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80年代的高考难吗_80年代的高考

tamoadmin 2024-06-04 人已围观

简介1.大学生相当值钱,专科生都是“香饽饽” ,80年代高考难度有多大?2.上世纪八十年的高考是什么样的?3.高考在1980年实行预考制,那么取消高考预考是在哪年?(80年代大学生请进)4.为什么80年代高考人数下降?5.1980年全国高考录取率是多少?1977-2007,高考改革焦点回眸 北京教育考试院副院长 臧铁军 两代人分享“高考”的喜悦。CFP供图 1977年夏,刚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同志召集知识

1.大学生相当值钱,专科生都是“香饽饽” ,80年代高考难度有多大?

2.上世纪八十年的高考是什么样的?

3.高考在1980年实行预考制,那么取消高考预考是在哪年?(80年代大学生请进)

4.为什么80年代高考人数下降?

5.1980年全国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80年代的高考难吗_80年代的高考

1977-2007,高考改革焦点回眸

北京教育考试院副院长 臧铁军

两代人分享“高考”的喜悦。CFP供图

1977年夏,刚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同志召集知识界人士群策群言,做出恢复高考的历史决定。如今,距离那个非同寻常的夏天已经过去了整整30年。从那时起,高考和高考改革始终处于社会关注的焦点。

考试技术改革从传统考试到现代教育测量

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高考传统的命题方法和考试方式的缺陷,考试研究的学者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调查与论证,提出以现代教育测量理论为指导,吸收标准化考试的理论和经验进行高考改革。

1985年,高考标准化改革由广东省率先试验,当年进行英语、数学两科的标准化考试试点。到1988年,这项改革试验扩大到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5个学科,英语科则扩大到全国17个省(区),涉及100万考生。经过由点到面的改革实践,1989年,原国家教委决定标准化考试在全国推行。

高考标准化的全过程包括:命题标准化、考务管理标准化、试卷评阅标准化、分数的解释和使用标准化。这一改革加强了高考命题的科学性和可控性,减少了考试误差。

在高考走向标准化考试的过程中,我国首次进行了大范围内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研究,高考的各个学科逐步建立了认知领域的考试层次目标,对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实证性的研究和深入的讨论,这为后来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变奠定了理论基础。

标准化考试的实施实现了在命题过程中对各种指标的预估和把握,并在考后进行统计分析。由于在《考试说明》中对各种指标进行相应的解释和说明,广大中学教师逐步熟悉了表征试卷和试题质量的指标,对于科学掌握测试方法,评估和改进教学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高考标准化的改革还包括对各种题型功能和试卷题型比例等多方面问题的实证性研究,规范和稳定了试卷的形式,把光学符号阅读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引入高考评分,使客观题的阅卷快速准确,主观题的评分误差也得到了有效控制,较好地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

如果把今天的高考试卷和20年前的试卷放在一起比较,试题和试卷结构的巨大变化和差异显而易见,而这背后蕴含的实质,是考试理念、命题指导思想和考试科学方法的变化。

高考标准化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我国考试科学发展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我国高考后20年的改革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高考科目改革从“文6理7”到“3+X”

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考试结果使用不当,高考升学率成为评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唯一依据,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突出,一些学生偏科严重,高考客观上承担了对高中教育教学有偏颇导向的责任。

为了抑制教学中这种不正常现象,经过多方论证,80年代后期,原国家教委决定建立高中毕业会考制度。高中毕业会考设计的初衷,是水平考试和选拔考试各司其职,让会考承担起评价学生和学校的任务,以此平衡高考指挥棒的巨大力量。

普通高中毕业会考1988年在上海、浙江试点。1989年7月,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试行高中会考制度,并在会考的基础上改革高考招生制度。1991年,湖南、云南、海南三省进行在高中会考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的改革;1995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实行了会考后的高考“3+2”科目组设置方案,即语、数、英三科为必考科目,文史类加考政、史;理工类加考理、化,每科满分原始分150分。

在此之前,高考一直采用文科考6科,理科考7科的形式,只有在高中会考的基础上进行改革,高考才能走出由统一高考制度固化下来的科目组合模式。实践证明,这一改革有利于普通高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普通高等学校选拔录取新生。

在“3+2”高考科目改革8年后,1999年广东省率先探索“3+X”高考科目改革方案。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为必考科目,“X”是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选择1-2科。此后,各省陆续实施的“3+X”科目方案是“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少部分省市实施的是“3+大综合(或)+1”方案。

综合测试引入“X”,凸显了综合能力测试因素。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增加能力型和应用性题目,考查学生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3+X”改革中,各省先后增加了英语听力测试项目,引导英语教学重视听说,不能再教“哑巴英语”。

“3+X”科目改革的实施,在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全国一张试卷、一种高考模式的状态,多样化的高考模式初露端倪。这一改革对考试内容改革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各地进行,广东省等四个省(自治区)于2007年开始实施课程改革后的新高考方案。新一轮高考改革逐步在各省展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将随之得到进一步推进。

招生方式改革从“保送生”到“自主招生”

在人们的印象中,高考改革似乎始终未能触及“大一统”的格局。事实上,恢复高考后的30年间,对统一考试、统一招生方式的改革探索始终没有停止过。

1984年,我国开始保送生的试点。1985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扩大试点。“保送生”,即由中学推荐,高等学校考核同意,免予参加高考,直接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1988年,原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的暂行规定》,标志着保送生制度成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90年代初,保送生计划人数曾一度扩大。但保送过程中出现了中学为了提高名牌大学的升学率,“推良不推优”的倾向,出现了学生在申报材料中作假、干部和教师子女保送比例过高的现象,同时也出现了高校为争抢生源而干扰中学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1998年国家在5省市试行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1999年教育部规定,全国所有保送生都必须参加综合能力测试。此后,教育部又下发文件从程序上完善保送工作,规定考生的报名权、中学的推荐权、高校的录取权和教委的审批权“四权分离”。

2001年教育部决定按照“压缩规模,严格标准,严格管理”的原则,将每年大约20000人左右的保送生规模压缩至5000人。同时教育部对招收保送生的条件进行了调整,扩大了招收保送生的高校范围,把保送条件中的“软”条件,都变成了“硬性指标”。

与保送生具有类似性质的改革是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制度的探索。在连续两年多所学校试点的基础上,2003年教育部在北大、清华等22所著名高校扩大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在自主考试与面试的基础上进行初选,入选考生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可以由学校决定录取,招生比例为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的5%。

2006年,全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扩大到53所大学。这项改革使高校有了更多的招生自主权,扩大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操作空间,同时对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除了对优秀学生进行的招生探索外,自主招生还在大专层次的高职院校进行了改革试验。2006年,北京和上海在多所高等职业院校试行了自主招生,采用“笔试+面试”的方法,完全由学校自主命题,由学校自主确定录取结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选拔录取,录取标准完全依学校和专业的不同而不同。同年,上海交大和复旦大学开始在更大比例上进行自主招生。

由于纸笔测验具有便于大规模施测的优势,同时有利于对人才选拔的共性问题进行测量,便于比较甄别,因此目前统一考试仍然是高考的主要形式。分省命题虽然从考试科目设置和题目内容上各不相同,但仍未能摆脱纸笔测验和区域内的“大一统”形式。只有保送生和自主招生与此不同,与统一高考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呼应。应该说,进一步扩大多元化选拔、多样化录取是今后高考改革的一个方向。

招生体制改革“单轨—双轨—并轨”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校沿袭文革前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统一招生、统一分配的体制,即所谓“统招统分”的制度。这一制度割裂了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由于招生计划常常滞后于人才需求的发展,造成一些本来就十分稀缺的大学毕业生难以学以致用。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实施“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办法,规定一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矿区等艰苦行业定向招生。这既是对国家急需人才的基础性行业的政策倾斜,也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搭建了桥梁。

1984年教育部又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自费生。由此打破了以往单一的计划招生体制,在高等学校保证完成指令性计划的前提下,实行辅助性的计划调节——招收委托培养和自费生,从而使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调节计划招生双轨并存。

“双轨制”是当时针对国家建设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为加速发展高等教育提出来的。这一政策的实施,从挖掘高校的办学潜力和开辟高校经费来源两个方面促进了高等人才的培养,尤其是第一次打通了城乡集体所有制单位甚至个体企业委托高校培养人才的途径。

委托培养和自费生的录取分数必然要低于统招计划生的分数。无论“双轨制”的初衷如何和产生的正面效果怎样,收费和降分录取在形式上挂了钩,给人以“花钱买分”的感觉。事实上有人正是利用“双轨”政策,炒批件、批条子、走后门,严重破坏了招生录取的公平、公正原则。

1994年,全国37所重点院校进行招生收费并轨制试点工作,逐步建立起“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机制。1997年,高校招生全面实现并轨。至此,我国高校由国家“统招统分”改革为“双轨制”,最终实现统一标准、统一政策的并轨招生。

招生并轨,由国家包费上学变成自费上学,人们的价值取向在“双轨”过渡中发生了转变,认同了“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大学毕业不包分配、自主择业的新观念,从而在招生体制改革上逐渐转向与经济体制改革中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相适应,最终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30年来,高考改革的可圈可点之处还有很多,如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是我国提前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助推力;由统一命题到分省命题,成为高考改革在坚持统一的基础上,走向多样化的关键步骤之一;网上阅卷,从程序和技术上保证了阅卷标准的一致性;网上录取、招生“阳光工程”,使招生信息更加公开和透明,保证了招生录取的公开、公平、公正……

尽管如此,一年一度的高考仍会受到方方面面的批评和指责,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人们对高考改革所寄予的更高期待,是一种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聚焦高考30年”征稿

报纸征稿:

内容:关于高考30年的经历、感悟、记忆、收获及相关资料、

邮寄:北京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中国教育报《招生考试就业周刊》(邮编:100082)

邮件:zkjy@edumail.com.cn

传真:010-62236792

网站征稿:

内容:

1.恢复高考的社会意义及历史变迁:

包括30年来有关高考的重要言论、社会反响、发展变化以及您对它的个人感悟等等。

2.各省市30年来高考的改革和发展变化:

欢迎从那个阶段走过来又了解某省高考发展状况的单位或个人投稿。

3.各年代考生的社会际遇与生存状况

大学生相当值钱,专科生都是“香饽饽” ,80年代高考难度有多大?

据不完全核算,现在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占我国总人数的14%。

许多人说:“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了”、“大学生遍地都是”,尽管实际没有描绘得这么夸张,但是现在大学生的占比的确越来越高。

但同学们会发现,自己的一些成善于80时代的长辈中,读过大学的人数比现在要少许多,那个时代的高考难道比现在还难吗?

0180时代的大学终究有多难上?本科生可谓是“万里挑一”

为什么那个时代的大学那么难考上呢?要知道在80时代,专科生也都是他人眼里的“香饽饽”,本科生更是“遍地难寻”。

现在的高中生被家长视为“理所应当考上大学”,而在80时代,有不少过来人都表示:考不上大学才是正常现象。

首先,80时代国民经济水平较低,人们大多在坚持温饱的问题上被牵扯了很大的精力,大众遍及对教育的注重程度比较低,学生大多数都想尽早毕业赚钱养家,在考大学的热度上天然不如现在高,教育展开情况不行完善。

其次,在80时代,国家对于大学生的名额控制十分严峻,高考的选取份额也很低,所以本科生可谓是“万里挑一”,所以大多数学生在参加考试后也会无缘于大学。

当然,除了以上原因还有许多其他的要素,这都决议着80时代能够考上本科难度特别大。

02同为“本科”,现在的学生和曾经的学生间隔可不是一星半点

那么80时代的本科生与现在的本科生在学习水平上有什么不同呢?

如果按照试卷的难度而言,不管是在知识点的深度仍是知识面的广度上,80时代的试卷总体上都不如现在的试卷难。

但80时代的教育水平也相对较低,在教育中不会有全面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辅导,也不会有各种补习班、真题测验,所以现在的学生对于考试题意图题型及答复方法把握得更明晰一些。

按照成绩来下“80时代的本科生不如当今的本科生”这一结论是不准确的,要结合时代的布景来看,但是现在的本科生在求职主动性方面确实不如80时代的本科生“吃香”。

80时代的大学生一般会享遭到“转城镇户口、包分配、给干部编制”等待遇,现在的大学生都在为找作业忧愁,这种间隔仍是很大的。

03现现在,学生努力猛进才能够在竞赛剧烈的环境下留有一席之地

据威望数据核算,2021年应届毕业生人数预计有900多万人,对许多人来说,找到一份心仪的作业实在太难了,学生们将何去何从呢?

◆◆◆继续进修给自己的学历“镀金”

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考研或许出国进修,为自己的学历镀金,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有的专业比较适宜考研,例如医生、管理学等,选择继续进修会对同学们未来的求职门槛有必定的进步,但继续进修需要同学们归纳考虑,也并非一切的专业都适宜。

◆◆◆考编端起“铁饭碗”

事业编、公务员等作业因为其稳定性一向遭到许多同学的喜欢,每年编制岗位也可供许多同学进行选择,“铁饭碗”的作业比较稳定,且福利待遇也不错,跟着作业年限的增长,个人的未来展开前景也有较大的空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把握一门技能让自己变得“无可替代”

咱们总传闻“作业难、作业难”,作业到底难在哪呢?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出现“用工荒”,这两个现象本身是敌对的,是因为作业商场与用工商场出现了不匹配的情况。

“评价一个人作业的价值是看他所做的工作是否有可替代性”,同学们不妨换个思路,并非只盯准“白领、金领”的岗位,能够从专业下手,学一门适宜自己展开的技能,未来的展开也会不错。

04总结:

咱们去比较80时代的学生和现在学生的间隔其实是没有太大含义的,点评一件事、一种现象需要结合时代的大布景。

但是有一个道理是不管在任何时代都通用的:只需本身能够有不服输、敢拼敢赢的决计与举动,在任何环境下,你必定都不会过得太差。

路踩在自己的脚下,是朝着光明走仍是朝着低谷走,选择都是由同学们自己来做的!

今日论题:你怎么看待80时代的本科和现在的本科呢?

上世纪八十年的高考是什么样的?

而且很多上大学后的过来人表示,即便是上了大学,将来也未必有好的发展前景,因为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了,大学生出现了“贬值”。

很多同学表示本科生一抓一大把,研究生又很难考,大专生的就业前景更不用说了。现在和以前比差得太多,以前别说是大学生了,就是专科生都很值钱,为啥现在却不一样了呢?有些人觉得可能是因为以前的考试难度大,所以考上的学生才不多,也就导致了同学们的竞争压力没这么大,所以大学生才那么值钱的。

那现在高考是这样,放在70、80年代,高考的难度又是什么样的呢?

其实,光从试题的难度来看,七八十年代的高考应该没有现在难,题没有现在灵活,但是当时大学的录取率非常低。所以,大学生也就相当值钱,因为录取的人数少,导致当时专科生都是“香饽饽”。当时一名496分的同学就能够排在学校第二了,相当于现在考上了985或211大学。

80年代全国录取率也就只有20%左右,学生想要改变自己的唯一途径也就是高考,能考上大学真的就能获得更多好的资源,得到好的条件,为同学们接下来要走的路铺好了基础。但如果把我们放在那个年代里,可能该考不上的同学也依然考不上,而且还会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家庭条件也远不如现在好,所以同学们也就别做那种穿越的美梦了。

那么,7/80年代的高考和现在的高考区别在哪里?

在当时7、80年代的时候,当时复读生非常多,远远比现在多,现在同学们如果没有考好的话,很少有复读的机会。但是当时复读多年的学生大有人在,甚至有的同学复读十年八年,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而现在最多同学们复读两年左右,公立学校还不招收复读生,复读的话还要去私立学校。

还有在7、80年代,当时同学们上大学是免除学费的,专科生也会免除学费,学校还有十几块钱的补贴。虽然十几块钱放现在不算啥,但是当时十几块钱的补贴,还能免除学费,能够大大减轻同学们上大学的负担。而现在同学们上大学是自费的,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学费。

上个世纪高考和如今高考的最大区别还在于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之前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有限,能吃饱穿暖就已经很不错了,有机会上学的人几乎寥寥无几。但现在吃饱穿暖早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人们的经济水平提升上来了,对教育方面发展也更加重视,所以学生们读书上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上大学的同学也越来越多。

高考对学生来讲非常重要,同学们不要因为就业难就觉得读书无用

虽然当时的大学生非常值钱,当时考上大学后能够有好的工作,现在都已经功成名就了。但是现在本科大学生倒也不是遍地都是,本科生会比专科生优势很多。大家要树立自信心,尤其是很多双非院校的学生,觉得自己不是名校毕业,找工作吃力,但其实个人能力远比学校的光环重要。

当年高考卷网上大家也可以看到,但是当年的教育资源有限,对于当时的学生来说已经很难了,和现在没法比。但是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高考意味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许大家不觉得压力很大,但高考过后考到了好大学,真的会情况不一样,学习的平台和起点不一样,大家要全力以赴。

不管怎么说,读书肯定是对同学有好处的事情,学生的天职也应该是好好用功读书,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高考在1980年实行预考制,那么取消高考预考是在哪年?(80年代大学生请进)

我是1985年参加高考的,那时候我们的目标是?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学习?,高考相对于现在来说还是很轻松的!让我慢慢回忆给朋友们分享吧!

那时候没有《考试说明》。1977年恢复高考,拉开了中国高考的大幕。一些比我们大的哥哥姐姐参加高考,感觉他们最需要的是书籍,就是初高中的教材。似乎只要把教材啃透了,高考就没问题了。到八五年,虽然书店有每年高考的试题,国家教委发布考纲和教学大纲,但没有《考试说明》。高考怎么考,考什么,怎么复习,我们也不知道。

我们学完课本,做了几套老师用钢板刻的模拟试题,就稀里糊涂走进高考考场了。那时候有预选考试。在正式高考之前,有预考。这是高考前进行的淘汰考试。如果预考成绩很差,就没有资格参加高考了。我们重点中学的学生,一般不存在预考被淘汰的问题,除非成绩太差。我们学校敲钟老头的儿子学习基础差,来插班,后来被预考淘汰的。

其他普通高中预考不过关的比例估计高一些。那个年代,被淘汰了的孩子也就失去了高考的权利,大家觉得理所当然,也没有人要维权什么的,谁叫你学习差呢!那时候没有堆积如山的考试资料。除了课本,学生拥有的教辅资料是比较少的,学校也不统一订资料,一般由学生自己买。那时候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都不太好,买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有同学在书店买到一两本,如获至宝,还不愿意借给同学看呢!

记忆较深的是一本《数理化》,厚厚的,据说能找到解上面的题就是高手了,所以就有了一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模拟试题也比较少,大多数是老师自己用钢板刻的,由学校的印刷员工手印。那时候学校很穷的样子,手工印刷也经常出问题。记得班主任老师找过俺爸,让俺爸帮忙用单位的印刷设备帮忙印了两套试卷,俺爸还对我保密呢!

那时候学校没有晚自习。学校实行走读制,放学了学生就自由了。学生回家自习,全靠自觉。学校不安排晚自习?也许连?晚自习?的概念都没有。那时候老师们与家长交流,最关心的是孩子在家是否认真学习。我们在家书房里学习,父母在外面看电视。有时候不自觉,就在门缝里偷看,父母能做的就是锁电视了!

所以那时候的电视连续剧特别好看,《排球女将》、《阿信》、《聪明的一休》、《血疑》都留在美好的回忆里。学校统一上晚自习是九十年代从湖北黄冈中学引进来的。学校领导似乎取得了真经,大张旗鼓地将晚自习这一?先进经验?推广开来。本来自由的国度变成了今天这个难以改革的铁板制度。谁发明的统一?晚自习?,真是始作俑者。那时候填志愿是押宝。高考前,考生们就已经提前填报志愿了。

从高到低,由重点大学一直填到大中专,能上什么学校等高考分数出来再说,真是听天由命了!俺就是误填了提前录取的师范院校,结果档案被提走,读不了财经学院的!如果当年读了财经学院,人生就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就不会在这里为清贫的教师呐喊了!那时候高考录取率很低。据查大约30%左右。能考上大学也是一件至高荣誉的事,考上的是凤毛麟角般的人才!

当年虽然我考得不理想,但得到录取通知书时,爹妈高兴,把整栋楼的邻居都请来喝酒,在院子里摆了二十多桌酒席。似乎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一切都不用愁了!国家包分配工作,就有了稳当当的铁饭碗!

80年代,孩子们没有电脑,没有手机,信息相对闭塞。爱好的就是体育运动,娱乐的就是看电视。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急切,有一种顺其自然的坦然。好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

为什么80年代高考人数下降?

高考预选是在1989年才取消的。

1989年高中会考制度已经慢慢实施了,高考预选是1981年开始正式列入高校招生的政策,想参加当年高考的考生,必须要先报名参加预选考试,要是不幸落选,将不具备参加高考的资格。

预选的方法是由省、市、自治区根据当年计划招生人数的三至五倍,参照应届毕业生和往年录取的情况,把预选数分别下达给中学,再由中学根据高中毕业考试的成绩,结合平时的成绩,德智体的全面考核,择优预选来参加全国统一高考。

扩展资料

高考预考的利弊:

1、由于当时年代的限制,导致很多的高考生只有一次机会,在预考结束后就没有了高考的机会了。

2、由于被高考预考淘汰,也就没有了高考的资格,这让很多高考学生被预考的不完善规则淘汰,永远失去了高考的机会。

3、但是不得不承认,预选解决了考生多、工作量过大、考场过于分散的问题。并说,“这是一个方向性的改革”。虽然后来经过实际实行证实,这种预考并不符合优选人才的实际应用,随即最终被淘汰。

1980年全国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80年代高考人数少的最主要原因是从1982开始实际预考(也叫筛考)制度,淘汰了60-70%,也就是高三学生只有约30-40%有资格参加高考。至于为什么要进行预考,我想最主要原因是减少高考组织工作的压力,因为被淘汰的那一部分本来就没有多大机会考上大学。以那时高考的录取率20%左右来计算,如果没预考,都参加高考的话,录取将降到8%左右!

1980年,预选制后,大约只有40%的学生有资格参加高考。报考本科院校的考生外语成绩按30%计入总分。

考试成绩只通知考生本人,不张贴公布。取消考生查阅试卷的规定。当年高考共有333万人报考,共录取28.1万人。一些省、市、自治区扩大招收自费走读生7000多人。

1980年,大学升学率为38%。报考300多万人,5261录取28万,而且是含通过高考录取的中专生的。

到90年,录取率为23%左右,录取人数也就是60万左右。

201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915万,录取率75%。分级教育体制没有去解决,大学扩招太严重了!

扩展资料:

八十年代初,英语列入考试科目,以30%成绩计入总分或者参考,另外在理科中增加了生物学科文6理7模式形成,直到1994年。

文科考6门,课程总分是640分,分别是语文120,数学120,英语100,政治100,历史100,地理100分。理科考7门,共710分。

考试科目分别为语文120,数学120,英语100,政治100,物理100,化学100,生物70分。1983年,外语(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高考填报时可以自由选择,一般选择为英语)正式列入高考科目,以原始分计入总分。

文章标签: # 高考 # 改革 # 现在