在黑龙江录取的7名新生,有5人数学考了100分;在广西录取14人,数学平均80分,物理85分。北京大学在福建录取的文、理科新生,最低分290分。高考选拔人才的功能终于开始恢复了,中国又有了真正的大学生。
本科毕业900万,本科录取率40%,共1000万参加考试?
76%。根据查询教育局显示,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40年的岁月中,2013年全国高考录取率为76%,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TheNational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简称“高考”。
1980年全国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6月7日,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正式开始了。
根据官方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规模高达1078万人,创造了中国自1977年高考重启以来的历史最高人数纪录。
而且这已经是连续三年高考人数超过1000万:2019年1031万,2020年1071万,2021年1078万。
中国的上一次高考高峰期出现在2007年-2009年,平均每年的高考人数也在1000万以上:2007年1010万,2008年1050万,2009年1020万。
但是中国这两轮“高考高峰期”的特点是截然不同的:录取率不同。
2007年-2009年的每年高考录取率仅有50%左右,也就是说虽然每年有上千万人高考,但大学招生每年仅有500万左右。
所以2007-2009年三年的大学新生合计也只有1500万-1800万之间。
但是2019-2021年这一轮“高考高峰期”就不一样了:高考录取率已经高达80%以上了,意味着这三年大学新生规模合计将会超过2700万!
也就说2019年-2021年这一轮高考高峰期创造的大学生规模将会是2006-2008年上一轮的2倍!
中国的高考难度可以说每年“递减”,录取率一路走高,高考竞争压力已经越来越低了。
1977年高考首次恢复,报名人数是570万人,但是只录取27万人,录取率还不到5%,竞争压力巨大。
八十年代后,中国高考报名人数逐年减少,所以高考录取率不断提高,1985年达到35%,之后十多年在30%左右波动,1997年录取率也只有40%左右。
这段时间中国高考录取率相对偏低,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大学依然秉承“精英化教育”理念,录取人数规模少。
所以当年毕业的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考上大学就是“胜利”,已经属于“躺赢”的人生。
中国大学的首次“扩招”出现在1999年!
1999年当年大学录取人数达到160万人,比前一年增加了一半,高考录取率也达到56%,首次突破了50%以上。
2009年中国大学再次出现“扩招”,高考录取率突破70%。
之后中国高考报名人数和录取人数都是直线上升,2018年高考录取率首次突破80%,2020年高考录取率再次突破90%。
这就意味着,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式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90%以上的高中生都能够读大学,竞争压力已经大大缓解了。
大学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快速转变,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一路“狂飙”,就业压力也是一路狂飙。
2000年国内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仅有不到95万,2021年已经超过了900万,短短20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规模翻了10倍!
一场史诗级的“内卷”已经扑面而来了!
从下面的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一场史诗级“内卷”究竟有多猛:
2001年中国大学毕业生是103万人,当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是789万人,1个大学生就拥有7.66个就业机会。
2010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规模已经达到了575万,当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是1168万人,1个大学生只能拥有2.03个就业机会。
2021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规模突破900万,但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仅有1000万,1个大学毕业生仅有1个就业机会!
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已经达到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地步,我们判断未来五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规模将会超过新增就业机会。
也就是说再过五年,中国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将会成为现实。
与此同时带来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的“断崖式下滑”。
2012年以前,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年均还在10%以上,中国经济保持着较高的增速,保持了居民收入的高增长。
2013年-2015年人均实际增速已经降到7%-8%。
2016年以后人均收入增速已经降到7%以上了,2020年遭遇疫情后,人均收入直接降到了2.1%。
从以上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残忍”的现实:经济增速的下降,就业岗位增长放缓,从而导致居民收入增长的断崖式下降。
不仅找工作难,工资增长也已经基本停滞了!
未来如果大学继续“扩招”,研究生“扩招”,大学毕业生规模持续高速增长,一场史诗级的“内卷”已经成为定局。
而且将越来越残酷!
那么,这一场史诗级的“内卷”对未来中国楼市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第一,作为未来接盘侠的大学毕业生,工作收入将会继续下沉,而且将会长期保持“低收入状态”,这是非常可怕的现实。
对于他们来说,面对大城市的“高房价”,根本没有能力接盘,“躺平”是他们唯一的人生姿态。
这对于已经高位接盘的“投资客”们来说,显然不是好消息。
第二,大城市的中心区房价将会面临“长期横盘”,人口郊区化或都市圈化是必然趋势。
在经济高增长,收入高增速的“双高”时代,所有的人都认为自己的收入会越来越高,所以拼命加杠杆,拼命往城里挤,把房子买在大城市中心区,买在核心区。
所以在经济“双高”时代,由于收入预期看好,需求猛烈,大城市的中心区房价会猛涨。
但是一旦进入经济“低增长”,收入“低增速”的“双低”时代,那就不一样了,收入都没了,谁还敢加杠杆呢?
所以人口必然会大规模向房价相对较低的大城市郊区,都市圈周边的中小城市“疏解”。
当年日本经济进入“双低”时代的时候,大量的年轻人基本上都选择在距离工作地点东京城区50公里以外的地区买房或租房。
日本年轻人也想在东京拥有一套住房,但结果是:依靠自己的收入增长永远买不起东京的房子,这就是经济“双低”时期的“东京都市圈的形成”。
东京都市圈一共接近4000万人口,东京市区才1300万,而周边人口却高达2700万,原因是什么?
当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就业机会高度聚集大城市,人口涌进推高了大城市市区的房价,随着收入下降,人口必然不断“郊区化”“都市圈化”!
中国的目前正好处于日本的80年代中期!
所以“都市圈城市群”是政府推动的吗?显然不是嘛,这是房价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年轻人的收入增长没有了,自己就“跑出去了”。
当很多“60后”“70后”还在用自己那个年代的思维在考虑“楼市投资,房价上涨”的背后逻辑时,你就已经和“90后”,“00后”不再一个维度上了。
第三,“996”和“35岁危机”将会让一批“高负债”的年轻人“破产”。
大家永远要记住一点:当收入高增长的时候,高杠杆高债务就不是问题;但收入增速一旦没有了,债务就会成为巨大的问题!
中国有一批年轻人“码农”,由于赶上互联网的“浪潮”,从而获得了收入的高速增长,但随着高学历的“泛滥”,互联网行业的“内卷”更加严重。
中国的“996现象”及“35岁危机”就主要爆发在互联网行业:一天工作9个小时,每周只休息一天,超过35岁就直接被开除。
这一批年轻人一旦盲目乐观,在大城市的核心地段买下“高价房产”,从而背上沉重的债务,万一高收入时代终结,距离“破产”就不远了。
每年高达1000万以上的“后浪们”一旦低价入市,“前浪们”就必然会被拍死在沙滩上,互联网的“高收入”时代必然终结。
未来五年,中国的这一场“史诗级内卷”将会改变很多人的命运,也必然会改变中国楼市的投资格局!
2014年高考人数
1980年,预选制后,大约只有40%的学生有资格参加高考。报考本科院校的考生外语成绩按30%计入总分。
考试成绩只通知考生本人,不张贴公布。取消考生查阅试卷的规定。当年高考共有333万人报考,共录取28.1万人。一些省、市、自治区扩大招收自费走读生7000多人。
1980年,大学升学率为38%。报考300多万人,5261录取28万,而且是含通过高考录取的中专生的。
到90年,录取率为23%左右,录取人数也就是60万左右。
201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915万,录取率75%。分级教育体制没有去解决,大学扩招太严重了!
扩展资料:
八十年代初,英语列入考试科目,以30%成绩计入总分或者参考,另外在理科中增加了生物学科文6理7模式形成,直到1994年。
文科考6门,课程总分是0分,分别是语文120,数学120,英语100,政治100,历史100,地理100分。理科考7门,共710分。
考试科目分别为语文120,数学120,英语100,政治100,物理100,化学100,生物70分。1983年,外语(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高考填报时可以自由选择,一般选择为英语)正式列入高考科目,以原始分计入总分。
希望高考实现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是怎么回事?
2014年高考人数介绍如下:
2014年高考人数939万。
历年高考人数及录取率是多少
年份 高考人数 录取人数 录取率
全国1977—2020年高考人数和录取率统计
2020 1071万
2019 1031万
2018 975万 715万 73%
2017 940万 700万 74.46%
2016 940万 705万 75%
2015 942万 700万 74.3%
2014 939万 698万 74.3%
2013 912万 694万 76%
2012 915万 685万 75%
2011 933万 675万 72%
2010 946万 657万 69%
2009 1020万 629万 62%
2008 1050万 599万 57%
2007 1010万 566万 56%
2006 950万 546万 57%
2005 877万 504万 57%
2004 729万 447万 61%
2003 613万 382万 62%
2002 510万 320万 63%
2001 454万 268万 59%
2000 375万 221万 59%
1999 288万 160万 56%
1998 320万 108万 34%
1997 278万 100万 36%
1996 241万 97万 40%
1995 253万 93万 37%
1994 251万 90万 36%
1993 286万 98万 34%
1992 303万 75万 25%
1991 296万 62万 21%
1990 283万 61万 22%
1989 266万 60万 23%
1988 272万 67万 25%
1987 228万 62万 27%
1986 191万 57万 30%
1985 176万 62万 35%
1万 48万 29%
1983 167万 39万 23%
1982 187万 32万 17%
1981 259万 28万 11%
1980 333万 28万 8%
1979 468万 28万 6%
1978 610万 40.2万 7%
1977 570万 27万 5% 。
整体的,各个高校都要进行观念的转变。就是要从过去的高高在上,等着学生来上门,转为真正的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需要作为办学的依据。然后根据这个依据来进行实际教学。对学校的管理,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把学校办成真正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为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使命服务。只有实现了这一点,大学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教育部也在积极引导一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目前,全国已经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按照岗位对接。
中国教育在线近日发布的《2017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近年高考报名人数将进入一个稳中略降的态势,部分高校面临招生难的问题,各地普遍出现招生计划没有完成的情况,专科学校最为突出。专家认为,在高等教育逐渐逼近普及化之时,高等教育由卖方转为买方时代。
如果从大学招生的情况看,我国高等教育确实已经转为“买方市场”。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我国高考招生实行计划招生,大学实行计划培养和管理,考生并没有充分的选择权,大学也没有充分的自主权,难以通过学生和大学的双向选择,促进大学重视教育质量和特色,提高考生对大学和专业的满意度。
近年来的高校招生中,已有部分高校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有高校办学质量不高的原因,也和当前的录取制度密切相关。比如高职院校被安排在最后一个批次招生,给考生的感觉是这些学校“低人一等”,有的考生考上高职却不愿填报高职志愿,而是选择复读,希望来年考上本科。有的本科院校未完成招生计划,原因是学生填报志愿时不知道其他考生的走向,于是没有填这所学校,有的学校愿意适当降低录取分数录取,但是招生政策不允许。还有的学校完成了招生计划,但有部分被录取的学生放弃报到,而学校已经无法通过再次录取完成计划,以至于有不少考生,批评放弃报到的学生不诚信,浪费了高等教育资源,等等。
我国近年来有部分优秀高中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但是安排在第一批次招生的重点大学,大多并没有感受到生源的压力。部分内地顶尖学校争抢高分生源,总体看是在争抢“江湖地位”,因为他们主要关注的是高考录取分数在每省的排位。而那些在高考招生中没有完成招生计划的学校,即便感受到生源压力,甚至已经面临生源危机,可由于缺乏办学自主权,难以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
其实,我国当前尚未建立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也就谈不上是“卖方时代”还是“买方时代”。建立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需要突破计划招生、计划培养、计划管理体制,实现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具体做法是考生自由申请大学,大学独立进行录取,一名考生可以在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后,自主选择大学,被大学录取后还可自由申请转学、转专业。根据市场竞争的要求,需要取消高考录取的批次,所有学校、专业同时进行招生,平等参与对生源的竞争;需要调整各地考试招生部门的职责,从目前的由考试招生部门根据考生的考分、志愿投档,调整为学生和学校直接发生关系,考试招生部门负责监督学校依法、公开、透明招生。
根据2014年启动的新高考改革方案,我国各地已经逐渐取消高考录取批次,今年浙江省将取消一本、二本和高职高专所有批次,这是消除学校等级、身份,促进学校平等竞争的重要措施。浙江省今年还实行专业平行志愿,考生每段志愿可以填报80个专业,这意味着高校每个专业会有不同的录取分数线,有利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也促进大学重视提高专业质量、打造专业特色。不过,由于高考录取还是按考生高考分数排序投档,考生只能拿到一张大学(专业)录取通知书,每个专业在一省的录取计划数较少,填志愿也充满博弈色彩,不管怎样填报专业志愿,都难以保证能被自己喜欢的学校、专业录取。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录取制度一直在进行改革,包括调整考试科目,取消报考年龄、婚否限制,试点高校自主招生、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等。从总体上看,从1977年的高考录取率5%、199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0%,到目前高考录取率7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我国高考录取都是以计划招生为核心,这是滞后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的。高考制度要服务于教育的更好发展,需要继续深入推进改革。
希望,高考制度能更多的服务于教育,在改革中,考生们能得到更好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